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片

先行在交通!广东高速公路延伸美好生活|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

2021-06-16 10:43:14 来源:本网



2021年5月18日至21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团,沿着广惠高速、紫惠高速、广龙高速、梅河高速,前往惠州、河源和梅州三市,记录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东江纵队纪念馆:超10万人次研学,红色文旅带动罗浮山经济

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坐落于罗浮山风景区内,以秀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优势,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发展成了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内陈设

据介绍,广惠高速建成通车与东江纵队纪念馆开馆是同年,当年正好是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以前广惠高速未建成前,周边的游客到罗浮山只能通过低速路,现在大湾区中心城市到罗浮山只需要约1小时。近年来,该馆组织接待深圳、东莞、广州、惠州、港澳等地的学校师生,共计约10万人次开展了研学活动。

高速公路为“水果长廊”新江村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新江村

新江村位于长宁镇南部,始建于1966年,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400多户2000余人,属纯移民行政村。近年来,新江村紧紧围绕镇里产业规划,不断引导村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该村正在规划打造集生产、旅游观光、采摘、农家乐为一体的“水果长廊”。通过组织10个村民小组种植不同种类水果的方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一组一品”。

释迦果

黄焕达是新江村人,2018年以前他外出务工,他表示,近年来高速路网的不断完善,到罗浮山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便返乡创业。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种植了释迦果。据他预计,他的果园今年应该能收四至五万斤释迦果,年收入共达50万元左右。

高速带来资金和人才,这个行业巨头冲击百亿产值

胜宏科技

胜宏科技拥有惠州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现有研发人员800余人,科研实力雄厚,拥有线路板领域有效专利250余项,连续两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智慧车间

近年来,胜宏科技在设备升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智慧工厂、HDI厂、5G产品事业部、国家级PCB研究院先后建成,企业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与全球160多家顶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从“0”到“1”,钢结构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突破

中建钢构

2014年,中建科工华南大区广东厂二期项目开始筹建,在历经7个月的国内外考察后,2015年,项目组进入封闭研发期。经过1000余天,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后,以冯清川智能制造团队为代表的华南钢构厂打造出了全球首条、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重型H型钢智能生产线。

智能制造生产线

2019年二期厂投产后,该公司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CPS融合的柔性智能制造,打造出了具有“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特点的国内建筑钢结构领域首个智能化工厂。

紫惠高速构筑起粤东北山区“融湾”“融深”“大动脉”

紫惠高速

紫惠高速是广东省重点项目,起于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终于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与汕湛高速、番莞高速、广惠高速等多条高速对接,项目全长约77.4公里,是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落实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工程。

紫惠高速

自2020年底,广东紫惠高速公路通车后,不但缩短了与惠州、深圳的距离,而且实现了与周边地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串起了粤东北山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产业链,按下了革命老区河源市紫金县经济发展的“快捷键”。

“金光大道”成帮助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金光大道”

金光村因土地狭小、交通闭塞而“天然贫困”,是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对口帮扶贫困村。然而,近年来,金光村依托交通帮扶优势,积极发展村内产业,如今金光村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了。

金光村

“金光大道”是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投资1.49亿元建设的二级省道,主干道已于去年1月1日建成通车。金光大道接驳河惠高速,沿九和圩镇至御临门度假村,全长8.5公里,是一条高标准的旅游观光大道。大道通车后,从东莞。深圳等地驱车到金光村,只需要1个多小时。未来九和镇将以该条大道为核心,整合金光村等七个行政村的生态旅游资源,按照创建新农村示范片的布局,升级打造一路一带景观,实现“路通财通”目标。

厉害了!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恐龙蛋化石数居世界第一

河源恐龙博物馆

作为展示恐龙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主要窗口,2020年8月,河源恐龙文博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景区典范。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截至目前,馆藏的恐龙蛋化石已超过18000余枚,至今仍高居全球馆藏恐龙蛋数量之冠。

恐龙蛋化石堆

近年来,随着河源市境内的高速路网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到河源恐龙博物馆打卡。据了解,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河源的入市游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78.02%和139.97%,其中“五一”期间,前往河源恐龙博物馆参观的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高达5万余人次。随着河源境内高速路网的不断完善和更多快捷便利条件的发展,每逢节假日或双休日,河源恐龙博物馆将可吸引更多的游客。

河源造电子信息千亿产业集群

河源高新区

河源高新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河源的最南端,与惠州交界,是河源与粤港澳大湾区距离最近的区域。距广深莞均160公里,京九、广梅汕铁路贯穿全区,粤赣、惠河、广河、河惠莞等高速及205国道傍区而过。

随着高速公路的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向河源汇聚。河源市高新区正在向打造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据了解,目前园区已经落户电子信息企业有108家,2020年实现规上产值328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73%。今年1至4月份共签约电子信息产业链项目12个,投资总额66.5亿元。

兴业大道

此外,河源高新区内有85%的企业来自深圳,深圳还与河源合作共建了粤东粤西粤北首个国家高新区企业孵化基地——深河金地创谷。近年来,深河聚力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在河源市高新区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和食品饮料三大产业集群。

交通赋能!千年古镇佗城展现新活力

学宫

佗城,原称龙川城,是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设县治所在地。为纪念首任县令后为“南越王”的赵佗,故称为佗城。至今有2230多年历史,也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佗城虽经历千年沧桑,但至今仍保存有秦朝时期的越王井、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越王庙、古城墙、循州治所,明代的城隍庙,清代的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仅有四万四千多人口的佗城镇,就有179个姓,其中25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个姓,是全国所罕见的。

越王井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的不断完善,当地加紧修缮文物,通过打造古城品牌等方式,为佗城镇的文旅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梅河高速:客乡通衢 兴隆之路

梅河高速

梅河高速是G25长深高速的其中一段,于2003年动工建设,2005年底全线通车,是梅州地区第一条直达珠三角的高速公路。该项目起于梅州市梅县,止于河源市东源县,途经两市5个县17个镇,全长118.41公里。梅河高速开通以来极大改善了粤东山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粤东城市连通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通道。

梅河高速

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居民出发到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务工求学,往往需要搭乘十余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梅河高速建成通车,将梅州到珠三角的车程压缩到四小时以内,大大拉近与江西、福建等省份的距离,老区人民彻底告别了“高崖险壑歧路难行、行商游学步步艰辛”的日子。

广东内陆综合保税区有了“出海口”

梅州综合保税区

梅州综保区于2020年6月28日获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广东省内唯一一个内陆型综保区、北部生态发展区首个综保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据介绍,梅州综保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1.46平方公里,处于梅县、兴宁、五华、丰顺产业集聚带的核心区,距离汕昆高速、梅龙高速出口仅5分钟车程,梅汕高铁畲江北站10分钟车程,到梅县机场、潮汕机场约40分钟车程。

梅州综合保税区

2023年梅龙高铁建成通车后,从保税区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珠三角,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生活圈。毗邻梅州综保区、正在建设的梅州国际无水港,建成后可通过铁路对接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沿海港口,实现铁路物流与综保区无缝对接。

梅州“客都人家”打造华南文旅新地标

“客都人家”

梅州“客都人家”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丙村镇,是梅州旅游核心区域,距离叶剑英元帅纪念园仅2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总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是梅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省重点项目。

客乡老街

其中,客乡老街总建筑面积71733平方米,以一轴两翼三核四区规划打造,将50幢明清古建筑从全国迁建于此。老街以记忆梅州、千味梅州、风物梅州、乐活梅州为四大主题版块,将百年古宅与客家非遗匠艺体验、沉浸式民俗演艺、客家民宿美食等完美融合,致力打造中国国内最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古驿道出发,兴宁大坪打造“红色小镇”

十二肩岭古驿道

十二肩岭古驿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位于大坪镇金坑村至罗岗镇甘村之间的翻山小道,均为山地型古道,由块石拼砌而成,总长约7.6公里。曾经是广东兴宁客家人挑盐、担货去江西的必经之路。在民国废除驿制后,它仍被作为主要道路在使用,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才被逐渐废弃,使用时长达400多年。

兴宁市大坪镇

兴宁市大坪镇党委书记许杰浩表示,下一步大坪镇将结合古驿道抓实特色农业,积极发展红色产业。着力在“红色+”上下功夫,把本地的丝苗米、大豆、高山红薯、鹰嘴桃、沙田柚、油茶等特色农业与红色产业的打造结合起来,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农业+美食+休闲旅游+民宿”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历时四天,沿着广东高速公路,走访惠州、河源、梅州三座城市,记者一路感受了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也见证了广东高速公路延伸美好生活。

总统筹:郑敏璇

策划:焦阳 温俊 庄丰豪 李惠敏

编辑:陈诗韵 许钰晔 方艾纯 龚俊 陈堃妮 李苑铭

摄像:陈殷楠

审核:庄丰豪 温俊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