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了制度建设这条主线,
系统梳理了各项改革的
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
结合中山的农业农村工作,
如何推进新一轮
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
人物专访
近日广东中山日报记者对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小建进行了专访。
如何学习贯彻?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深入学
记者:请您谈下,市农业农村局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促使每位党员干部能融会贯通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李小建:市农业农村局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是带着感情学习。引导党员在学深悟透弄懂方面下苦功夫,把学习全会精神纳入干部培训任务。
二是带着责任学习。局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当好示范者、组织者。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原原本本学习原文,邀请市委宣讲团成员宣讲,努力延伸到每个基层组织。
三是带着任务学习。紧密联系“三农”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农业农村局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功能定位、组织方式、活动方式,不断推动中山市“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何落实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了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系统梳理了各项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结合到中山的农业农村工作,如何贯彻落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
李小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决定。结合“三农”工作,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中山市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壮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实施乡村振兴“六百工程”,举全市之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提升中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如何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
3年来补贴近3亿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记者: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可否从这两方面谈下,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对中山市的农业给予了哪些惠农政策、农业补贴或制度保障?在农业科技服务上,农业农村局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推动中山农业产业继续高质量发展?
李小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方面,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的强农惠农政策,结合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加大对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农户涉农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农业主体的扶持补贴力度。2017年至今,中央、省和市级财政用于农业补贴的项目资金合计29549万元,主要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渔民减船转产补助及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等。农业补贴的发放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施农业“政银保”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06亿元,为中山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支持。
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相关单位、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创建了市、镇、村三级农民培训体系,在火炬职院挂牌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横栏镇、民众镇、南朗镇和坦洲镇成立四个农民培训学堂,在四个种植基地创建四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1000多名农村“土专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技术职称。近年引入各类农作物新品种50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0多项,开展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工作。在全省率先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聘请五批共87名农业科技特派员,解决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能为中山重振虎威做什么?
让农业更强让乡村更美让村集体增收
记者:前不久,中山市委市政府吹响了“重振虎威”的号角,农业农村部门作为“三农”工作的主力军,如何结合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中山实现高质量崛起?
李小建:市委市政府吹响“重振虎威”的号角,这是中山在爬坡越坎、滚石上山关键阶段的新起点,是中山干部直面挑战、整装待发的新征程。农业农村部门作为“三农”工作的主力军,要敢闯敢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三农”短板,为推动中山实现高质量崛起, 重振中山虎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做大做强花木、水产、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农业新品牌,走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中山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横栏花木、东升脆肉鲩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入园投资建设,打造农业发展新载体。扶持一批具备良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镇和村创建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农业专业镇村。
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化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筹推进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河湖、美丽廊道、美丽园区“五大美丽”行动。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做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工作,确保2020年全部行政村创建成干净整洁村。坚持示范带动、以点串线、连片提升,加快美丽宜居村创建,打造一批山水特色、休闲旅游和历史文化的特色精品村居,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水平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
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市、镇共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措施落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利用,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探索“镇村统筹,集中发展”、“建设-经营-转让”等发展模式,激活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架构,健全重大决策、运营管理、民主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