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阳库 > 揭东区库 > 埔田镇库 > 志书年鉴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水果生产

2021-06-16 17:26:09 来源:本网


  埔田境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岭南四大名果和品种繁多的其他水果,是揭东县水果生产主要乡镇之一。果树有菠萝、香蕉、橄榄、乌榄、青梅、青桃、荔枝、杨梅、杨桃、龙眼、柑桔、李、奈、柿、柚、枇杷、芒果、葡萄、番石榴、(巴力、木仔)、黄皮等,尤以菠萝、龙眼、荔枝、柑桔、柚、香蕉、橄榄、乌榄等产量较多。(表2-15埔田镇历年水果面积、产量情况表)

  2011年,埔田镇水果总面积18092亩,收获面积17502亩,水果总产量13124吨。其中,香蕉9810亩,总产量9082吨;柑桔647亩,总产747吨;菠萝920亩,总产352吨;荔枝277亩,总产156吨;古山二号龙眼411亩,总产232吨;梨 30亩,总产22吨;柿20亩,总产15吨;李72亩,总产53吨;杨桃173亩,总产86吨;其他杂果5570亩,总产2250吨。

  主要果树有:

  一、菠萝,俗称番梨,埔田境区种植菠萝已有200多年历史,菠萝原产南美洲巴西,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传入澳门,后又从广东转入福建与台湾。

  菠萝果肉呈橙黄色,多汁、酸甜,味道芳香,营养丰富,果供鲜食,也可加工成菠萝罐头,可食用,还可制作菠萝酒、饮料,或晒菠萝干。菠萝叶可剥离出纤维,称菠萝麻,是价值较高的纺织纤维。

  清朝中叶埔田境区开始大面积种植菠萝,由于菠萝产量多,至清末民国年间,菠萝成为埔田圩集市贸易的主要产品之一,是揭阳县菠萝主产区之一,故埔田素有“菠萝竹笋之乡”之美称。

  菠萝品种主要有北梨、小南梨、“沙捞越”、“崆”等。

  北梨(俗称土种),叶片两边布满尖锐的小刺。果实每个重约0.5-3.5公斤,多汁、酸甜,果肉带丝,口感较差,是中熟品种。

  小南梨(即红毛梨)是先辈传下的品种。叶片两边的小刺特别尖锐。果实每个重约0.5-0.75公斤,果肉甜中带酸,嫩而无丝,口感较好。是早熟品种。产量较低,很少种植,几被淘汰。

  “沙捞越”是民国期间传入境区种植的菠萝品种,叶片无刺,又名无刺梨。果实个子大,每个果实约1-2.5公斤。汁多,甜度比南梨、北梨差,较酸。是迟熟品种,一般在其它菠萝品种收成后它才成熟。

  “崆”是20世纪70年代初从潮州传入境区种植的品种。叶片两边有极尖锐的小刺。果实每个重约1-2.5斤,汁多且甜,嫩而无丝,是菠萝中的上品。

  菠萝埔田境区面积产量。1957年面积6955亩,时,为揭阳县菠萝面积的37%,总产227吨(4534担);历史最高年份是1966年,面积10571亩,总产361吨,面积总产分别是揭阳县菠萝总计中的26.2%和24.9%。是菠萝生产的最好时期。1967年后,由于毁林开荒,种植面积大降。1978年以后,偏重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菠萝受挤占。以后,各年种植面积总体下降,多少不平衡2011年,面积920亩,总产352吨。

  菠萝的栽培管理,普遍以“大幅畲”疏植,每亩种植400-500株,水土流失严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菠萝栽培管理技术有较大的改革:一是加强果园水土保持,按等高线筑反倾斜梯田,挖防洪,排洪沟;二是合理密植,选择粗壮寇芽苗,每亩种植2000多株;三是施足基肥,科学追施花前肥、壮果肥、越冬肥,增施磷钾肥;四是早中耕除草松土,及时摘除的吸芽、裔芽;五是结果后期,阳光强烈,一般在冠芽摘除后,将叶片札顶护果,防晒、防鸟害;冬寒前将叶片束札或加盖稻草防寒防冻。此外,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推广使用生长调节素“乙烯利”,促进菠萝开花结果有一定效果,但部分使用技术不当,封锁分别植株大小,全面推广使用,造成果型小,经济效益低,而停止使用。

  二、香蕉。香蕉有香蕉(牙蕉)、大蕉、粉蕉等品种,四季皆可收获。香蕉(牙蕉)穗大梳多,风味独特,为蕉中上品。

  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埔田境区村民多利用四旁五边地种植,面积不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香蕉生产发展缓慢。1957年,埔田乡境区有香蕉986亩,总产108吨(2150担)。1960年,境区香蕉155亩,总产33吨,以老岭村为主产村。“文化大革命”期间,香蕉生产发展平缓,1978年以后,埔田辖区把种植香蕉作为农业深度开发与治穷致富的途径,下达种植计划,大力发展,引进良种,商业部门开拓产销渠道,香蕉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85年,镇区种植10129亩,总产10443吨,在揭阳县同期面积、产量中,分别占全县的23.7%和30.3%,是年人均香蕉收入90.92元。辖内的老岭村更是名闻遐迩,是埔田辖内香蕉主要生产村。1961年,老岭村种香蕉50亩,占埔田公社面积的28.6%;1971年种植面积增至200亩,占全公社面积的66%,总产10吨(200担),占全社产量的50.8%;1985年,老岭村(时为:埔田、老岭、新岭3村合并,香蕉生产主要在老岭村)香蕉面积1276亩,总产1270吨(25400担),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公社的12.6%和12.2%。该村人均香蕉产量646公斤,折合人民币457.6元,居广东省之首,成为遐迩闻名的香蕉村。

  1986年,埔田辖区香蕉种植面积11797亩,总产10141吨,占揭阳县同期面积、产量的23.6%和29.4%,也是埔田境区历史上最高年份。1998年,香蕉生产受珠江三角洲、海南等地的果个大、色泽鲜艳的冲击,香蕉种植面积略受影响。2006~2011年,香蕉生产趋于正常发展,种植面积保持在9810~10870亩之间,总产量在8345~9082吨之间。2011年,香蕉面积9810亩,总产9082吨。

  香蕉传统栽培单造蕉,一年收果一次。70年代开始,老岭大队改革一年一熟为二年三熟,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调节蕉果收获季节,平衡供果期,增加经济效益。香蕉二年三熟的栽培技术要点:一是选用去年秋天抽吐,根系较多、生势壮健的褛衣芽苗,提前于“春分”——“清明”种植,10月吐蕾开花,翌春收头造果。二是选择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种植、畦宽(包沟)2-2.33米,株距1.67-2米,亩植150株左右。三是施足基肥,断蕾后施壮果壮芽肥;施肥要注意有机肥“三配合”。四是及早防治香蕉象鼻虫和束顶病,束顶病是香蕉主要病害,要采取严格选用无病种苗,挖除销毁病株,消灭传病媒介蚜虫,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等综合防治措施。五是做好“四防”——防渍、防旱、防风、防冻管理工作。

  三、荔枝为岭南四大佳果之一,有“中华珍品”之称,埔田境区荔枝品种以乌叶、金钟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荔枝种植面积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造林种果,荔枝生产逐步发展。1965年种植面积148亩;1978年以后,山林权属稳定,荔枝面积猛增,1985年327亩,年产51.1吨。2011年,荔枝面积277亩,总产156吨。

  四、杂果

  (一)龙眼。龙眼多植于村前宅后,纳凉兼收果树。1985年,境区龙眼树面积128亩,年产12.7吨,龙眼果有沙蜜、水蜜之分,沙蜜的果大、肉脆、浓甜、有香味,为上品。龙眼果主要供鲜食,少量晒制龙眼干入药。2011年,古山二号龙眼面积411亩,总产232吨。

  (二)梨。梨有青皮梨和沙梨两类。青皮梨果大、肉白、酥脆、多汁少渣、清甜爽口,为佳品。梨果切片晒制梨脯,煮水食用,有开胃、清热之功效。2011年,面积30亩,总产22吨。

  (三)桃。辖内有白饭桃、苦桃、土桃、扁桃4种,以白饭桃为主,主产于刘厝寨、南湖等村。1985年全区种桃面积420亩,总产159吨。桃果除鲜食外,大部分供加工成蜜饯,价值倍增。

  (四)青梅。青梅俗名竹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零星种植于丘陵地带,其果实多由农户用盐淹制为咸梅,是居家常备珍品;也可加工成梅酱或制成话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鼓励大力种植。1985年,全区种植青梅,面积1326亩,总产34吨,除部分为农户腌制成咸梅作家用外,大部分加工蜜饯。

  (五)李。李有鸡心李、水李、麻雀李、铜盘李、三华李和博罗李等,是夏季鲜食水果之一,也是加工凉果的主要原料。本镇种植面积较少,2011年,面积72亩,总产53吨。

  (六)橄榄。埔田辖区种植橄榄历史悠久,多植于丘陵山地,以金东岭、南湖、老岭、马硕、车田等村为主产村。橄榄果可作鲜食和加工为凉果,农户用生盐、南姜腌制成“橄榄糁”。1958年“大跃进”期间,橄榄横遭滥伐,产量锐减。1985年,辖区橄榄占地3258亩,挂果面积1231亩,年总产量470.5吨,面积、产量分别占揭阳县26.2%和34.2%。

  (七)乌榄。乌榄有油榄、土榄之分,主要种于山地、荒地和四旁地。果实用沸水浸熟,加盐浸渍成为咸乌榄,作家常膳用;榄仁香味独特,是糖饼的上等配料,1961年,辖区乌榄种植面积1472亩,总产量43吨,主要分布于新岭、马硕、车田、老岭等村。

  (八)柚。埔田辖区种柚历史较长。尖顶柚是优稀特产之一,果似塔形,皮绿、肉白、汁多、甜酸适中。以金东岭、南湖村出产尖顶柚最佳。1962年,辖区柚子面积305亩。

  此外,还有黄皮、番石榴、枇杷、芒果、油甘、石榴、无花果等水果10多种。


表2-15埔田镇历年水果面积、产量情况表.pdf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