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关键课程”,发挥立德树人功效
广州各大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正创新办好关键课程,致力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开创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提出“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对广东、广州的重要要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广州实践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广州实践研究》作为该领域研究成果之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以广州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例,系统性分析了我国地方经济如何践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理论,对我国地方经济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紧抓“试点”机遇推进广东全面深化改革
广东之所以能够急流勇上、成效显著,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有效利用了政策试点的重要抓手,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做出大量政策创新,带动了全局性改革的发展突破。
紧密围绕广州发展 营造良好理论氛围
社科理论界要切实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紧密结合广州的实际,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深入开展调研,发挥社科理论专家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的宣传阐释,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理论环境氛围。
激发民营企业新活力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年伊始,疫情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冲击,同时也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我省民营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知识、行业标准、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等,推动我省民营企业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厚植广州绿色发展优势的四点建议
厚植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眼下,广州要着力将绿色发展优势转化为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成色的新优势。
广州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广州需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和农村相互赋能、相互加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广东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的应有之策
广东亟需通过明确省内产业区域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本土化程度和配套能力,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国际对接等措施,打通当前产业链运作面临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为实现产业链安全稳定、增强对冲国际风险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消费体系”
广州新型消费体系建设既要与消费水平、产业基础、城市定位相匹配,更要具有培育新型消费引领者的战略远景和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强大动能的战略设计。
高质量推进广州数字经济引擎建设
全球数字化竞争异常激烈,城市是数字竞争的主战场,创新优势一旦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因此,广州需要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起跑阶段”高质量打好发展基础。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全球视野、时代背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等诸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的各方面热点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详实的资料梳理和大量的数据支撑,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缘起、现状、发展、未来进行全景式的描绘与展现,呈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当前广州应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打造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城市范例。
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双城互鉴
上海出台海归新政,广州推出引进基础教育人才鼓励政策……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各地纷纷开启“抢人才模式”。那么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吸引人才,一个城市如何提高软实力?
搭建大平台 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双向交流
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合作,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和优势,采用教育“双循环”的理念,跳出固有语境,创新地为三地青少年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对国家有作为、有担当,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从特区40年经验看广州人才政策优化
相对于经济特区和其他先进城市,广州的人才政策及其施行仍有提升空间。首先是体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人还存在“城市这么大,机会这么多,还愁人才不来”的思想,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政策制定的完备性和支持力度尚有提升空间,人才全链条中,各领域、各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政策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
从“稳就业”到“保就业”,广州如何体现担当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流作为支撑。除了极少数人可以依靠财产性收入生活外,绝大部分人都要依靠工资性收入生活。可见,工作很重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就业就成为可持续收入流的最重要的保障,就成了民生之本。
创新少年思政教育,扣好“第一粒扣子”
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教育局举办了首届“少年评论员·城事国事天下事”征文竞赛及系列社会活动,并探讨青少年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用。
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 需处理好“五对关系”
审视和剖析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命题,有必要从宏观和抽象层面出发,研究如何有效平衡精细化管理实践中的“五对关系”。
把握双城机遇 实现比翼双飞
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相距仅约100公里,这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当这两座各具特色的“双子城”,实现“双城联动、比翼双飞”,能带来哪些效应?
把握金融发展机遇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服务平台所带来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够为广州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从去年上交所南方中心落户广州,再到今年深交所服务平台落地广州,已经彰显出广州希望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决心。
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时代意义
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和社科理论界要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
英雄城市·红色印记(2)
日前,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广州与大革命运动”研讨会在广州市社科联召开。
英雄城市·红色印记
6月19日下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工农运动”研讨会在广州市社科联召开。专家学者围绕广州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特点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广州农讲所的历史地位及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贡献等历史展开交流研讨。
“云上”广交会 “老树”开新花
突如其来的疫情,虽让迈过花甲的广交会筹备工作一度出现反复,但广交会并没有因此停摆,而是向着更便捷、更智慧的新模式升级。如今,跃上“云端”的广交会,焕发出全新活力。
“互联网+中医药”的契机与瓶颈
广州作为岭南中医药的主要发源地和聚集地,中医药发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推动广州中医药发展走前列、作表率,值得思考。
“广州欢迎您”助力文旅品牌焕发新彩
未来,广州应以创意文旅驱动城市活力、以多业态融合提升城市品质、以全域文旅彰显城市精神,推动广州文旅品牌高质量出新出彩,打造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范例。
“保市场主体”,广州如何打组合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广州应多措并举助力市场主体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实现市场主体活下去、多起来和强起来,争取经济发展最好结果及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强大力量。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
在城市治理层面,地方法治工作既是重要内容又是主要手段。我们应当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各项要求,将法治思维贯彻到城市治理体系建构、促进经济发展、推行社会治理和开展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中,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
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要以净化政治生态为引领,涵养正气、立根固本,确保各级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为广州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提供坚强保证。
引入知名仲裁机构,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湾区内部应引入港澳知名仲裁机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仲裁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和高质量发展。
以区域联动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未来时期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如何推进,至关重要。为此,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摸清现状,理清逻辑,有的放矢。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广州高质量发展
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发挥党校、党媒的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5月14日,由广州日报社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共同发起的“建党百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圆桌会在广报中心举行。
以高水平制度创新赋能广州高质量发展
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广州应该从营商环境着手,转化优势,吸引世界一流的国际合作,说到底就要靠制度创新。
以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大湾区国内国际
作为国家战略部署,大湾区必须承担在新发展格局下,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战略支点的责任。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大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循环,不仅要为全球经济恢复提供动力引擎,还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要素资源配置,必须依靠国际大循环提供支撑,必须继续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
以“文化兴湾”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广州作为粤文化的源地与枢纽,需要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活化、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全面持续的文化综合实力提升为重要工作,引领大湾区城市群“软实力”的聚合,全方位加强岭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文化兴湾”响应共建人文湾区的战略目标。
完善竞争政策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广东省强化竞争政策的措施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有力推动大湾区“统一市场”的形成,并提升广东作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地位和作用。
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近期正式发布,对广州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与明确思路。今年一季度,广州服务行业恢复持续向好,企业经营逐步改善,如何守好开局,稳步前进?
提升辐射能级,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
在“十四五”时期,提升辐射能级,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是广州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更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使命。
扩大科技资本有效供给
提高证券科技水平,可以优化科技资本供给,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带来可持续资本来源。
探索以“广州优品”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广州要实现“加快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规划目标,应打造“广州优品”行政区品牌,引领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市建设。
穗深协同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推动穗深双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倾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这两个同处大湾区且产业互补性极强的区域中心城市激发新一轮创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塑造“器官图谱式”的产业新方阵
随着规模优势边际效用不断递减,广州亟待形成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价值链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方阵”。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全面提升国际商贸中心功能
从湾区经济的开放性、引领性、整体性的本质出发,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典范,必须发挥粤港澳三地协调联动和互补性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开放水平,实现大湾区内多元化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聚合裂变,由此形成创新发展生态、激发新经济形态发展的活力。
让党史学习教育焕发青春光彩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广大团员青年群众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
凝聚“数字文明建设”的共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数字广东建设以数字赋能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数字文明亦是题中之义。
聚焦“三个新”,建设国际大都市
广州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重大战略安排,聚焦“三个新”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大都市,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
坚持“党媒姓党”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加强中心工作宣传、增强舆论引导力,高校如何培育守正创新型传媒人才,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广州声音,这是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共同面对且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加强湾区城市协同创新 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湾区多中心城市群发展背景下,要理清发展思路,形成合理的创新定位以及互补互动的产业链条, 促使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避免城市群的孤岛效应,实现在湾区城市群的互补效应和协同创新发展效能,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湾区各城市的共同成长。
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大湾区金融科技根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