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中山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蓬勃活力。作为所处年代发展特征的表现之一,不同年代的建筑见证了中山发展历程的变化。而城市最高楼的高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底蕴。我们专门选取了几栋有代表性的楼宇,一起回顾中山城市天际线的变化。
1948年开业的思豪大酒店坐落在如今的孙文西路上,这里曾经是石岐最豪华的酒店,有中山当时最好的房间装饰和住宿环境。除了有中餐及茶市服务外,还是将西餐文化引入中山的先行者。浓浓的西洋建筑风格,高耸醒目的钟楼,总楼高约25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中山的最高楼。
34年后的1982年,中山县人民医院留医部大楼也就是今日中山市民熟悉的“杨颖滨大楼”正式落成。这是香港乡亲杨志云、杨郭恩慈伉俪秉承父亲杨颖滨遗训回乡捐资兴建的。为了更好服务家乡,杨志云先生不但送来资金,更邀请香港设计师参与设计,带来了先进的建筑理念。杨颖滨大楼有宽阔的走廊通道,每个房间独立配备卫生间,甚至还给员工配备了休息区和会议室。在当时国内可谓超前,后来这里也成为全国各地医院考察的重点对象。就这样,这栋楼高9层建筑面积达18890平方米的崭新大楼刷新了中山城市建筑高度,也开启了侨胞回乡捐资助建的热潮。
改革开放后,中山经济发展开始腾飞,城市建设也更多引入国际理念。1986年富华酒店和中山国际酒店先后开业。坐落在岐江畔的富华酒店楼高67米,整幢大楼装修金碧辉煌,设有可俯瞰岐江美景的玻璃观光电梯。而旁边的中山国际酒店则以75.5米的高度傲视全城所有建筑。两家酒店都拥有旋转餐厅,富华的旋厅更是内地第一个旋转餐厅。这两家酒店的开业轰动省港澳,到富华和国际饮茶也成为众多侨胞乡亲回到中山必做的一件事。
到了1992年,中山中银大厦动工兴建。把城市天际线高度提到128米,而这一记录持续了20年才被打破。这一时期 中山城建没有盲目追高,反而更注重外观和休闲性质。兴中道、逸仙湖公园、孙文公园等一批地标都是秉持这个思路所设计建设的。
中山楼宇高度的剧烈变化,自2012年东区利和广场建成时开始。59层,209米高利和双子塔的横空出世,让中山楼高纪录跨步迈进两百米级别。更为重要的是,中山的超高建筑进入快速更新期,越来越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成为新一批地标。
2019年9月,古镇利和广场威斯汀酒店试业。这栋305米高的大楼宣告了中山城市天际线7年间从200米跨越至300米。但这一纪录可能很快将被打破,2019年8月公布的《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提出岐江新城片区内将设计四座地标性建筑,最高一座的建筑高度为480至500米,其余三座建筑的设计高度也在350至480米之间。
70年来一批批中山标志性建筑,反映着中山城市定位发展的变化。如今进入新时代中山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难预见这里的天际线会不断向上探索,正如这座城一样。
中山广播电视台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