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镇党委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生命工程”“生产工程”“生活工程”等“三大工程”,不断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下沉,探索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南朗路径。
一、实施“生命工程”,党群关系“更走心”。一是抓领导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成立镇党委牵头抓总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人力、物力、财力下沉到农村。聚焦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为工作导向,高质量完成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实现农村党组织书记100% “三个一肩挑”,“两委”班子100%交叉任职。换届后,农村“两委”平均年龄下降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11.9个百分点。村民小组长中党员占比73.5%,村民代表中党员占比58.8%,更多党员主动参与村(居)务管理。推动村(居)民小组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单建率100%,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最末梢的领导力。二是抓阵地建设,建强基层治理“同心园”。按照实体化、功能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升级改造25个党群服务中心(站),为党员群众提供50多项“接地气”便民服务。将党群服务全面覆盖工业园区、商住小区、村(居)民小组,因地制宜开设数字党建知识公园、榕树下村民议事角、露天放映厅、玻璃书屋、“430学堂”等特色服务点,让村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惠从党来。优化完善镇内历史革命遗址,开设红色教育专线,率先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主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三是抓“头雁”提升,激活雁阵效应。着眼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为软弱涣散村选配党性强、有冲劲的书记;为经济薄弱村选配懂经济、善经营的书记;为管理较弱的村选配经验丰富、善沟通的书记。制定党组织书记职责清单,实行“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定期开展轮训、述职,不断提高“头雁”履职能力。搭建村(社区)“头雁”比“武”擂台,既相互学习又同台竞技,在全镇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指导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共制定99项任期发展规划任务、240个落实措施,绘制任务明确、战术清晰的“发展蓝图”。实施“青苗工程”,“本土培养”和“引才回乡”同步走,不断丰富农村储备干部人才库。四是抓网格服务,筑牢党群连心桥。凝聚各级党组织力量,健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探索网格化乡村治理工作经验,逐步形成“村党组织—党支部—党员服务队—联系户”网格化管理模式,2020年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88件,切实解决茶东村征地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驻点领导干部、村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走村入户,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宣传活动,把乡贤能人、致富能手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发动群众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二、实施“生产工程”,集体经济“壮起来”。一是推动“三旧”改造,盘活集体经济存量。高起点规划全镇空间格局,打造横门新港经济圈、朗城新区综合体,升级改造老旧工业区,重塑南朗产业形态、承载能力、发展格局。改造优化南朗工业区等老旧工业园区,加快处置闲置、低效土地,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推进“工改工”连片改造,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焕发展活力。完成620亩高标农田建设,推进“横门水蟹”地理农产品标志申请,做强崖口富硒大米项目。二是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创活集体经济增量。定期组织农村党组织书记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先进城市学习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经验。推进翠亨、崖口、左步、冲口、榄边、濠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左步、茶东特色精品村和大车蒂峰山公园创3A景区。翠亨富元文旅小镇、百亿级广弘康旅等大型乡村文旅项目先后落地。因地制宜在翠亨、崖口等特色精品示范村打造民宿示范性标杆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飘色旅游文化节巡游、翠亨新年音乐会、荷花节、稻田音乐节、青年艺术博览会等已成为南朗文旅“新名片”。为期2天的第三届“党群同心稻田音乐节”,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百万,被人民网、《小康》杂志等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三是深入推进经联社改革,以资本运营促集体经济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优势,牵头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一盘散沙”握成“一个拳头”,不断做大做强经联社,成立文旅公司等村属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建设、运营,提升村属企业融资能力,充分发挥村属企业支撑建设发展投融资的主体功能,盘活闲置存量土地物业,将资源转化为资产,解决项目资金问题。通过公司化运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活力和管理水平。
三、实施“生活工程”,群众生活“好起来”。一是扎实开展民生工程,社会服务保障“有温度”。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投入,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低收入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重点关注老人、困难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平均每年发放各类救助补助、津补贴等款项达3220万元,享受救助福利待遇群体达12600人次。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关心关爱各类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完善和提升云梯山森林公园和大车蒂峰山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村民郊野休闲公园。推进农村“四好”道路建设,提升南冲路等便民乡村道路。实施河道综合景观提升工程,对农村范围内主要河道实施景观改造提升,打造滨水休闲文化景观长廊。推进农村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工程,实施系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工程、排水渠整治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三是优化人居环境,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生活圈。全面做好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整治,对城乡结合部沿街商铺占道经营、乱摆乱放、违法户外广告等行为严厉打击。深入开展全镇范围污染(扬尘)企业、窝棚拆除清理工作。常态化开展黑臭水体整治,严格落实镇村两级河长制,着力抓好河岸两旁“乱搭、乱建、乱堆”整治工作,及时清淤河道,为老百姓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