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阳库 > 揭东区库 > 埔田镇库 > 志书年鉴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行政村、居委会

2021-06-21 14:47:38 来源:本网

  金东岭村

  金东岭村在埔田镇西北部,村寨坐落于山岭坡丘之上。初时,住房依山而建,呈梯阶状分布,多为土坯屋(塗角寮)及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至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多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以上楼房,配套厨房、厕所。饮用水多为井水或山泉水。村西面与锡场镇的华清村、新亨镇的五房村接壤,山山相连,以山为界。村东南有水泥道路直通镇政府,距离5公里;距汕昆高速公路埔田路口6.3公里;距揭东城区9公里。

  几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村东面的鸡母山、南面的伯公垭、村学校校址莲花心等处都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方格纹为主的石  石器、曲折纹蓝纹陶、曲折纹方格纹等古文物。为研究居民源流提供物证。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由车田罗姓祖先之四子于1622年移居金东岭村域创寨。因村落在山岭之东,盛产四时水果,故名。清代以前,居民多讲客家话,随着环境的改变,逐渐说上潮州话,现今还有些居民客潮语混用。

  2011年,金东岭村有743户,总人口为3241人。以罗姓为主。耕地面积633亩,山地8667亩,山地土壤多为赤红壤土,丘陵、坡地多为沙质黄壤土。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木薯、甘蔗等。山地多种杉、松、竹及其他林木,水果有香蕉、青梅、龙眼、蜜柚、橄榄等,盛产竹笋、茶叶。手工业多为家庭作坊式,主要生产笋酸、笋干,以及其它农产品加工。村办小学校一所。金东岭为揭东区革命老区。

  祯祥坑村

  祯祥坑村位于埔田镇西北,距揭东城区10.1公里。2011年,全村有548户,2120人口。由祯祥坑、茂林、龙背、福林湖4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祯祥坑村。全村有朱、温、黄三姓。朱氏祖湛河。于明英宗丙辰年(1436)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迁此定居。因四面环山,有一条清澈的坑谷山泉流经村前入车田河,为求利祯吉祥,故名。聚落呈块状分布。住屋多为平房,以贝灰三合土结构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367亩,山地4681亩,为山岗黄壤沙质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木薯、甘蔗,山地林木为杉、松、橄榄、青梅、茶叶等,盛产香蕉、竹笋。矿产有稀土、锡矿,从前村民常以淘锡矿沙为业。是革命老区,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车田村

  车田村位于埔田镇西北,距县城8.3公里,南倚滕吊岭,北靠小北山,车田河从东绕村直下枫江、汇入榕江。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元朝末年(1368)创村,时有李、林、曹、黄等姓氏在此定居。清代以前皆讲客家话,后来逐渐改说潮州话。现有罗、朱、温三姓。罗为主姓。罗氏祖先六郎大宗。于明代万历年间,从丰顺县一渡水上马石来坪篮投靠老亲,其儿子在车田创业;朱、温两姓分别从祯祥坑及平远县迁来定居。古时村民农耕提水灌田,多用10扇水库提水,故车田得名。

  2011年,车田村有1288户,5265人。耕地面积1153亩,山地9610亩,土质属黄壤沙质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副业逐步发展。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山坡地盛产香蕉、竹笋、菠萝、青梅、橄榄等。有“菠萝、竹笋之乡”(俗“凤梨、笋”)的美称。

  工副业主要是采矿、榨蔗制糖、小水电、食品加工业等。车田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采锡矿、炼锡。地下锡矿、稀土蕴藏量丰富。

  居民生活。住房从古至近代的“塗角寮”(土坯房)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至20世纪90年代,多为钢筋、杉木结构的混合结构房屋,4层以上楼房也不稀罕。

  车田为古驿道交通点,明代曾在此筑分守所城堡。清代曾建城隍庙。

  车田人民的革命历史悠久。从193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已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车田为革命老区。办小学校1所。村建有供旅游悠闲的“鸿源湖农庄”,还有天宇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等。

  马硕村

  马硕,埔田镇道绕村而过,距镇仅2公里,与埔田集市相连,离揭东城区7.9公里。

  明朝初期陈姓移民在此定居置寨。明代时古驿道在此经过,并设置驿站,饲养壮马供官方传送公文,故名。

  2011年,马硕村有1070户,4480人。耕地1043亩,山地5851亩,为人多地少的村庄。聚落呈块状分布。住房多为贝灰沙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经济以农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山坡地种植香蕉、竹笋、柑桔、龙眼、荔枝、橄榄等。工业在马硕是发展较快的产业,主要有伟业机械加工厂、骏宇五金实业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是革命老区村庄,有小学校1所,公路通县城、市区。

  马硕村知名人物有陈克禹,曾任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舞蹈学校校长,东方歌舞团办公室主任;陈锦鸿曾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秘书长,第二厅厅长,四川成都中央日报总编。

  荖洋村

  荖洋,位于埔田镇中部西面较平坦的丘陵地。距镇区1.6公里,锡曲(锡场—曲溪)路从村东南经过,离揭东城区7.2公里。行政村由荖洋、店前围二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荖洋村,有徐、刘、冯、彭、梁、黄、陈等多姓,徐姓为主。

  荖洋村与埔田村同系老岭后村始祖徐氏始祖徐权山之儿子,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5年)来此定居创寨,荖洋村为长子,初时寨为一杂草丛生洼地,故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初时住房多为贝灰沙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建筑的住房有钢筋混凝土多层楼房与混合结构二层楼房,住房有厨房、厕所、浴室等设施。

  2011年,全村有1028户,4349人,耕地面积1028亩,山地1731亩。土壤多属黄色沙质土。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甘薯、花生、甘蔗、大豆等,山坡地多种香蕉、竹笋。工业生产有食品加工、合板加工厂等工业企业。村民多有执业建筑工、木工等。

  荖洋村文化生活多种多样,民间武术活动在村里较为普遍,有知名的骨伤科医师。村办有小学校1所,交通方便。

  刘厝寨村

  刘厝寨,在镇区西北面,距镇区2.4公里,离揭东城区7.3公里。有刘厝寨、张厝围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刘厝寨村。锡曲公路绕村而过。与锡场镇的新置寨村交界。刘厝寨村分新老二围,清末刘氏从丰顺迁此创老刘围。朱姓清初从茂林村迁来。全村有刘、朱、徐、罗、张五姓,因刘姓居民多,故名。村舍聚落呈块状分布。住屋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692户,2944人。耕地613亩,山地501亩。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山坡地多种桃、李、奈、柑、桔等四季佳果,盛产香蕉、竹笋。20世纪70、80年代村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卓有成效。工业有五金加工业、农产品加工等。有小学校1所,村里还出有知名书画家。公路通县城、市区。

  饶平村

  饶平村,在镇区西南面,背靠黄岐山北坡,距镇区2.3公里,离揭东城区6.3公里。村民多姓陈。宋代陈氏祖先从饶平县黄岗龙眼乡迁此置寨。以原县名为村名。村聚落呈块状分布。有陈、黄、吕、罗等姓,房屋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226户,985人;耕地面积253亩,山地357亩。属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以农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坡地多种香蕉、竹笋、桃、李、梅等。村民外出经商和搞建筑业,已是致富的主要来源。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南湖村

  南湖村,在镇区西南部,村寨背靠黄岐山北坡,座南朝北,西面有飞凤寺庙。距镇区2.7公里,离揭东城区6.4公里。明末崇祯二年(1629),丰顺汤坑田心一支移民来此定居。以蔡为主姓。因村南有一湖泊,澄碧如镜,故名。聚落呈块状分布。房屋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808户,3449人;有耕地674亩,山地3811亩。经济以农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坡地多种香蕉、竹笋,盛产四季佳果,桃李、柑桔、蜜柑、杨梅、蜜柚等。桃曾为特产,饮誉粤东。每逢孟春,满山坡桃花盛开,吸引众多游人,有“世外桃源”之美称。工业有五金厂、塑胶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南湖村背靠黄岐山飞凤寺等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迷人。有小学校1所,公路通县城、市区。

  溪南山村

  溪南山,在镇区西南面,与曲溪街道的路篦社区交界,距镇区1.4公里,离揭东城区4.8公里。由溪南山、月山2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溪南山村。全村同为陈姓。清朝嘉庆以后(1820年之后),陈姓居民从渔湖西寨迁此置寨。古代此地的面前山为渔湖西寨陈氏墓地,并有派员巡山,一些人在此开荒种植,搭建简陋居所守护,逐渐形成群居小村落,叫溪南寮。20世纪50年代,以原住地渔湖西寨(俗叫溪南),定名溪南山村。村舍为聚落块状分布。房屋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村西北面龙车溪从一侧流过,西南紧接黄岐山东麓,风景秀丽优美。

  2011年,全村有493户,2140人;有耕地728亩,山地1323亩。经济以农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山坡地多种香蕉、竹笋。工业有塑胶制品、不锈钢制品等企业。有小学校1所,公路通县城、揭阳市区。

  埔田村

  埔田,位于镇区中部,向南到镇政府1000米,距揭东城区7.1公里,至揭阳市区只需8.5公里。交通方便,水泥道路四通八达,是县道锡曲线(锡场—曲溪)及地方公路埔双线(埔田—双坑)的交会点。全村徐为主姓,还有温、叶、蓝、陈等姓。徐氏祖先徐叠池,系老岭村徐权山之次子,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5年),从老岭村来此创寨。古时村后有一湖,叫埔田湖,故名。村寨坐落呈块状分布。房屋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741户,3058人;有耕地362亩,山地913亩。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蔬菜等,坡地及五旁地多种香蕉、竹笋等。商业,埔田村的居民经商、搞工业、务工的有一半以上。商业发展,自清代1737年在村西面置墟集,墟期多为农历每月的一、四、七日,墟集促进梅北区境内各村的物资交流,促进揭阳县城的商品交换,引进手工业,饮食贸易等,成为梅北境内(今埔田镇范围)及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工业生产主要有制糖、糖果加工、染布、酱油、酿酒、粮食加工等;家庭作坊酿制豆腐有较长历史,以及其他食品加工。20世纪90年代后,在搞活经济同时,引进五金塑胶制品业(为规模上工业生产单位)。埔田村为革命老区。办有中学及完全小学校各1所。村的文化生活非常活跃,历史曾建过潮剧团,现主要有弦乐间、锣鼓队等。埔田为埔田境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新岭村

  新岭村,位于镇区北部,背靠大岽山,南面有拳头岭,西边有佛祖岩,东边与老岭后村相连。离镇区2公里,距揭东城区7.7公里。全村居民都为徐姓。徐姓祖先徐福二,带同胞弟徐福四,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从丰顺汤坑埔头乡迁此置寨后,徐福四迁至牌边村居住。因村落形成比老岭后慢,故称新岭后,简称新岭村。村寨依山呈梯阶状分布。屋房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395户,1696人口;有耕地371亩,山地5983亩,属山岗丘陵地带,黄色沙质土。以农为主,农作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村周围林木果园茂盛,山坡地种植杉松、龙眼、橄榄,盛产香蕉、竹笋。是革命老区村庄,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老岭村

  老岭村,位于镇区北部,村舍挂于大岽山,南面有大岭与埔田村相接,西连新岭村,四面环山,水泥公路从西南直通埔田镇,距镇区2.2公里,离揭东城区7.8公里。徐氏祖先徐权山,于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从丰顺县汤坑埔头乡来此创寨。嗣后其长子徐叠峰往荖洋创寨;次子徐叠池往埔田创寨。因老岭创寨早于西侧的新岭村,故称老岭村。村舍聚落傍山呈梯阶状分布,层次分明。建筑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及有厨房、厕所等配套。

  2011年,全村有733户,2986人口;有耕地712亩,山地6540亩,属山岗丘陵地,黄色沙质土,土层较深厚。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山岭遍种杉松、乌榄、橄榄;盛产香蕉、竹笋。老岭村是革命老区,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潮揭丰边县委在该村设据点,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1949年3月,潮揭丰边第一个区级民主政权——梅北区人民政府在老岭村成立。徐成绒家是革命堡垒户。村建有小学校1所,公路通县城、市区。老岭村的英歌舞历史悠久。

  湖下村

  湖下村,在埔田镇驻地西北边,村舍与镇址相联,距揭东区城区6.1公里。明嘉靖癸丑年(1553)创村,初期村民多姓,后来村民迁徙频繁,现有罗、袁、江、张等姓。罗姓居民多,罗姓祖先罗永昌,原居福建空腹树村(今饶平县大榕五祉),于明朝期间迁此创寨。清康熙三十年(1691),又有普宁南径罗继鲁迁此定居。因村寨北面有“鸟仔湖”、“猪糟湖”、“丁盏湖”、“湖底”、“后头湖”等地名,故称湖下。村舍聚落呈块状分布。房屋建筑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599户,2376人;有耕地611亩,山地616亩,土壤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盛产蔬菜、香蕉、竹笋,培植苗圊,生产蔬菜种苗是村民的主要园艺技术。工业有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和五金业。居民外出务工较多。早期曾建墟集。文化教育事业较发展,村建有潮剧团1个,弦乐间活动频繁;建有小学校1所,交通方便,水泥公路直通县市区。属革命老区村庄。

  牌边村

  牌边村位于埔田镇政府驻地南边,与镇政府屋舍相连。距揭东区城区5.9公里。村寨坐落在埔田镇平坦的坡地上,车田河(俗称“老溪”)从南边直通枫江,汕昆高速公路从村南直通汕头市。

  元代末年已有先民在此活动生殖。明朝中期至正德年间(1506~1521)有陈、徐、江、林、卢、马、刘、洪、郑、吴等姓氏聚居,而大部分的陈姓居民从篮田都来此聚落置寨。随后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江等姓从丰顺汤坑、江西抚州来此聚居生殖。村东南有明代邑举人,江华县令,死后祀乡贤的吴继乔墓,天启六年(1626),知县冯元飙为墓地建石牌坊,并在村东边古驿道树碑记,村寨就坐落在石碑坊边,故名。村寨聚落呈块状分布,房屋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房子建设,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并配套有厨房、厕所等。

  2011年,全村有1731户,7476人;有耕地1987亩,山地1257亩。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为主,农作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坡地多种香蕉、笋竹。工业,村的工业生产较快,1986年引进“三来一补”外资企业,创办新兴毛织厂,为埔田镇首家,最多时有工人1300多人。至2011年,全村镜艺、编织、五金、马赛克生产等工业相继发展。许多村民拥有灰、木、石等建筑执业技术,外出务工是村民的又一项主要收入。

  牌边是革命老区,1937年共产党已在村中开展革命活动;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牌边成立梅北第一个党支部;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揭阳县中心县委曾设于此;1944年曾为潮揭丰边特委驻地,方方、林美南、杨英伟、刘钟声等先后在这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100多人入伍参加游击队。村有小学校1所,公路通县城、市区。

  庵后村

  庵后村位于镇区东南端,东边与云路镇的赵埔、中夏村接壤,车田河从村北向南过曲溪街道经枫江一起汇入榕江。距镇区2.4公里,毗邻揭东城区,离县城3.6公里。

  庵后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高良高(原福建漳浦县高登之后代)从揭阳县境霖盘德桥庵后迁此置寨,创寨时寨名沿用“庵后”,村名从古至今没变;而后,高敦垂(号“简峰”、“良典”,高之昆仲),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迁此定居;清顺治初年(1645年),原居揭阳县境棋盘猫岗寨、鲤鱼寨的高姓居民也迁入定居,为协震一系;清雍正年间,潮安区林妈碑之高姓居民迁移入住,为文山一系。从此庵后寨的住民由四大支系和谐汇聚。村寨聚落呈块状分布。房舍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房屋都有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

  2011年,全村有1720户,7424人;耕地1513亩,山地4500亩。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蔬菜、甘蔗等,坡地遍种香蕉、笋竹,尤以竹笋闻名。工业生产发展较慢,历史上有建土糖寮制作红糖生产,1958年公社化阶段,埔田先曾在村北面建化肥厂,于1960年前后下马停产。1991年揭东置县,这里便有农产品加工场、厂,主要是加工竹笋的罐头厂等,带动了村的其他产业发展。199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村的竹笋基地。激活了以竹笋为主的各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办加工厂场、旅游业、饮食业等。并辐射至埔田镇其他村庄一并发展。

  庵后属革命老区村庄。办有小学校1所。交通方便,汕昆高速公路埔田出入口就在村的北面,县道114线经过村西。万竹生态园建在村北面,已是揭阳市及周边市、县的旅游景点。

  莲花心村

  莲花心村,在镇区北面,距镇区1.4公里,离揭东城区6.5公里。

  明朝中期,有陈成英从福建省迁移至此置寨;李仕英从潮安登塘水尾村来此定居;何仕凤由福建省卢江移民到新亨古庵村,后又转移至此定居;郭氏从榕城东门迁移至此定居。莲花心遂有陈、李、何、郭、郑、朱等多姓汇聚。因村落后面牵牛山下有一莲池,每逢夏季莲花盛开,故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建筑,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362户,1505人;耕地面积518亩,山地1167亩,属山岗黄壤沙质土梯田。以农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坡地遍种香蕉、笋竹。村民有编织竹器炊具的传统,做工精细,是远近闻名的竹器村。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新龙村

  新龙村,在镇区东北部,距镇区1.4公里,离揭东城区6公里。清朝雍正初年(1724),陆智臣带同儿媳从老龙村迁此置寨。因村建在老龙(山龙—潮汕人对山脊之称谓)延伸的未端,俗称龙尾,20世纪50年代更名为新龙村。全村有陆、刘、薛三姓。村寨聚落呈片状分布。建筑多为塗角垒砌及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323户,982人;耕地面积416亩,山地333亩,以农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坡地多种香蕉、笋竹。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老龙村

  老龙村,在镇区东北部,距镇区2公里,离揭东城区6.8公里。明朝英宗天顺元年(1457),陆守居从锡场锡中村陆厝围迁此置寨;李姓从玉滘官硕桥头村来此定居;杨姓从云路北洋迁来入住;朱姓朱明海,从镇区境祯祥坑村迁移到此;刘姓于清道光丁未年(1847),从翁内村迁移到此定居;许姓由砲台东岭许移民云路官田埔,后又迁移来此定居。因村背靠狮地(山龙),创寨先于新龙村,故名。村寨聚落呈片状分布。房屋有塗角垒砌及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筑,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

  2011年,全村有257户,1062人;耕地340亩,山地837亩,属丘陵山岗梯田。经济以农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坡地多种香蕉、笋竹、龙眼、乌榄、橄榄等。村民历史上有饲养耕牛的习惯,且尚于挑选耕牛的优良品种。村里曾经出现远近闻名、用中草药治疗外科病的医师。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长岭村

  长岭村,在镇区西北部偏北,离镇区3.4公里,距揭东区8.1公里。

  由长岭、东寮、世德堂等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长岭村。全行政村现有吴、吕、钟、李、朱、薛、黄等姓。吴姓居民聚长岭村,于清朝康熙年间(1688)从曲溪移民至此置寨。长岭村东北面群山起伏,层岭叠嶂,林木茂盛,清代以来村名为赤鼻岭,也曾叫长富岭,称长岭。寨门横匾有清代书写的“长岭复兴”四字。村寨聚落呈弧状分布。房屋建筑为塗角垒寮、贝灰三合土结构平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2011年,全村有780户,3293人;有耕地面积885亩,山地5015亩,为山岗梯田、坑田。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甘蔗等,山岗坡地遍种杉松、乌榄、橄榄、青梅、龙眼,盛产香蕉、竹笋。199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东寮村视察香蕉、竹笋生产基地。长岭村在抗战时期曾为潮揭丰边区人民政府驻地,特派员杨旭曾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是革命老区村庄,有小学校1所,有公路通县城、市区。

  埔田竹山居委会

  竹山居委会,成立于1987年4月,负责管理埔田镇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以及居民的人口计生工作、教育、文化、劳保福利、户口迁徙等的协调管理。2011年全镇非农业户口居民2080人。居委会驻地原在埔田村,位于镇区的中心,西南面为市场,南面有一小山坵叫石部兜,山坵上竹林茂盛,人们称竹山。故居委会名称叫埔田镇竹山居民委员会,现居委会的办公地址迁于镇政府大院边。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