首页 > 中山库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新时代背景下的农贸市场文明诚信创建工作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

2019-06-30 18:38:21 来源:《中山社会科学(2019)》第三期

  *本文系中山市文明办委托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新时代背景下的农贸市场诚信创建工作研究》之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民以食为天”,农贸市场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是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一个重要体现。建设管理好农贸市场,既是一项菜蓝子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为深入了解中山市农贸市场创建文明诚信市场情况,根据《广东省文明诚信市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文明诚信市场测评标准》要求,课题组对中山市农贸市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中山市优化农贸市场管理、创建文明诚信市场的建议,以期为中山市加快提高市场规范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中山市农贸市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积极营造守法经营、文明诚信的市场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山市现有农贸市场的概况

  文明创建之根本在于惠民。为贯彻落实民生实事,满足市场经营管理及居民消费的需求,近年来,中山市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实践中始终坚持“政府领导,合理规划,多方兴办,工商监管”的原则,加大对农贸市场扶优促强力度,城镇各级农贸市场的发展逐步实现了从量上的变化转到质上的变化,从以外延发展为主转到以内涵发展为主上来;从传统营销方式为主转到现代营销方式为主上来,实现了农贸市场发展新跨越。

  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中山市现有各类农贸市场233家,其中经营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78家,经营面积在3000~5000平方米的有50家,经营面积在1000~3000平方米的有105家(中山市各农贸市场的具体分布见表1)。农贸市场的开办主体多样化,包括中山公用集团直接管辖的27家农贸市场(含2家大型果菜、海鲜专业批发市场),以及镇村开办自营市场76个,镇村开办外包经营市场57个,私人经营市场73个。

  表1 中山市农贸市场基本情况

镇区

1000~3000平方米

3000~5000平方米

5000平方米以上

数量

火炬

8

3

3

14

石岐

6

2

4

12

东区

7

4

4

15

南区

2

1

1

4

西区

4

1

3

8

五桂山

0

1

2

3

板芙

1

1

3

5

大涌

5

4

1

10

东凤

1

2

2

5

东升

2

5

5

12

阜沙

1

0

1

2

港口

1

0

2

3

古镇

10

2

5

17

横栏

5

2

5

12

黄圃

5

1

4

10

民众

0

2

3

5

南朗

2

0

1

3

小榄

19

10

10

39

南头

1

2

4

8

三角

1

2

2

5

三乡

9

0

3

12

沙溪

3

3

6

12

神湾

1

0

2

3

坦洲

10

2

3

15

合计

104

50

79

233

  从表1可以看出,中山各镇区农贸市场的分布较悬殊,数量多的镇区如小榄的农贸市场达39个,阜沙镇只有2个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数量在5个(含)以下的镇区有10个。

  为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山的农贸市场陆续在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农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市公用集团不断投入资金分批对下属市场进行升级改造。2013年到2018年共投入约1.48亿元对下属11个坦背、民众等镇区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致力打造中山市标准化农贸市场,为市民提供设施完善、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同时,强化内部管理,自2014年开始,采用“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市场人员严格按照制度管理市场公共秩序、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并通过商户考核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商户文明经营;2017年,在27个市场实施6S管理,强化市场秩序、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等管理,要求商户在规定范围内摆卖,不得越线,不允许占道经营。通过近年来积极改造和加强管理,市公用集团下属各市场各类台帐、管理制度、商户经营档案、消费维权制度齐全,各市场均配备公示栏(统一9:30对外公示每日蔬菜等检测结果;统一张贴和宣挂政府各部门要求的宣传资料和横幅),坦背等智慧型市场在每个商户档前配备专门宣示屏,展示公益宣传广告和文明标语;27个市场均按要求配备检测室和投诉服务室,并配备清晰市场标识和指引;必须配备公平秤,在港口等22个市场肉菜行业商户统一配发溯源用秤,确保诚信交易,来源可溯;各市场配备消防和水电设施,每天定点巡视和保养;为各商户配备统一垃圾桶或垃圾收容设备。通过实施ISO和6S管理标准,市场商户占道经营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商户能做到入铺入档经营,农贸市场内部基本不会出现越线摆卖的情况。

  为改善市场经营环境,提高市场管理水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2014年,市政府把在市镇两级农贸市场设立72个市民自行申请食品质量检测服务点和72个食品安全投诉点(下称“双72点”)工作列为中山市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并将“双72点”的建设融入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创建之中,在全市开展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创建活动,评选出“港口市场”等27个农贸市场为食品安全管理示范市场,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搭建了以市食品药品综合检测中心为主、24个镇区食品综合检测中心为支撑、72个市场检测服务点为延伸、市食品药品检测信息网络平台为连线的覆盖全市的食品全链条检测体系,中山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上了一台阶。

  二、当前农贸市场文明诚信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中山市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总的来看,农贸市场仍然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难点,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问题反复出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

  中山市农贸市场举办主体有国有、村社、企业等多元主体,其中国有市场占所有农贸市场的比例仅为12%,国有农贸市场占比偏低。农贸市场产权问题较复杂,造成管理主体的多头化,市场管理粗放化。由于各市场归属于不同的投资方,导致各投资方在决定建设农贸市场的时候,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问题比较突出,在选址和规模控制上与周边实际情况的结合考虑不够,造成农贸市场整体缺乏合理性的布局。一方面,由于城区快速发展,新建小区增多,作为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的农贸市场相对滞后,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也缺乏专业的农贸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因城市改造,旧城区居民数量发生变化,致使一些区域的农贸市场供过于求,闲置率上升。从总量上看,中山市233个农贸市场基本可以满足市民买菜需求,但是,这233个农贸市场分布不合理,部分地区农贸市场过度密集,而有些地区农贸市场配套严重不足。比如,火炬开发区1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张家边市场、江尾头市场、碧雅市场、龙母庙墟4个农贸市场。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农贸市场的缺失,也为“马路农贸市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此外,由于民办农贸市场的业主更侧重经济利益,在市场建设和管理上的投入远少于国有市场。民办农贸市场的软硬件设施简陋,市场疏于管理,在环境卫生、服务功能等方面明显差于国有农贸市场,并且不同民办农贸市场之间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二)政府部门监管效果不佳

  在调研中发现,在农贸市场的政府监管方面,相关部门职责不明,出现监管不到位现象。工商、发改、城管、商务、农业、食药监等部门对农贸市场监管有漏洞。造成政府部门监管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工商体制改革前,工商局是专门从事市场经营、建设和监管的职能部门。在体制改革后,商务局、环卫、城管、质监局、农业局等多部门也成为农贸市场的监管职能部门。因各种原因,各监管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楚,导致农贸市场监管中出现许多空白地带。二是农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落实更是不到位。虽然,在农贸市场监管上已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功效。特别是一些早期制定的、滞后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没有得到及时修订和废止,进而影响农贸市场监管实效。三是权责不清也是造成乡镇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低的原因之一。部分农贸市场认为抓好市场内的经营就可以,市场外面与自己无关,导致农贸市场经营秩序的混乱。市场管理者认为,“马路市场”及在市场外的流动摊贩是由政府城管部门管理,市场管理者本身无权管理,而城管部门认为市场四周秩序及环境问题需要由市场内管理者的共同维护,这种双方责任不明确的态度,造成了管理的缺失。四是从农贸市场的建成到后续具体经营活动的监管缺乏规范的具体标准,导致市场管理者只能凭经验办事,最后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三)农贸市场经营管理规范化程度低

  在调研中发现,农贸市场举办者履行市场经营管理第一责任人职责不到位,部分农贸市场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及质量安全要求,对市场物业、车辆、卫生、治安及消防等方面管理手段缺乏,措施不落实。由于农贸市场举办者的准入门槛低,使得农贸市场的经营、管理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市场业主没有把办市场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没有考虑规范市场的远景目标,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加上经营理念陈旧,短期行为严重,只考虑本单位的眼前利益,不愿在改善设施上投资;同时,缺乏对现代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贸市场的发展。据调查,市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普遍不高,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普遍偏少,影响了管理效率,也増加了管理者对农贸市场的管理难度,制度落实难度较大。例如,一个经营面积4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只有3名管理人员,清洁工只有1人,导致市场管理无序,卫生、秩序较差。据调查,在管理人员培训方面,曾参加过市场监管部门培训或到外地深造学习的市场监管人员寥寥无几。农贸市场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市场管理知识和能力;部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喜欢用简单直接的方法,且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纪律松散,到岗律差,职责履行不到位,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四)农贸市场基础及配套设施不足

  中山市农贸市场大多建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由于投入使用时间较长,硬件设施陈旧,特别是部分镇村的农贸市场设施陈旧老化,档次低。市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未改造的农贸市场在摊位和通道设计、通风、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设计不足、设施老化的问题,无法满足经营者的需求,垃圾筒、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缺乏。农贸市场普便停车设施不足,周边市场道路不畅,造成货物运输不便,尤其是早晚购物高峰时间,占道停车,严重阻碍交通,在“赶集日”秩序则更为混乱。部分农贸市场消防设施陈旧,加上道路不畅导致的消防通道受阻,使农贸市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消防车开展救援措施有一定的困难。在环境卫生方面,有的市场垃圾随意丢弃,垃圾清理不及时,污水随处倾倒,普遍存在脏、乱、差、湿、腥、臭等问题。

  (五)市场内外及周边经营者行为较为混乱

  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为了扩大销售额提高利润,时常会有占道经营行为。特别是蔬菜档、百货档占道经营较为严重,“走鬼”经营户经常占道经营,导致周边交通堵塞,并且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由于流动摊点不需要交纳管理费用、不需要任何证件执照,缺少相关部门的管理,其经营成本比市场内经营者要低很多,所出售商品价格也普遍低于市场正常水平,严重影响了市场固定摊位经营户的正常经营。如泰安市场、东南门市场、张溪市场等周边“走鬼”摊档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走鬼”猖獗,对农贸市场正常经营冲击很大,导致正规市场经营困难。此外,一般镇政府对镇中心的农贸市场监管严格,对市场外的监管相对要求低,这种对市场内外的差异化监管,容易造成市场内经营户的抵触情绪。再者,各镇普遍存在“马路市场”,也给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农贸市场的经营户基本上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失地农民、外来进城务工,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认识不高,缺少必要的商品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经营户对自身的经营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了一时利益出现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不诚信经营行为,使消费者对经营户的诚信缺少信心。

  三、提升农贸市场文明诚信创建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贸市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深入开展好文明城市建设,建议市政府以创建文明诚信市场活动为契机,从回归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完善农贸市场规划、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农贸市场管理、加大投入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智慧农贸市场、进行契约管理、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以供给侧改革降低供应成本等九个方面着手,提高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满足老百姓生活消费的需求。

  (一)回归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将农贸市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的民生实事

  从本质上来说,农贸市场是公用性、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如日本东京、北海道的一些农贸市场的管理者都还是国家公务员。在香港,农贸市场由香港房屋署控制,以方便对市场进行调控。从国内来看,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宁波、济南、珠海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快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如北京市在2012年出台了《北京市便民菜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支持公益性农贸市场回购回租,对单个公益性农贸市场补助不超过300万元,对单个农贸市场回租摊位补助不超过60万元。因此,建议中山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和民生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回归农贸市场的公益性,破解百姓买菜难题,提升百姓福祉。一方面,回租回购一批公益性农贸市场。由国有独资、控股或政府指定的承担实施民生工程的企业通过新建投资、整体回购、控股参股农贸市场等蔬菜经营场所,或回租不少于50%的农贸市场蔬菜经营面积等方式,加强政府对蔬菜流通环节的调控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可将农贸市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设的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也可以成立由国资办投资的“菜篮子”集团公司,将农贸市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考核中。市场中心和“菜篮子”集团公司均是“自收自支”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样即能增强公益性又发挥市场效益。

  (二)尽快出台农贸市场建设和市场管理办法,完善农贸市场规划布局

  农贸市场管理法规是农贸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山市目前有关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文件,主要有2000年出台的《中山市肉农贸市场研究与发展规划(2000-2010)》、2001年出台的《中山市加强肉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的若干规定》,以及2005年市工商局出台的《中山市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规范》,三份文件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建议尽快出台《中山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使农贸市场管理有法有规可依。同时,要完善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把农贸市场的规划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要与旧城改造、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合理布局。在城市规划时,同步考虑农贸市场规划选址,积极弥补农贸市场规划上的空白点,让农贸市场建设跟上城区的发展。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便民、利民、为民;遵循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原则,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遵循高起点、高标准原则,体现城市风貌和文明程度;遵循新建与整合相结合的原则。对市场建设推进情况跟踪问效,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在新建、改建农贸市场时,可考虑开辟一定专属区域,搭建临时摊位点,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允许流动摊贩以低廉的占地费开展经营活动。对一些效能不佳的农贸市场,按照便民、集约、效益的原则进行整合。此外,加快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蔬菜批发、水果批发、水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

  (三)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把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列入镇区政府部门为民办实事工程,作为镇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制定统一的农贸市场建设、日常经营管理、政府监管、督查标准要求,加大对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的指导、督查和通报,充分发挥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社会团体等日常监督作用,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协调和划分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的管辖范畴,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建立专门的、常态化的农贸市场管理机构,由工商、卫生、食药监、质监、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联合执法,改变目前农贸市场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的现状。建立农贸市场价格指导与监督机制,对农贸市场经营方式和经营成本做出监管评估。由政府组织第三方机构核算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合理控制投资回报年限,以此作为摊位费核算的依据,对摊位费给出合理的政府指导价和最高限价,指导农贸市场合理收取其他必要管理费用,对乱涨价应给予行政处罚。建立可进退的市场竞争机制,对素质较差、只顾经济利益、不管社会效益的经营者,年度考核验收不合格且责令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农贸市场主办者的资格,予以强制退出。充分发挥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组织自律管理的作用,建设农贸市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章程实行行业自我管理的作用。农贸市场协会可以受政府的委托对所属各农贸市场会员的文明经营进行检查、评比,并对履行承诺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奖励和惩罚建议。

  (四)推行网格化管理,提高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市场举办者应落实政府部门相关制度,制定农贸市场管理制度。市场举办者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政策,制定操作性强、符合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如制定《市场管理员行为准则》《市场工作人员考评办法》等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工作内容及奖惩标准,规范管理人员队伍,明确农贸市场物业、车辆和卫生以及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定《农贸市场经营户守则》《门前“三包”制度》《农贸市场净菜上市管理制度》《星级文明经营户评比办法》等管理制度,制定农贸市场商品交易的管理办法、交易规则和质量安全要求,明确市场经营户的职责,规范经营户行为。实施网格化管理,对农贸市场进行划行归市,对市场内的摊位摆放进行集中规范,按照监管区域进行市场管理人员的责任划分,明确管理标准和目标,确保对农贸市场各个区域管理到位、不留死角盲区。加大市场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他们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山市农贸市场管理水平、经营秩序、卫生环境提档升级。

  (五)加大投入,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由政府提供必要的建设扶持资金,完善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根据城市规划和政府度工作计划,对兴建及改造升级的农贸市场,给予一定项目的一次性扶持资金,对农贸市场新建或改扩建、农贸市场维护保洁、食品检测、特定时期的经营补贴等各项开支,给予专项经费补贴,为农贸市场规范有序经营创造基本条件。设立农贸市场建设发展基金,由商务局、财政局制定具体的扶持办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采取政府投资、财政以奖代补和市场化运作三位一体的投资模式。鼓励社会各类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建标准化市场,形成多种投资渠道、多种投资主体并行的投资建设格局,建设和改造一批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同时,探索在独立式社区设置不低于100平方米生鲜超市,逐步实现主城区生鲜超市全覆盖,形成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互为补充的层次结构,方便老百姓购买,减少出行的不便。

  (六)发展农贸市场新业态,建设智慧农贸市场

  发展“互联网+农贸”体系,建设智慧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过程中积极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市场网络全覆盖、内外监控全方位、电子支付全追溯、网上交易全过程、农残检测全品种、信息数据全公开、信用等级全透明”的购物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通过建设智慧农贸市场,打造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直销平台,为生产方与消费者搭建一个直采、直销的免费交易服务平台,为政府提供交易大数据信息,帮助农业生产基地成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农业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管理者与监督者实现共赢。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网络平台,在电脑、手机上查看菜品、商品,快速浏览品类,点击完成交易后,即可享受送货服务。线下直销平台采用B2B模式,为产地的农户与销地的摊主搭建直接合作关系,省去中间环节,加强产销连接。农贸市场作为一种简单的商业业态,要想增强竞争力,就需要转变为具有更大规模、寻找并服务更多目标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商品的新业态。对于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多的农贸市场,可在其基础上改成复合型物业。在这种农贸市场上设有菜肉市街,百货商店,经济型酒店,还有其他专卖店等等。而对于比较偏远的农贸市场,比如乡镇或农村的小型农贸市场就应增加特殊业种,比如增加化肥、种子、农药、农机、饲料和兽药销售。

  (七)进行契约管理,引导商户诚信经营

  成立市场经营户管理委员会,完善和推行市场经营户自律管理体系,进行契约管理。经营户在入场经营时需与市场主办方签订文明规范经营承诺,市场主办方与入场经营户就经营行为秩序达成约定。通过上述方式,形成政府及政府委托方对农贸市场举办方的契约管理,市场举办方对场内经营户的契约管理,从而构成比较完整的责任链。对经营户开设信用评级体系,开展经营户评比工作。通过制定具体可行的经营户评比办法,对经营户经营活动实行日常考评打分,根据考评结果对经营户进行分类管理。推进农贸市场信息公开透明。对各类经营主户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示,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了解在哪个摊位可以购买到需求品。实行面向公众的菜价公告,在农贸市场醒目处公布每周、每日商品指导价。加强农贸市场信息监测和分析,完善应急机制。推进食品安全流通信息追溯系统,逐步形成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和身份证明、信息可查、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全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贸市场的诚信经营。搭建乡镇农贸市场信息交流平台,让进场的经营户加入到网络信息平台,填写经营户的详细个人资料以及上传其经营许可证、健康证等证件的电子档、经营户经营的类别、商品名称、店铺面积或摊位面积、所处位置等相关信息。建立乡镇农贸市场信息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方便“卖难”问题,也可让消费者买到放心的食品,提高对市场管理的满意程度。除此之外,经营户还可以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向管理者反应情况、提出意见等,让管理者的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经营户培训学习活动,提高经营户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责任心。

  (八)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 

  要构建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还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能更清楚地看到农贸市场存在的不足,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可在农贸市场内设立投诉平台、公布市场内部和消费者维权投诉热线、配置投诉建议记录本,供市民自由发表意见。组织不同层面的社会人士成立巡访团,对农贸市场进行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并将暗访情况形成书面材料送达监政府部门和农贸市场。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作用,对农贸市场出现“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及时曝光,使违法行为、不文明行为远离市场,确保农贸市场安全、放心、和谐、有序。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广告机、宣传栏等媒价宣传文明、有秩序的消费。组建消费维权义工队伍,帮助消费者解决购物问题,引导消费者遵守市场规章制度。在市场醒目位置挂上文明标语和禁止吸烟、乱扔垃圾、注意安全等标志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促进市场消费和谐。

  (九)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破解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切实降低供应成本 

  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菜篮子”生产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农牧民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合作发展模式,以组织化的提高优化“菜篮子”生产者内部的分工,以合理化的分工促进市场信息的畅通,同时以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规避市场风险,减少个体生产者所必然存在的盲目性。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农商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蔬菜基地实现产销对接。鼓励蔬菜大户积极发展“互联网+蔬菜”电商平台,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规范资源配置,减少盲目生产和规避卖菜难的风险。全面规范和清理农贸市场的有关费用,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和采购成本,降低蔬菜的零售价格。积极整合支农资金,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开发等资金,集中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协调好金融、保险等增加信贷额度和拓展服务项目,解决“菜篮子”瓶颈制约的难题。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领域,为稳控菜篮子价格注入强大活力。

  综上所述,深入推进文明诚信市场创建活动,提高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维护公平交易秩序,促进市场繁荣有序地发展,一定可以把全市农贸市场打造成为重要的城市基础公共设施、惠民便民的重要公共服务载体、反映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作者:课题组负责人:匡和平;课题组成员:许彤、龚田波。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