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冲是广东中山港口镇仿生态立体化混养鱼类的养殖大户。2017年,他从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中医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港口镇开启了他的创业道路——承包鱼塘做养殖。
研究生“变身”鱼倌后,陈敏冲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自主探索9种鱼类仿生态立体化混养,定期对水体进行检测,精准投放藻类、昆虫、菌种、肥料,保持养殖鱼儿的水体营养均衡。同时他还结合中药调理鱼儿肠胃,自主扩培有益菌种,减少鱼儿生病频率。6月30日,陈敏冲与广东中山本土11家生鲜店铺达成合作,为其供鱼,不断壮大自己的“养殖梦”。
传统养殖遇瓶颈,瞄准机遇回乡当“鱼倌”
操起蓝色渔网,伸进装鱼的大桶,鱼儿受到外界刺激,不停翻跃,水花四溅,经过几次尝试,陈敏冲终于捞出一条草鱼。2020年7月1日,记者见到陈敏冲时,他正在门店帮顾客捞鱼。经过3年的经营,陈敏冲的卖鱼店铺已经有了6家分店,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了500多亩。
陈敏冲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中山港口镇人,父母以养鱼为生。小时候,陈敏冲经常和小伙伴光着脚丫子到鱼塘边撒欢,上大学后,只要有时间,他也会抽空回乡帮父母干农活。不断行走在田间地头。陈敏冲发现,周边许多养殖户主要以传统高密度粗放型养殖为主,亩产3万多斤的鱼塘,每天要投放饲料近千斤,随着租金、人工成本提高,养殖户的利润逐年下降。
不仅如此,陈敏冲还发现,为了让鱼儿快速生长,养殖户不断投放饲料与增加氧气,以至于出塘的鱼大多有脂肪肝。如果遇到鱼儿生病,养殖户也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方式,水体污染后滋生更多有害病菌,导致鱼儿肠炎、烂身等常见病经常复发,稍微处理不好,则全塘鱼儿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
“我觉得这种养殖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只有改变养殖方式,才能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陈敏冲坦言。
立体化仿生态养殖,每个鱼塘9种鱼类混养
“立体化养殖,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养殖鲢鱼与鳙鱼,以浮游类生物为食;中层养殖草鱼、罗非鱼等鱼,吃食饲料;下层也即底层,主要养殖鲫鱼、鲮鱼、塘鲺,主要以残饵以及沉淀有机物为食,大部分鱼类同时具有吃食天然饵料的习性。”陈敏冲介绍,立体化养殖的核心点,在于摸清每种鱼类的生活习性,自行培养红虫、年虫、足瑶虫等天然饵料和相关菌种,定期检测水质,针对性投入到鱼塘之中,使得多种鱼可以共生在一个鱼塘且“不打架”。
养鱼最怕鱼儿生病,如何保证多种混养的鱼儿健康生长,陈敏冲也有诀窍。“鱼儿生病,绝大部分是由于水体各项指标不达标。”陈敏冲说,经过7年的医学学习,他掌握了许多微生物培养的方法,每隔2到3个月,他就会到鱼塘进行水体取样检测,观察水体是否缺少鱼类生长的相关元素和菌种。如果缺少什么菌种,他就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扩培,再直接将菌种扩培液泼洒到鱼塘,为鱼塘及时补充缺失的有益菌种。“有益菌种一多,就会挤占有害菌种的生存空间,鱼儿就会少生病。”陈敏冲表示,此外他还通过中药饲料来调理鱼儿肠胃,减少鱼儿得肠胃炎的频率。
陈敏冲表示,如今经过立体化仿生态养殖的鱼儿,得到许多客户的认可,每个月鱼儿的销量也不断提升,近日又刚刚与11家生鲜店铺合作。“估计本月销量又会上涨许多。”陈敏冲笑着说,下一步他计划将种植、禽畜等基础农业也构筑成一个仿生态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