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山市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为目标、以提升各级公立医院质量管理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公立医院进一步落实功能定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10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全省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结果中,中山市人民医院位居全省地级市三级综合医院第一,古镇人民医院、东凤人民医院分别位居全省二级公立医院第一和第七位,中山市成为全省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成效最为突出的地级市。
一、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化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以古镇镇、三乡镇为试点,总结推广小榄镇紧密型医联体经验,推进镇区基层医疗共同体建设;发展重点专科联盟,市人民医院牵头建立全市胸痛专科联盟、卒中专科联盟、内分泌专科联盟,推动全市胸痛、卒中治疗规范;由市中医院牵头建立市中医院专科联盟,在全市推广中医药发展;由市博爱医院组建儿科专科联盟、产科专科联盟,推动全市儿科、产科发展;由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各镇区医院组建精神病专科联盟,以精神病专科医生多点执业、对口帮扶等形式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就近获得专科服务。深化远程医疗协作,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市人民医院与16所镇区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远程会诊平台,在南朗镇、横栏镇等镇区医疗机构组建“名医工作室”,安排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到“名医工作室”坐诊,并托管南朗医院,推动医疗技术医疗人才下沉。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至年底,全市公立医院实现100%制定章程,全市三级医院全部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单独制定体现行业特点的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奖励费用不计入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的“两个允许”政策,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调控、核增机制、薪酬保障、考核评价、财政投入等各项机制,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保障医疗人才待遇。规范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实现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推动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两票制”(药品从厂商到医院开两次购销发票,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购销发票,流通企业到公立医疗机构开一次购销发票)落地。
二、建设区域医疗卫生高地,提升医疗质量服务专业化
以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加强与港澳等地医疗卫生交流合作。2019年2月21日,香港联合医务集团有限公司在三乡镇雅居乐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联合医务工作室;2018年6月,香港城市大学与中山市人民医院教学合作基地在市人民医院肿瘤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山市陈星海医院与香港综合肿瘤中心、香港陈星海集团共建重点学科;委托澳门卫生局为中山市全科医生提供培训,借鉴澳门社区卫生发展经验,提高中山市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加快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医学科技创新,提高全市重点医学救治能力,建设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2个、临床重点专科54个、临床特色专科16个。举办临床医学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培训学科带头人及骨干120人次。加强医学科技创新,提高医学科研水平,2019年获市级科研重大立项16个、一般项目95个、局级科研立项433个、新技术新项目36个。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和专科专病及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构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全市建立各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7个。至2019年底,全市有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医院25所,其中三甲综合医院4所,全市镇区二甲综合医院16所,占镇区医院比例70%。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全面推广健康中山APP、“一卡通”和移动支付应用等应用程序,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展医疗卫生大数据开发应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全年全市29个医疗机构接入中山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一卡通实现全市30所公立医院通用,发卡总量75万张;线下扫码支付和线上诊间支付325.13万次。
三、加强医院绩效考评,推进医院质量服务管理精细化
2015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优化医院质量服务管理。坚持公益性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和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业绩和长久运营、保持平稳和持续创新相结合。强化绩效考核导向,推动医院落实公益性,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坚持属地化管理,做好全市顶层设计。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标准、关键指标、体系架构和实现路径,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设置不同指标和权重,提升考核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坚持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信息化支撑,运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提高考核数据分析应用客观性,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