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开始的美丽事业
1991年8月11号,高颖从哈尔滨坐火车到广州又转大巴才到深圳,对于这座陌生的城市,她从已经到达深圳的丈夫那里了解了些许,南下——下决心改变生活轨迹,她的选择是艰难的。
57本账本记录的60年生活
全新的互联网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丽水,有一个家庭,三代人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记账,整整57本账簿记录下了60多年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背井离乡与乡村城镇化进程
近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变迁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是最厉害的,这就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城市化的过程,农民背井离乡是顺应这种过程而产生的,虽然有痛苦和失去,但却是必然的、进步的和可取的。
八九十年代大学生的标配:BB机+随身CD机
很多00后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曾经出现过bb机。那么还有多少人还记得80、90年代的“BB”机。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通信设备在07年已全年停止使用。
为什么爸妈非要给遥控器包层胶袋?
每一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爸妈非要给电视的遥控器上包一层塑料布?从前我们跟这层透明物质不共戴天,想过很多办法与之周旋。但那层罩子总会提醒你: 你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们喜欢把这种矛盾归结为:年代使然。父母那一代,上山下乡,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不想在“幸福来敲门”的时候,大大咧咧地迎接,导致自己以一种狂欢的姿态陷入尴尬。而罩子是一个保护物。保护着他们脆弱的内心。给家电套上罩子,延年又益寿,可以多用10年。给各种物件套上罩子,防尘又防摔。
账本上第一次出现“住房公积金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不过才25年,但它在城镇住房体制改革——由传统住房制度向现代住房制度转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粮票布票成为了时代记忆
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票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买米买面买油,要出示粮票面票油票,买布要有布票。票证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票证走出家庭,进入收藏家的藏册中,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各种票证的出现,见证了国家发展的历程,给老一代人带来了许多回忆。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相传为广东省新会京梅乡人陈享(1806年-1875年)所传。他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三家擅长而形成一支新派,故名。它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而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动作舒展大方,拳路气势磅礴。蔡李佛拳不只在广东地区,而且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一带也较盛行。2008年6月7日,蔡李佛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 。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石湾陶塑》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唐朝。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南海藤编》
南海藤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已有1000多年的编织历史。据清代文学家屈大钧写的《广东新语》记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藤器者,十家有二。”藤制品最早的产地是南海区的沙贝(原属南海)。沙贝地处珠江岸边,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外国的商船多在此卸货。当时货物的包装大部用藤, 每次卸货后,很多废弃的藤被扔在江边,沙贝一带的群众便捡回来,经过简单整理,编织一些菜篮之类的日用品。时长日久,小编小织促进了藤编业的不断发展,编织技艺逐步改进和提高,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从此,南海县沙背就成了闻名中外的“藤乡”了。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佛山大头佛》
2009年2月,“大头佛”被列入南海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兴武馆从此也多了一重身份——九江大头佛传习所。“大头佛”的非遗技艺,在此得以发扬和传承。据了解,“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佛山彩灯》
彩灯,佛山民间称作灯色。扎作,是以人物、动植物、亭台楼阁等为对象进行立体造型制作,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设计制作的灯色是中国传统灯色艺术的一支主要流派,具有江南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传统上称“佛山灯色”,明清时期的史志早有详细记载。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是佛山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品,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自清朝乾隆年间始创至今,不仅是广东醒狮形象的代表,而且在中国工艺品出口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东方民间艺术的代表作。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上百个出彩的狮头,便出自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人之手。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佛山粤剧》
佛山粤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制作方法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纯色剪纸,铜衬料、例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几种。其作品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或在特制的铜箔、银箔上剪、刻而成。
佛山电台2017大型融媒策划声音记录片——《听佛山 文化匠心之佛山香云纱》
香云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经典“粤式姜葱炒虾”,一道不可或缺的海鲜美食
广东有句俗话叫“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鲜”。粤式姜葱炒虾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肴,属于粤菜系。此品选鲜活的贵虾,不必去壳。经油泡后,再用青红黄圆椒、姜葱蒜等炒,食品外焦香咸,口味肉软嫩鲜美。
古老味道的传承与发扬 脱骨脆皮糯米鸡的前世今生
脱骨脆皮糯米鸡,相传是以前只出现在高档宴会场合,平民百姓是吃不到的。因为它的烹制工序相当复杂,从加工到完成,需时两天,非常考验厨师刀工、炒锅功底、烧腊技术,这三大工艺必须完美结合才能做出好的菜品。金黄色的鸡皮下包裹着可口的糯米饭,鸡皮薄脆,每一口下去都是一份满足的味道。
不时不食,不鲜不食,“惹味”三泥鱼这样做最好吃
广东有句话:“春鳊,秋鲤,夏三泥”。三泥鱼产自珠三角及长三角一带,广东称为“三泥”,长三角成为“鲥鱼”。由于三泥鱼特别有鱼味,但有“见光即死”的特点。顺德人选择用盐砸来带出它的美味。鱼身经过粗盐腌制,再用石头砸一日一夜,释出血水后沥干水分,此做法广东人称为“砸” ,因此称为“盐砸三泥鱼”。经过这样的流程,腌制出来的三泥鱼肉质甘香嫩滑,咸淡适中。
顺德吊烧鳗鱼
顺德鳗鱼素有远名,俗话说中国鳗鱼看广东,广东鳗鱼看佛山顺德。如今,通过土泥塘养殖方法让顺德成为广东最大的鳗鱼生产、加工、出口中心,每年的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1/5,是中国著名的鳗鱼之乡。“顺德吊烧鳗鱼”更是一道别具特色的地方菜,鳗鱼皮肉间的油脂被炭火烤干,鳗鱼去除鱼腥后离开炭火,浸入蜜糖,外脆里软,色泽金黄夺目,蜜香绕口,层次丰富。
佛山名医陈渭良:正骨济世 岐黄良医
陈渭良是普通的佛山人,当他穿上白衣奋斗在岗位那一刻,便成了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自小学医,师从名医李广海,在平凡岗位上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先后研制了90种骨伤科及内科杂症的内外用药,经过多年的临床使用,收到良好疗效!这,就是佛山医师!平凡岗位上他们用青春和年华换来无数病人的微笑与感谢!医师节,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佛山医师致敬!
一碗老火靓汤,承载着是广东人对家的印记
广东有句俗话叫: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广东人煲汤,不仅是好喝,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与内涵,汤不仅是美食,还是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饱含着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对自身健康的负责。汤的柔情和刚烈,也成为广东饮食文化的缩影。作为广东人的生命之源,老火靓汤于四季之中也有着不同的变化,春季祛湿、夏季去火、秋季滋补、冬季温润。陈皮老鸭汤,是一款传统广东老火汤,它用十年老陈皮搭配滋阴补血的老鸭炖汤,取陈皮的之弱温性、更增滋补之效,入口清香、美味,有理气健脾、润肺止咳、生津止喝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