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百亿”的话题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 ,2020年大约有200几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当中以年轻人为主,包括90后、大学生、二三线城市的上班族等。像那些当天现做现卖的面包店,到了晚上快要关门的时候,面包会打折出售,也算是临期食品。临期食品虽然是临期,但不是过期,还可以省钱,成为了不少人选择临期食品的理由。只要是在安全范围之内,购买的商品也符合个人需要,买便宜的东西其实一点也不丢脸。
“用打折的价钱,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选择临期食品的确是一种不错的节俭生活方式,背后不只跟反食品浪费的社会大环境相关,也反应出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注入了平货好物、低碳环保,减少浪费的新风尚。确实,这一种对冲“面子消费”的消费观念可以为个人的钱包减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浪费的问题。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消费风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临期”和“过期”仅一线之隔,跨过这条线就可能会产生食品安全隐患。所以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在往后的时间里面,或许将会成为商家声誉的一部分。总之,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临期变过期,令消费者伤胃又伤心。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其实可以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商家相关的优惠,令“临期销售”不只是一种营销行为,更加可以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共同举措。
来源:中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