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距河源市区99公里。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后来为纪念赵佗,改名为佗城,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佗城
公元前214年,年轻的赵佗带着平定百越的历史使命从番禺出发,一路巡察。他来到佗城,看见巍峨的嶅山挺拔陡峭、危崖耸立;山下的田原平实敦厚、平坦宽阔;白练般的东江河水,清悠明澈;大大小小的溪流,纵横交错;孕育着茂盛树丛的广袤土地,所有这些让他选择留了下来,设立龙川城,定都此处。
从此,赵佗锐意经营这个山州草县,传播中原文化,带来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个曾经被称为“南蛮之地”的地方,开始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流的融合,成为千百年来东江中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镇,逐渐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后来也因为他的名字,这座小城,被称为“佗城”。
佗城留下了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佗城的教育,始于先秦的儒学教育,自秦人霍龙的祖先从吴国迁入南粤后,学崇周公孔子,世代相传。大唐时期,佗城便建起了城北学宫,作为历朝祭孔活动的庙宇和管理儒学的所在地,据历史记载,城北学宫在唐代时期曾经非常鼎盛,尊孔读经成为时尚,科第蝉联、人文蔚起。但是,历史总有一些遗憾,这座劳苦功高的学宫,在元代先后两次遭兵燹,后成为废墟。至明朝,佗城人民又建起东学宫,这座神圣的殿堂,虽历经风雨,但幸存至今。
佗城 学宫
学宫,当地人更喜欢称之为孔庙,从建成的时候起,就是佗城子弟拜师求学的圣地,从民办私塾到公立学堂,一直在全镇人民心目中享有神圣的地位。在几经兵燹累次遭毁几次重建中,办学几百年,为中华民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
科考,是古代甄选人才的主要途径,佗城考棚,位于西门,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建成以后,龙川的每年科考会试均在这里进行。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考棚显示了它的公平与公正、择优而取的原则,一直鼓励子民发奋勤读,正如前厅屏风上的对联说的:“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土族;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
佗城 考棚
学宫与考棚并存,在全国为数不多,这更证明了佗城教育的鼎盛,证明了佗城人民对知识的崇尚和敬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佗城人民一直恪守着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穿过历史的长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是佗城的人文风情,还有岁月积淀的文化内涵,它的古风新韵,使这座古城成为继承和发扬华夏文化的历史符号。佗城,正以它坚定的步伐,继往开来,稳步前进。
编辑:方艾纯
审核:李惠敏 温俊
来源:河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