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库 > 志书年鉴

广东省中山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2021-06-16 00:12:12 来源: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山市一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的同时,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同步发展。2016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简称“创森”),紧扣“绿染宜居水乡,林荫和美中山”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主题,突出“心中播绿”“大地植绿”两大抓手,围绕“山”“水”“林”“城”“人”五大核心元素,市镇村一体,持续推动创森理念入脑、入心、入行,持续推动城市森林增量、提质、扩容,全域森林小镇、全域生态公益林、全民绿化行动等10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同步启动,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2018年10月,中山市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16—2018年间,全市投入造林绿化资金73.8亿元,新造林面积2466.67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从35.20%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从40.12%提高到43.1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7.05平方米提升到18.62平方米。中山以城乡绿化更加一体、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姿态呈现出独特的生态美。

  一、突出“心中播绿”,打好阵地、运动、信息三大创森宣传“战”,将“全民绿化”传统优势转化为“全民创森”的强大动力

  发挥主流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义务监督员的堡垒作用,打好创森宣传“阵地战”。一是与《中国绿色时报》《南方日报》《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电视台、中山广播电台等主流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合作,完成“创森”画册和“创森”汇报视频制作,印发“创森”简报21期,刊发各类专题报道近100篇、活动信息近600条,滚动播出广播节目1万多次。二是争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森工作的支持,发挥他们熟悉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心的优势和“宣传员”“扩音器”作用,提高创森工作的针对性和决策科学性,2017年、2018年市人大和政协“两会”中,市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中涉及创森工作的有22件。三是与影响力较强的商会组织、行业协会签订“全民绿化”和“野生动物保护”合作协议,聘请13位有代表性的非公经济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调动和发挥社会积极力量为创森“发声”造势。

  依托重要场所、关键节点、特殊时节主题活动打好创森宣传“运动战”。 以“森林城市·森林惠民暨九城同创国家森林城市群宣传活动”“全民绿化月”“法制宣传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特别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时节为契机,举办观鸟比赛、自然课堂、徒步活动、摄影比赛等富有“创森”气息、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200多场,吸引市民群众超15万人次参与,出动宣传车近6000辆次,张贴主题标语和悬挂条幅1000多条,派发宣传资料10多万份,以生态保护教育为主题培训学生累计3万人次。以市内主要道路大型LED屏幕、户外大型广告牌、BRT站台显示屏、公交车身广告屏、工程项目围蔽物等关键节点为平台,投放创森宣传口号和视频广告,累计滚动播出创森宣传近100万次。利用中山树木园、田心公园、公交站台等客流量大的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嵌入创森海报、口号、视频等宣传材料,累计受众超200万人次。

  深度对接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门户网站、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打好创森宣传“信息战”。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丰富等特点,联合“中山发布”、中山网、“掌上中山”等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率先进驻“南方+”政务矩阵,开展一系列以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推送信息近500条,阅读量超600万人次。根据新媒体具有定向性良好的特点,借助校讯通、天气预报等具有庞大用户群的短信平台,定向发送各类短信超40万条。探索微信朋友圈广告与创森工作结合,以“全民绿化”为主题向微信活跃度较高的人群定向推送微信朋友圈广告200万条,曝光次数206万次。

  二、聚焦“大地植绿”,做好“山”“水”“林”“城”“人”五篇章,打造山水相依、林城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森林城市

   统筹保护发展,做精“山”的文章。中山市作为广东省内山地资源最少的地级市,不求资源最多,但求质量最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启动林相改造、城市林业、森林提质增效等系列大规模造林工程,并把面积198.3平方公里的五桂山山脉纳入生态保护区范围,通过红线和立法强化底线和刚性保护。全市2.87万公顷林地,林地林木绿化率96.7%,一、二类林率95.3%,森林蓄积量突破300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76立方米,森林质量位于全省前列。创森期间,中山在统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上下工夫,在最大化发挥生态、社会、经济等效益上花力气,精准提升森林质量993.33公顷,实施森林抚育1226.67公顷。

   一是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构建“全域生态公益林”。创新性提出并实施“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评估和量化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综合区位、人口、经济、资源等因素确定各镇区享受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所必须支付的成本,由市财政统一收取,再根据生态公益林面积进行二次分配。按照补偿规定,在评估周期内逐年递增补偿标准,从2016年的每亩补偿1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35元,凸显林地与林木的价值,平衡“林地多”与“林地少”镇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镇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至2018年,93%的林地划入省市两级生态公益林。在至2022年的周期中,按照年均增长率6%,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可达每亩补偿161元。对纳入省级以上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林地,额外再给予每亩50元的特殊性补偿,同时在执行周期内每年每亩补偿标准保持递增2元。

  二是实施资源精细化管理,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市与镇、镇与村等层层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森林资源安全防控工作。发挥全市196名专职护林员的堡垒作用,实施网格化管理,人均管护面积146.87公顷,并采取资金补助激励机制,推动落实管护协议,把责任落实到人、到山头、到地块。建立警务合作分片联系工作制度,每个民警负责联系责任片区内公安、林业、农业等部门,形成多方联防合力,确保连续10多年全市森林无重大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无成灾。

  三是加快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全域旅游城市”建设。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结合植物、山水等自然风景,建设中山特色的市域森林公园体系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快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2018年,中山建有森林公园20个,年接待游客量超500万人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在建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市级以上森林公园5个,面积超6000公顷。建成后,年接待游客量可突破1500万人次,森林体验、养生、旅游等行业将迎来投资“风口”。

  发挥水乡优势,做大“水”的文章。中山水系发达,河网纵横,素有岭南水乡之称。“水”既是中山城乡绿化的短板,也是创森可挖潜的空间。为重现水乡风貌,中山把做大“水”文章作为创森的重点与亮点。

   一是推进多类型、多层级的湿地公园建设。2016年,制定《中山市建设高标准湿地公园意见》和《湿地公园体系总体规划》,提出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鼓励镇区自主建设湿地公园的建设目标,市财政投入4.55亿元资金用于2个市直属湿地公园建设及补助镇区湿地公园建设,安排3500万元财政资金分级奖励提前完成湿地公园建设的镇区,带动各镇区投入超10亿元进行建设。至2018年,全市建成开放湿地公园16个,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计划申请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其余湿地公园均完成立项,并加快推进建设。二是打造多层次、多效益的滨水绿廊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突出“生态自然”,通过乔灌草及滨水湿生植物的和谐构建,营建“近自然”生态景观,实现河岸绿化、沿线美化、生态多样的建设目标。创森期间,全市共完成省管河道滨水绿色廊道建设、中小河流绿化美化152.23公里。同时,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对12个新建、重建的泵站、水闸进行绿化美化。三是多举措、多形式保护湿地资源。结合岭南水乡特色,中山市制定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方案,将5.7万亩湿地划入保护小区范围,突出重点创新举措,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与湿地红线划定、湿地公园建设等专项工作协同推进,全方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聚焦特色产业,做强“林”的文章。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中山市相继制定花卉苗木、红木家具行业支持政策,并以“全域旅游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森林旅游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林业一、二、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方面,加强林业一、二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全域森林小镇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带动下,先后搭建起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南中国园林苗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产业发展平台,花卉苗木、红木家具行业发展蓬勃。2017年,红木家具及木制品加工行业产值突破120亿元,花卉苗木行业产值提高到24.5亿元。另一方面,加大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和产品,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创建为国家AAAAA 级景区、中山红博城创建为AAAA级景区、民众镇伟丰生态农场创建为AAA级景区等,新增中国森林体验基地1个、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2017年、2018年,全市旅游总产值分别达287亿元、294亿元。着力“全域旅游城市”建设,以发展养生休闲产业为重点,打造五桂山为国际一流的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休闲养生、康体运动、医疗保健等疗养旅游产业体系。

  市镇村一体化,做优“城”的文章。一是力推城区增绿添景。以三年绿化美化提升为抓手,以“花开四季、处处皆景”为建设目标,推动辖区内公园、道路、河岸、节点等公共绿地向生态化、森林化、色彩化、景观化发展。2017—2018年,安排市级专项财政资金1.59亿元实施重点区域绿化美化提升,全市完成道路绿化美化248.97公里,实施市镇级重点绿化美化项目超200个,种植凤凰木、簕杜鹃等主题开花树种20多万棵。推进城乡绿化建设的同时,着力破解绿化用地不足的难题,启动“两违”(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整治、“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闲置地绿化等专项工作,采用街心公园、口袋公园、休闲步径、绿道、主题林等城市森林增量模式,打造悦来大街街头公园、古镇曹一村口袋公园、火炬开发区永春滨江公园等17个示范项目。二是打造全域森林小镇。森林小镇建设是广东创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的重点项目。中山市按照“组团发展、全域联创”的思路,提出“全域森林小镇”目标,带动镇区大批绿化工程项目“上马”。通过全域联创,全方位提升城乡绿化一体化水平;通过组团发展,建立镇区之间自然生态系统的互惠互享与互联互通。市财政专项安排450万元资金用于“全域森林小镇”总体规划和18个建制镇分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镇区创新思路举措,形成创建热潮,继2016年东凤镇创建为森林小镇示范镇后,南朗、古镇、南头、板芙、横栏、小榄、坦洲、东凤、沙溪等9镇先后获“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中山成为全省森林小镇总量最多的地级市。三是构建乡村(社区)森林体系。采取建设一处绿色景观点,栽植一条绿化带,营造一片风景林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融入风水林、一河两岸、古树名木等景观元素,构建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田林路结合、多树种结合、乔灌草结合的乡村森林体系。2016—2018年,市财政投入绿化专项资金2989万元,并下拨大规格苗木1.7万株、小苗21万株,支持104个村或居民委员会开展乡村森林建设,造林绿化面积近2100亩,新建与提升微型公园、口袋公园37个。

  突出共建共享,做足“人”的文章。遵循绿化项目建设资金由市、镇(区)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承担的基本思路,市级财政加强对创森工作的投入,保障市级建设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镇区根据创森总规划和森林小镇规划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各项目资金计划,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发挥全民绿化制度优势,以共建、捐建、认养、冠名等多种形式,将“全民修身”与“全民绿化”有机结合,发动全民以捐款建绿、亲手植绿、爱绿护绿等多种形式参与城乡绿化事业,建设更加美丽中山。在种树的过程中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增强广大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修身、树木、创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全民参与主题林建设和冠名挂牌、义务植树认种、认养、认捐活动(简称“三认”活动)蔚然成风。2016—2018年,全市直接、间接参加义务植树共768万人次,折算植树近2754万株;建设各类主题林130多片。全市募集社会资金1.1亿元,助力古镇灯都湿地公园、小榄圆榄山文化公园、凤凰广场等公园绿地精品建设。通过市一中凤凰广场、城轨北站作为试点,突破“先募款后项目”传统模式,建立“先项目后募款”的创新模式,由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建立绿化项目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定向募集建设资金,增加募捐者与建设项目的关联黏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推动“三认”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