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新闻报道

乡村振兴:广东中山“百年老墟”变身“文教广场”

2018-08-30 16:12:41 来源:中山日报

  破晓时分,广东省中山市民众镇新平村刚从睡眠中醒来。91岁,满脸褶子的村民范香兰弓着腰,慢腾腾来到新平墟路25号,走进缝纫店里和一群老伙伴们拉家常。没聊别的,尽说些忘不掉的老时光。

  广东中山民众镇新平村有一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历经近百年的新平古墟。2018年起,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百年老墟”将变身为村民共享的“文教广场”。

  老墟荣华褪尽,故事源远流长

  2018年8月24日,新平村村干部梁流光顶着烈日,骑摩托把记者带到了新平老墟。地处新平墟路中段的老墟早就没了当年人满为患、收银售货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狭窄的街道和分布在两边的,一栋挨着一栋的民宅。

  新平墟路25号是一家缝纫店,上了年纪的老板娘至今使用的还是老牌缝纫机。店里,范香兰老人正在和几位老街坊聊天。“再怎么变,当年的老墟是变不回来了。”“变回来干什么,安安静静多好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快聊着,就像昨天。

  说起老墟,范香兰显得非常激动,从她记事开始,这一带就是远近闻名的农贸市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还有她特别喜欢的咸鱼干,就连顺德、番禺的一些村民都来赶集,当时,那叫热闹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墟曾发生一起火灾,整个墟都给烧了,有人以为再也火不起来了,结果半年后,繁华再现。不过,历史来到八十年代,狭窄的老墟跟不上居民们日益增长的购物需求,等到不远处,新的新平墟市建成使用后,老墟就慢慢没落了。

  不拆老建筑,纪念碑升级追忆园

  梁流光带记者浏览了新平老墟和即将建设的“文教广场”。说是老墟,实际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堆放货物的位置和墟市痕迹,原址也起了不少新屋。缝纫店斜对面,记者发现几间具有岭南风格的老建筑,建筑为土木结构,前面有不少裂缝,里面既没有住人,也没有杂物。建筑的门楼上嵌“为人民服务”几个朱红色大字,水彩亦有脱落。梁流光指着连在一起的三栋建筑说,“这些建筑距离现在起码也有七八十年了,是当地老居民们的记忆,一直没有被拆除。根据改造方案,它们将被完整保留,及时修正,也会修旧如旧。”

  街道上共有7棵百年古树,其中三棵为木棉,一棵为榕树,另外三棵许多街坊都叫不出名字。木棉树的根部边沿安放有不少香炉,还有关公像,一些老人常年烧香,为家人祈福,保平安。村民说,木棉花开时,耀眼醒目的大红花挂满枝头,如火如荼,极为壮丽,自成水乡地标一景。

  距离古树不远,矗立有一个纪念碑。1949年除夕夜,新平村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陈十顷事件,国民党偷袭驻守陈十顷的解放军,5名解放军被杀,1992年民众镇政府修建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梁流光说,新平村一些老村民都清楚记得这些解放军,他们白天忙部队的事,晚上还帮村民们种田。考虑到村民们的追忆情怀,文教广场增加了陈十顷追忆园。

  村民们想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关少琴是广东中山民众镇新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新平墟实际上已经不是墟了,也没了原来的味道。但是,老人们忘不掉以前的生活,对一些人和事记忆犹新,难以忘却。同时,他们对美好生活也充满向往和期待,因此,村里在市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决定满足村民们的愿望,特请设计师做了一个大胆的设计,在新平墟原址建造一个“文教广场”,里面有一个追忆公园、一个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还有一个咸水歌文化传承基地。

  记者观察发现,广场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始,效果图立在了现场,正接受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用来做文化活动中心的新平小学旧校区也已腾空。关少琴说,“村民们想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顺利的话,诸如范香兰这个年纪的老人,很快就可以到广场的石凳上,给新生代们讲新平村的老故事了。”

作者:卢兴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