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广东中山东区芊苗公益中心的一场夏令营活动中,18岁的志愿者林观旺面前围了好几个“小候鸟”,他们正在向林观旺“投诉”自己的父母。林观旺耐心倾听、热情开导,令孩子们终于展开了笑颜。林观旺说,林观旺说,自己出生在茂名,老家在清远,在广东中山求学,曾是“小候鸟”;高一时接受了志愿服务,解了不少心结。正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与孩子们沟通得特别好,投入志愿服务时也更有热情。
经历过“进城叛逆期”
“我的肩上扛着砖,没有办法抱你;我放下砖,就没有办法养你。”网上流行的这句心酸的话,不同时期林观旺有不同的理解。
2018年18岁的林观旺在茂名信宜出生和成长,父母辗转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谋生。父亲从事五金行业,母亲是格兰仕的基层技术人员。11岁以前,他与父母亲见面次数不超过20次,是外公外婆用农家菜喂大的“留守儿童”。
7岁时,他从茂名被接到清远英德的爷爷家。爷爷严格,他在清远的留守生活一时无法适应。后来开始习惯爷爷家的生活时,又在11岁时被母亲以广东中山的教育更好为由接到广东中山。母亲到清远接他时,“我没有喊妈妈,一言不语跟她走”。
习惯了独来独往,让刚进城的林观旺度过了一段颇长的“进城叛逆期”。十一二岁的林观旺既对广东中山充满好奇,又恨不得回到山区自由自在,他常与父母亲争吵,并发誓“长大后要与父母断绝关系”。
呼吁帮助“小候鸟”们理解父母
回忆以往种种,林观旺如今觉得幼稚。他说,对父母曾经的愤懑和不满是在从事志愿服务后得到化解的。
高一寒假时,就读广东中山小榄中学的林观旺参加了“青春暖流”公益活动,与班主任周老师、一群小伙伴在小榄车站帮助春运回家的乘客搬行李、递茶水。车站的一幕幕让他打翻了五味瓶。他想起小时候无论多冷都要回茂名过年的父母。旅人提着大袋小袋、通宵买票候车、又狼狈上车的身影,父母是否也曾是这样?他仿佛添了另一双眼睛:从前眼睛里看到的是父母的不好,通过志愿服务回想起刚到广东中山时,父亲每天凌晨5时把自己叫醒送上校车,每天急着下班,辅导自己功课时额头还留着汗水……
林观旺从此爱上志愿服务,将眼光投向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小候鸟”们。“他们的心理孤独却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公益夏令营等方式缓解。如何搭建父母与‘小候鸟’沟通的平台,如何给予他们一双理解的眼睛,值得思考。”林观望即将踏进大学,他立志要继续在志愿服务的天空里翱翔,设计更多的公益项目帮助“小候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