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居民居住与出行
明清至民国时期,埔田境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建筑材料缺乏,所建民宅都为贝灰三合土及土石结构。格局上,埔田居民多采用竹竿巷厝的形式,大户人家则多建四点金、五间过、下山虎、三壁连、驷马拖车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民宅逐步向楼房式风格转变,家具的质量更加优质,样式更加精美。乡村道路条件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泥泞小路变成现在的水泥路,甚至是柏油路,出行方式也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公交车,然后发展成为轿车、高铁、飞机等现代化出行方式,极大地缩小了出行成本。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居民饮食习惯
埔田的老百姓日常主食大米,一日三餐的习惯没有明显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埔田境区的人民饮食方面开始注重营养和卫生,摒除生吃鱼、虾等易传疾病的陋习。提倡勤俭节约,破除旧习,普遍使用圆桌,宴饭时多不论位次,但民间仍保持节日蒸粿添菜,合家欢宴的习俗,而且在宴席上的礼仪饮食仍然存在。不仅如此,人们还很注重对食材的烹调方式,这也造就了一批优质且有名的埔田美食,如埔田粿条、埔田菜果、埔田尖米丸等。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居民服饰发型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通过衣帽、鞋袜、首饰、发型等来凸显身份阶级。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对于自身的服饰装饰的封建理念逐渐消解,民间服饰呈现个性化发展。通过对比古代、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的衣帽、鞋袜、首饰、发型之间的对比,体现新中国的人民思想空前解放。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之普通话推广
民国以前,称普通话为官话,教育部门称为“孔子正”,俗称外江话,只有极少数人使用此种语言。民国时期,改称为国语,学校和政府机关有些人用此种语言进行交谈,但当时民国政府对普通话的普及并不重视,所以能够掌握普通话的民众较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广开教育课程,各地也积极落实“推普”工作。现在能听普通话、会讲普通话的人已全面普及。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之潮州方言主要特点
揭阳的潮州方言虽然受到了普通话等语言的冲击,但是仍然保留古汉语的一些词汇、声韵、表达方式。潮州方言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洗礼,表达方便,语言精练,在很多场景都能更加通俗、更加直白、更加高效、更加方便地传递表达者的意思,因此形成了当地人所说的“土话”。当前仍在被人们运用的“土话”大多有音无字,只是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发音方式。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之方言形成
埔田境区居民主要以潮汕话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小部分居民讲客家话。潮汕话是秦汉时期河南人迁入潮汕地区,由中原汉语与当地土著语言融合而成的新方言,其中包含声母17个,韵母61个,分为8个声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潮汕特色。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之居民源流
埔田境区具有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悠久的居民历史,50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有土著居民的生活记录。据史册记载,自唐朝始即有移民迁入定居,之后的朝代均有百姓陆陆续续在埔田创寨落户,属明清时期移民最多,这就导致埔田镇姓氏源流较杂。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有小部分居民或为躲避灾祸、或为谋求生计而向外迁出。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养殖业之禽畜饲养
埔田辖区内民间的禽畜饲养历史悠久,饲养畜禽以求积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以猪、鸡、鸭、鹅为大多数,牛、羊、兔、山鸡为需求饲养。前期以开展耕牛防疫注射,引进畜离良种,建立禽畜示范场。后从“猪禽并重”调整为“稳定猪禽生产,积极发展特禽和草食动物”。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三高”农业
1992年揭东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提倡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埔田镇镇委、镇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竹笋、香蕉二个规模化生产基地。埔田镇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示范园区,竹笋生产、加工在2000年被列入省“一乡一品”扶持项目;2001年10月,揭东县政府(以埔田为主要竹笋基地),被中国农学会特产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竹笋之乡”;2002年获省农业厅批准建设3万亩竹笋示范园区;2010年被广东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的称号。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名优特产
埔田镇名优特产主要有竹笋和香蕉,其中以竹笋为品牌打造的特色农业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水果生产
埔田境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岭南四大名果和品种繁多的其他水果,是揭东县水果生产主要乡镇之一。果树有菠萝、香蕉、橄榄、乌榄、青梅、青桃、荔枝、杨梅、杨桃、龙眼、柑桔、李、奈、柿、柚、枇杷、芒果、葡萄、番石榴、(巴力、木仔)、黄皮等,尤以菠萝、龙眼、荔枝、柑桔、柚、香蕉、橄榄、乌榄等产量较多。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民俗谚语
埔田流传至今的一些民俗谚语,从内容上划分种类,口口相传的谚语中包含一些农种的经验。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田水利
埔田镇辖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辖区内有车田河流经全境,埔田有四座水库及其他主干渠和蓄水工程,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增加资金投入,清理维修区域内的排灌渠系及涵闸等,兴建新的机耕路和涵闸、渠道。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
埔田境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种类多,这害重。史上,辖内遭受病、虫之害接连不断,损失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注重植保工作,20世纪50年代就已建立县农业病虫害测报站,埔田公社于1965年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做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对农作物及时做好抗病除虫指导,促进农业丰收。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业机具
埔田境区为山区、半山区,耕作机、灌溉机具、植保机具、收割机具和运输工具从传统到现代化产生了许多变化,农具和机具改革带动和改变了农业耕作的状况。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业耕作制度
埔田辖内的单造田主要分布在新开荒、山地、深湖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改单造为双造。通过改良土壤、合理施肥、科学用水和除草等耕作技术改革,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主要农作物
水稻是埔田境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甘薯自明末清初由菲律宾传入,是埔田镇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是埔田境区的主要冬种作物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和木薯等。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业经济之生产关系的变革
埔田境区山地多于耕地,村民多近山食山,开山辟岭,向山要食物。而平坦丘陵的耕地大部分为私人所有,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为村庄公共产权的公地。其作用:一是轮流管理,作为祖上遗产作祭祀用;二是推举管理。出租后。将收入留给子孙奖学之用田产;三是委托管理。另一部分为官地,产权为政府所有。1954年底,埔田境区各村都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81年,农业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业经济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呈波浪式前进。1950~1957年,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稳步上升;1978年开始,进行农业生产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有了调整,生产布局和结构趋向合理,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自然资源
埔田镇土地总面积81.2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52.4平方公里(78593亩),占总面积的64.5%;耕地总面积14522亩,其中:旱园7318亩,水田7204亩。镇区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翁内水库总库容1312万立方米;水吼水库总库容 810万立方米;世德堂水库总库容573万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8200千瓦,目前已建水电站,有县办双坑电站、翁内电站、水吼电站和镇办湾角电站、鱼萝电站、义云电站总装机容量7500千瓦。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自然环境
埔田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略凸,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镇区域东西长9.45公里,南北相距12.83公里。小北山冬天能阻寒流,春、夏的东风、东南风为本境的主导风向。地理条件优越,是镇区人民生产、生殖,发展经济的卓绝自然环境。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行政村、居委会
埔田镇共有19个村和1个居委会,其中分为顶八片、东片、南片、中心片等四个片区,各村主要历史沿革及生产情况介绍。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镇政府驻地
1957年始建埔田乡,乡政府驻埔田村。1961年建立埔田人民公社,公社仍驻于埔田村。1962年,公社社址迁至马脚。1963年,公社社址迁于牌边村,2011年,现在埔田镇政府的办公地址至今不变。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行政区划沿革
10月23日,成立揭阳县人民政府,县以下设区政府,全县设6市16区,埔田境区隶属梅岗区,区下设村。1958年9月,揭阳县撤销乡建制,改建立人民公社,全县原20个乡和2个镇合并改置为14个人民公社,梅东乡和梅北乡合并为梅岗人民公社,埔田隶属梅岗人民公社。1986年12月30日,揭阳县撤区建镇,埔田区公所改设埔田镇。1991年12月,揭阳撤县建市,设立揭东县。埔田隶属揭阳市揭东县,下辖19个村公所和1个居委会。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地理区域
埔田区域,古时处于荒山野岭,丛林密布的小盆地之间,虽有先民活动,但未置村寨;至元,明朝直至清代,先后有各处移民到此辟土开山创寨,遂形成聚居村落,整个区域从古至今,没有变动。东至今云路镇的赵埔、中夏村,东南至曲溪街道的牛岭山,南倚黄岐山与榕城区的东升、东阳街道分界,西连锡场镇的新置寨村,以马鞍山、藤吊岭山为界,北面环山,与新亨镇五房村、潮安区登塘镇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