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过后的中山乍晴还雨。 2018年7月26日上午10时许,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圩仔社区湖下新村65岁的郑金意正在小区内巡查卫生,她左看看、右瞧瞧,不时捡起路边的纸屑;80岁的龚石根正在家门口进行垃圾分类……记者采访获悉,自2018年三乡镇17个村(社区)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创文管理长效机制以来,圩仔社区已成为标杆。该社区选出15名小区志愿管家,从垃圾三包、家风家训、邻里和睦等入手开展工作,两个多月来社区发生了大变化。
15名退休老人当起“小区志愿管家”
当日上午,趁停雨间隙,郑金意第四次出门巡查,7点、8点、9点分别已巡查过一次。“第一次巡查捡到了几片纸屑,这次巡查没发现什么问题,路面干净,停车规范。”郑金意和社区其他14名“小区志愿管家”一样,都已退休在家,有充足的时间协助社区的管理,因此被选为小区志愿管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小区内巡查,发现问题之后及时解决问题。
湖下新村24号是一栋两层半的宅子,大门西北两侧墙边用砖头和瓷砖围起了花基,艾叶、仙人掌、松树、紫苏、番薯等数十种植物郁郁葱葱,还有开得正艳的紫薇和长春花,68岁的吴玉珍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郑金意告诉记者,该宅子大门两侧原来也有花基,不过是砖头简单堆砌,每逢下雨天,泥沙外流,污染小区道路。经他们上门和吴玉珍沟通,吴玉珍花了2000多元进行了花基改造,不仅使自家的居住环境改善,也让整个小区变得更美。
上午11点30分左右,居住在湖下新村48号的80岁老伯龚石根正在家门口整理垃圾。“我是很反对乱扔垃圾的,现在也开始学习垃圾分类。”龚石根表示退休前自己是公职人员,对于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非常认同,如今小区内不文明养狗的现象得到改善,邻里更加和睦。
记者行走在湖下新村,路面看不到任何纸屑垃圾,一个个绿色的垃圾桶有序地摆放在道路边;每家每户的大门口外墙上都悬挂有家风家训字样,如“和于邻里,睦于亲切”等;小汽车均停在划线内;圩仔社区便民宣传栏内的创文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及职责非常明确,还附有社区创文前后的卫生对比图片。
据圩仔社区两委干部陈惠嘉介绍,湖下新村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由村民自建房聚集而成,2002年新村进行封闭改造,目前共有住户100多户。自2018年5月起,圩仔社区以湖下新村作为共建共治共享试点,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从卫生、停车等方面入手,每家每户发放一个垃圾桶,并选取100多条家风家训让居民自由选择,再统一制作悬挂家门外墙上,如今,老小区一改昔日“大杂院”形象,变身美丽而文明的新家园。
建立创文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数月的创文工作,“文明之花”在三乡17个村(社区)全面绽放。当日上午,雅居乐花园兴业路,一名女士刚将电动车停下就被人叫住:“请把车子停到对面划线区域。”据中山雅居乐花园物业服务中心经理刘桂红介绍,兴业路西起金涌大道,东至振华路,连通两条内街共有298户商户。记者注意到,街道整洁干净,看不到一片纸屑,车辆基本能做到顺向线内停车,商户门墙上均挂有“门前三包责任牌”。门牌为T3的是一家茶餐厅,其经营者张女士告诉记者,自从实行门前三包,街道确实整洁很多,大家都很遵守规章制度,偶尔门前有少量垃圾,责任人会马上通知店主打扫。
2018年以来,三乡镇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了以镇为中网格、村社区为小网格、村民小组为微网格的三级网格管理格局。确立了以“门前三包”为抓手,以商户的“三包”为突破口,最终实现在全镇铺开创文网格化管理目标——从商户“三包”延伸到住户“三包”。初步形成了网格化管理与门前三包同步推进的工作局面,几个试点单位基本做到了商户垃圾不出间,住户垃圾不落地;商家无占道经营,住户无杂物占道。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创文管理长效机制,最终形成人人讲文明的局面,让文明之花在每个居民的心中绽放,才是创文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