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阳潮州方言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语音、词汇及声调。
保留古语言。在先秦时期的古诗词中,“雄”与“能、灵”同韵,而“雄”在揭阳潮音为“何英5[形]”,也与“能、灵、”同韵;“宙”,揭阳潮音读为“多尤6[苎]”,《说文解字》中注明是形声字,用“由”表声,用揭阳潮音读“宙”,也是用“由”表声,可见[苎]是古音。在《字源浅说》中注明“可、奇”为同声母字,而这二个字现在普通话中却不同声母,分别为“K”与“Q”,在揭阳潮音则为同一声母“戈”。
保留古词汇。揭阳潮语中,有些词汇被误认是土语,其实却保留着古义。如揭阳土话把“畔”解释为“旁边”(“站一畔”),古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的“畔”,正合此义。揭阳潮语把“企”解释为“站立”(“企起来”),也合此义。又如汉时把背心、汗衫称为“甲仔”;三国时期指儿子之妻为“新哺”;南北朝时称丈夫之母为“大家”等,这些在潮语中都被保留下来。
保留入声韵。现在作为全国标准语言的普通话,只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而潮州方言却有八个声调,并保留了古代语言中的入声调。三国曹植的《七步诗》、南北朝鲍照的古乐府《拟行路难》第六首、唐朝黄巢的《菊赋》和柳宗元的《咏雪》以及两宋时的《满江红》词的大部分,都是押入声韵的。
(二)揭阳潮语中的土话
土话多有音无字,因此下列词汇多为借音字。
名词土话。在揭阳潮语的名词土话中,祖母称为“阿妈²”;母亲称为“阿姈”或“阿媛”;夫妻称为“安者”;儿子谓之“逗仔”,女儿谓之“走仔”;妯娌称“同西7”婢女叫“走鬼”;长工叫“春哥”。牯牛叫“牛牯”,母牛叫“牛母”;雄鸡叫“鸡安”,母鸡叫“鸡母”;雄鹅叫“鹅雄(读“形”)”;雄猪叫“猪哥”;雄鸟叫“鸟角”;母猫叫“猫娘”。稻谷叫“粟”;包菜叫“哥历6”;菠菜叫“飞龙”;菠萝叫“番梨”;芒果叫“榱”;茶叶叫“茶米”。锄头谓“除头”;雨伞,谓“雨遮”;长凳谓“椅条”;饭桌谓“饭床”。早晨称为“眠起早”,中午称为“日逗3”,晚上称为“夜²暗”,明天称为“满³日”。
动词土话。拿叫做“挠8”,劳动谓“绝康课”,开始谓“起头”;中断叫“半 歇”;休息谓“歇兴8”;握拳打人有“梭6、汤7、闩、舂、槌”等说法;游玩叫“秃桃”;哀求叫“阁罗”,原谅叫“倩睬”,思念叫“数唸”,厌恶叫“卤”,不会谓“ ”,回来谓“当²(返)来”,不是谓“谜”。
形容词土话。形容房屋潮湿叫“浥集”、“音6音6”、“汁汁”等;形容人瘦叫“猴猴”,勤劳谓“力落”,吝啬谓“咸涩”,不吝啬谓“冇(怕)褛³”,狭隘谓“挨8”,高讲作“规5”,低讲作“家6 ”,长说成“堂”,寒叫“言”,贤叫“鹅欧切5”,肮脏叫“妻疑”,鱼肉不新鲜叫“央”。
代词土话。谁说为“地珍5”,什么说为“个”,这里说为“少块”,哪里说为“地块”,等一下谓“党耶3”,有多少谓“有尿4截³”,怎么样谓“做年样”或“载6生样”。
方言词组与俗话。有一些方言词组与俗话,能比较确切地形容或比喻人及事物的性质状态。如“虚眩趴平”形容身体虚弱,行走艰难;“黄酸瘦双”形容面黄肌瘦;“猫丝当6庵6”形容人或物异常瘦小;“红膏赤蟹”形容身强力壮;“灵精弥那³”形容聪明灵活,办事敏捷;“七孔生做一棒”形容相貌丑陋;“如气压贴”形容工作出色;“青嫌1厚激”形容处事简单粗暴;“播8钱丧荡”形容人不务正业爱赌博;“路唔平(读棚)众人平”比喻对不合理的事情敢于斗争;“老实终久载6”比喻老实人必有好结果;“捧虱上头爬”比喻自找麻烦、自讨苦吃;“饿唔死,胀唔肥”形容生活勉强过得去;“瘦猪母激 屎”比喻力不能及而为之;“三下牛吹5唔过塍”比喻做事疲疲塌塌,推而不动;“乌蓝汁苦”形容人不讲卫生、肮肮脏脏;“花皱1白舌”形容好说谎话;“临钱水点点滴”形容作恶有报应。
歇后土话。“阎罗王寨墙——鬼城”,指有几成;“石部头考1草寇——无”,即劳而无获;“弥勒佛哭双2——装穷”,意为装穷叫苦;“山柑烟筒——色目”,指处事自私;“老婆钵8落溪——妻凉”,形容悲惨;“六月大菜——无心”,形容虚情假意;“功德锣鼓——唔是戏”,指不可信任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