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埔田境区就有人类在这块荒山野岭上开荒、种植,生活、繁殖,他们多为土著居民。古民多依山傍水而生殖,从西北的翁内水库(原为翁内古村,于1958年11月移民建设现水库),绕山坡向东至马头岽,过孤灶山、岭后山,穿夏地陵上世德堂山、梅林山,驻长岭,绵延20多千米。唐代以后开始有移民到本境定居,明清时期移民最多。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姓氏流源既杂又多。
后唐末期,有一李姓人李真佑,因祚襄避乱迁闽,徙居建阳(福建建宁府属)。约至五代初迁潮,寄籍揭邑长富(今赤鼻岭,即长岭)。后其长孙由长富徙南洋。次孙珙、季孙珀仍居长富,后迁刺竹堂(今世德堂)。明初,其祖由刺竹堂徙檀楠,檀楠始祖,子孙复分创揭阳东寮(本境东寮村)。
宋朝至元代期间,宋时,本境区南面黄岐山北坡已有饶平县龙眼城陈姓人来此定居,后以饶平为村名;古居民依山傍水而聚,耕山、种稻、繁衍而成村落的翁内村,村民除耕山外,开始以山发展其他产业,有伐木、砌窑烧木炭(旧称“翁内碳块块赚”,为质量好之意)、采矿等,这个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因建水库,而全村迁移至棋盘寮(今云路镇棋盘村)的东北面,建为棋盘新村,故境区便没有翁内村之历史延续。元代,车田、牌边村已有李、林、曹、黄等姓居民在此定居。
明、清时期,是境区移民自然迁徙聚居创寨的兴盛时期。明朝期间(1368年~1643年)创建在境区的有18个村寨,为境区最多朝代。车田村是元朝时期立寨,在明成化五年(1470年)有朱姓居民来此定居,从福建来的移民,分别在此期间聚居的村寨有祯祥坑、茂林、龙背等。明朝天启年间(1623年)车田一支移民迁徙金东岭;马硕为明初立寨,前已有古驿道从寨北绕山而过,住的都为陈姓居民。老岭后、新岭后、埔田、老洋四村徐姓都系从明朝嘉靖、万历、天启年间先后创立。老岭后(老岭)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丰顺汤坑埔头乡徐姓人迁此置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从同一地址又迁入徐姓居民,住于老岭后面山坡,取寨名新岭后。随后,从老岭的徐姓人中有2支(称同族之兄弟)分别到埔田、荖洋定居创寨发展,时为明朝天启年间(1625年),埔田村在徐姓人聚居之前,已有詹、郭、马等姓氏居民来此住过。长岭(赤鼻岭、长富)古已有遗民聚居,於明代初期从南面来的吴姓居民聚居立寨,吴姓遂为主姓,其他姓氏先后移居他地,世德堂、东寮为其移居的村落。南湖村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有丰顺汤坑的蔡、张、黄等姓居民迁此置寨;同期,刘厝寨有丰顺及本境区新岭、翁内的移民迁入成寨,主要居民为刘、张、朱等。牌边于元代已有许多居民在此生活,主要有陈、江、徐、林、卢、马等姓,明朝万历初年已有外籍吴姓举人葬于村东南古驿道旁,是为吴继乔墓。明朝中期,有江西、丰顺汤坑等地移民聚居于此立寨,陈姓为多。湖下村于明嘉靖年间从福建移民到此,许、罗、袁、江、张姓为村寨人。庵后村,明朝天启年间,从闽(福建)、赣(江西)两地移民到此创寨,高姓为主姓。老龙于明朝末年创寨,有陆、刘、许、李、杨、施等姓氏居民;莲花心于明朝中期立寨,居民姓氏为陈、李、何、郭、郑、朱等。
清朝,新龙村于雍正初年(1724年)创寨,有刘、薛,及从老龙分支陆姓人口;东寮村是清乾隆年间创村,有朱、李姓人居此。
其他时期未能确定而移民。溪南山为渔湖西寨居民迁入而建,福临湖、月山、张厝围、店前围系为有关村寨分支移民而创寨。
中华民国时期,推行封建社会制度,频繁战乱,苛捐杂税以及自然灾害,加之疫病流行等原因,20世纪40年代日寇侵入潮汕之后,本境出现“1943饥荒年”,乡民为求生计,离井别乡,上兴梅、走江西,过福建,渡南洋,致使一些姓氏外流,乡村迁移或入籍他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因外调、参军、读书而定居外地,但人数不多。而因谋生客居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者,自清朝以来,不绝其人(见《侨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