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走进肇庆市广宁县坑口镇的大汕村、塘村村,田间地头忙碌随处可见,村民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更传递着脱贫致富的干劲。
大汕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田”农村。
大汕村、塘村村,是国家税务总局中山市税务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对口帮扶的两个广东省定贫困村,在精准扶贫的数年时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LED灯饰加工车间从无到有,贫困户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如蛛网般遍布山林的机耕路,让村民们通过砍收茶杆竹年增收超过230万元;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从7000元左右,增加至12000元以上……
在中山市税务局推进脱贫攻坚中,“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每一个落地项目中、每一笔扶贫资金上,为贫困村唤醒脱贫志气,重构了“造血”功能,更激发了自我发展谋致富的内生动力。
焕新环境提志气
7月24日,大暑,顶着中午火辣的太阳,塘村村贫困户谭兴洪直奔村里的夏威夷果示范基地。对于这批刚刚种下的夏威夷果,他小小翼翼地照顾,时刻了解树苗的生长状态。
塘村村夏威夷果示范基地,在今年刚刚完成平整,并植下800多棵新苗。
“夏威夷果生长旺盛,如果放任不管会枝条过多,影响果树的通风采光,造成树势生长不良,产量减少。”谭兴洪打理的夏威夷果示范基地,在今年刚刚完成平整,并植下800多棵新苗。一旦试植成功,这里将会陆续开垦400多亩山地全部发展夏威夷果树种植,这也意味着村里面将多一笔不菲的收入。
缺乏信心和方向,不只谭兴洪一个。“穷得无法想象,但是也没有动力去改变。”这是大汕村村委会主任余学群刚刚上任时的印象。大汕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崔伟忠说,全村73户贫困户,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是缺乏干劲与韧劲。
徐毅强(右一)和一众工作队成员、农户都非常关注夏威夷果树的长势。
三年前,谭兴洪从未想过他也可以为村子做贡献。父亲精神残疾,没有劳动力,母亲有慢性病,只能种田贴补家用,还有个妹妹在读书。读书成绩一般的谭兴洪一心想到社会上学一门手艺,于是工作队推荐他跟着机械师傅学习了两年。如今,他已经能够独立操作挖掘机等农机设备。
经过连番的入户走访和与贫困户的深入交流,工作队越来越认识到,扶贫先扶志,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唤醒他们的脱贫志气,才能真正拔除“穷根”。
工作队整合资源,从整治环境着手,以焕然一新的环境再造人、化人:塘村村投入50多万元开展18个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篮球场、文体活动广场、饮水工程、垃圾屋、村路硬底化等工程;大汕村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19个自然村的三清三拆、雨污分流、巷道硬底化、村村通饮水等,累计实施民生项目20个,有效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村容村貌、生产环境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映入早想摆脱贫困的贫困户眼中。尝到了甜头的贫困户们精气神十足,准备大干一番。
量身订造兴产业
“山路遥远,以前每人每天只能砍五六百斤的竹子,现在一天最多可以砍两千多斤。”近几年,大汕村村民们凭借全新的机耕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茶杆竹年开采量增加了500万斤,全体村民增收230万元,每户村民增加收入2300多元。
扶贫管一时,脱贫管一世,脱贫攻坚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关键要重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的“基因”。
机耕路的开辟极大地促进了茶杆竹的开采,崔伟忠(左二)说年内要再修建8公里机耕路。
大汕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田”农村,茶杆竹种植是大汕村的主导产业,全部生长在大山里,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山路不通,村民为了收砍茶杆竹必需雇工才能运出山外,每收砍100斤茶杆竹,市场平均售价30多元,雇工费就占了20多元,农户实得收入并不多。
工作队抓住痛症,在大汕村14个自然村修建了15条总长18.2公里进山机耕土路,方便农用汽车出入山区林区进行竹林收割运输,大大压缩了运输成本费用,产量也跟了上来。据驻大汕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崔伟忠介绍,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再接再厉,继续加大帮扶力度,为9 条自然村再建8公里机耕路,实现所有山林全覆盖。
在塘村村,针对劳动能力不足的贫困现状调查后,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徐毅强因地制宜,通过发展多元化的产业项目为村民增收。
扶贫工作队“牵线”与中药公司合作,带领村民开展苎麻根种植,通过“公司+村集体+贫困户”合作、保底价回收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目前苎麻根种植面积约20多亩,预计一次收成能产生10万元以上收益;引入建设了两个LED灯饰生产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已有7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参与务工,每人平均每月可实现2500多元务工收入。
投资光伏发电等项目,补充村集体收入,为贫困户“兜底”。
此外,今年驻塘村村工作队投入60万元资金开展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属村集体扶贫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收入近8万元,年收益率16.53%;今年,大汕村工作队在原有光伏项目的基础上扩建,帮助大汕村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另外驻大汕村和塘村村工作队分别利用中山市财政扶贫专款60万元和帮扶单位自筹款80万元,投资入股广宁县福排水电站,预计年收益分别达6万和8万元,补充村集体收入,帮扶大病困难家庭。
“集体经济所得用于对贫困户的‘兜底’。”驻村工作队相信,只有精准施策,振兴产业,才能实现长效脱贫。
扶贫观察:
激发干劲谋致富
两年前,大汕村贫困户梁肇谋一家三口还借住在亲戚家的土房;如今,梁家已经盖起了一栋三层楼高的砖房;彼时,梁肇谋还只能在县里做做杂工,现在,他已经是村里面最大的养殖户之一。
大汕村的“养殖能手”梁肇谋。
回忆起2018年工作队发放的第一批猪苗,今年52岁的梁肇谋说,那正是他脱贫的曙光。梁肇谋是村里的“养殖能手”——一般的猪肉,市场上卖10元一斤,他养的土猪因为肉质鲜嫩可口,可以卖到20元一斤。梁肇谋有自己独特的养猪方法。“养猪最重要是通风、透气。”他特意搭建了一个有盖的猪棚,又在里面安装了风扇。少喂饲料,而是勾兑玉米、麦麸等纯粮食来喂猪,偶尔还要加点中草药进去给土猪“消暑开胃”。
“上周硬底化道路终于通到了我家门口,运输方便了。我要加固猪棚,之后再养更多的猪和鸡!”对于今后的致富路,梁肇谋已经有了清晰的谋划。
田头乡间,一片忙碌。
群众鼓起敢于致富的勇气,振奋自力更生的斗志,才能不断生发求富手段,用勤劳和智慧拔除“穷根”。扶贫先扶志,通过中山工作队的系列帮扶措施,大汕村和塘村村催生了强劲的内生致富动力。
志勇则气盛,气盛则业兴。曾经地少、人少、技术少的村落,正点燃起脱贫致富的激情,实现着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