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
埔田境区老百姓饮食习惯,粮食以大米为主,番薯、麦、面、瓜、豆为副。从明清至中华民国,本境区一日三餐,普遍吃白米糜(音[每5]声,即粥),也有煮番薯丝糜或加番薯块煮成的薯糜;午餐除煮白糜外,加蒸番薯块,或其他点心;晚饭除米糜外,有的煮成番薯丝饭或煮番薯块糜。少数粮食较多者才能吃干饭。一般家庭只有亲戚、朋友来访,留饭才煮干饭款待,家人跟着享受。或家庭每当兴建土木,便雇请工匠施工,或农忙季节,上、下午间必加两顿点心;有客来访,必先待茶,然后请吃点心,点心多为甜品。大凡新客,必以鸡蛋甜糯丸招待。饮料则以茶、酒为主,普遍尚饮“功夫茶”,烹泡方式较为讲究。饮酒之习则不普遍,多于设宴或节日时进行。明清至民国时期,酒类多以大米、高粱、糖渣酿制,分别称为米酒、烧酒、糖泡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区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只午、晚饭改吃干饭,有的晚上还有夜餐。酒类品种增多,且多外来名酒,如:竹叶青、莲花白、白兰地、五加皮等。
三餐菜肴
埔田境区百姓日常生活,早膳多以咸菜、菜脯、乌榄、水豆腐、豆腐干、腐乳、咸鱼以及油炸香腐、面果等佐膳;午、晚两餐多煮、炒各色河海鱼虾,禽畜肉类,时鲜菜蔬。农家户户自备咸肉、咸鱼及蛋品待客。然贫富差别甚大,富者粥饭有序,肉菜多样,贫者番薯稀粥,腌菜为主,丰年多吃干饭,歉岁番薯瓜类代粮。
口味风习
明清至中华民国,境区倚山近林,种稻耕山,产品丰富,种类众多,百姓傍山吃山,多吃田间鱼蟹类,如水鸡(青蛙)、鳝鱼、泥鳅、田螺、田蟹、鲫鱼等,调味喜淡;山区民家多吃橄榄、竹笋、腌菜、咸鱼、腌肉等,调味偏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饮食更加注重营养和卫生,摒除生吃鱼、虾等易传疾病的陋习。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物质紧张,曾提倡以瓜菜代粮。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经济生活改善,民间家常饮食也逐渐讲究风味、营养和多样化,不但吃饱,又求吃巧,食物讲究营养、保健、色香味俱佳。过去作为副粮的番薯、豆、麦,成为席上珍。节日喜庆,请客设酒席有的聘厨师在家备办,有的到酒楼、食店办宴,既方便又气派。
岁时粿菜
境区习俗,逢年过节,除信基督教者外,民间家家蒸粿炊包、宰鸡杀鸭,一般先敬神明祖先,后合家欢宴。时节不同,粿品菜式也各有别。大抵冬节、过年、元宵等节日,多蒸菜馅粿、甜面包、甜糯粿、鼠粬粿、甜酵粿、粿条(米浆粿)、尖米丸、油粿等;三月清明节则蒸朴枳粿、菜馅粿、酵粿;五月端阳节蒸碱粿、粉羔粿、面包和裹粽球;七月中元节多蒸芋馅、笋馅粿和粿条等;八月中秋节则有芋头、月饼、月糕、面条等。菜色时鲜,通常是:大年节必备鸡、鹅、鸭、鱼、肉以及干果料等;一般节日只备办鱼、肉、菜蔬过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勤俭节约,破除旧习,但民间仍保持节日蒸粿添菜,合家欢宴的习俗。“文化大革命”期间,旧节习俗被当做“四旧”破除。20世纪80年代,人民经济、物质生活提高,年节粿菜更加丰盛多样。
筵宴酒席
埔田境区祖先从中原入徙闽、赣,而后迁入本境,历代中原贵族请客设宴的程式。明、清时期,境内高门贵户喜庆宴宾时,为显家风,极重礼节,宴请之客,必一一送贴约请,并行安位程式。宴请时,由司仪礼生唱名,按次序逐一揖请入席。一般人家喜庆宴客,多行帖恭请,席间位次仍有首末之分。
辛亥革命后,逐渐剔除入席安位礼节,但上下大小仍循照旧规,首席之位,一般不得随便占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使用圆桌,宴饭时多不论位次。20世纪90年代后,宴请客人的主次又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发贴之风日盛,有宴请还极尽豪华。
二、礼仪饮食
民间称筵席为“桌”,主人办筵席称“做桌”,客人赴筵席称“食桌”。凡喜事,称红事,做红桌。如寿桌、新娘桌、仔婿(女婿)桌、丁桌、出花园桌、进宅桌等。丧事称白事,做白桌。乡俗做白桌一定要煮豆干,俗谓之“食豆干桌”。
办红事桌要在屋堂,要用油漆漆过的四方桌,称“八仙桌”,筵席只办一桌的,应摆在厅堂正中;办两桌,可以左右并排,也可上下直排;办三桌,以厅堂为向,上一下二,即摆成品字形。旧时在有县长以上的官办筵席,桌才可用品字形摆设,余则摆成倒品字形。右是置六桌,不可成双成排。
筵席座位以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排列入座。如只办一席,以厅堂为向上方左位为主位,称“东一位”,俗称“大位”,上方右位为第二位,下方左位第三位,下方右位列第四位,左方上位列第五位,右方上位列第六位,左方下位列第七位,右方下位列第八位。两桌左右并排,左桌为主桌,大位略有变更,左桌右位为大位,右桌左位列次位。坐大位者先动箸,余者才可动箸,散筵时坐大位者起身离席,余者才可散席。一桌的第8位是伴客位,二桌并排的第15位、16位是伴客位,也称“酒瓶位”,负责斟酒接菜。宴席座位排列各地有所不同,谁坐大位也不同,有些以路途最远者坐大位。
做桌一般要有十二道菜,比较丰盛的有十六道,甚至更多,但都要偶数。盛饭菜要有盘有碗,各为偶数,且要盘多于碗。客家筵席则可出五道菜,也可出七道菜。
不同的筵席,形式和内容各有差别。庆寿桌寿翁应坐大位,老伴健在,则夫妻并坐。桌上一定要有一大盘炒长面,称“寿面”,寓意长寿。第一道菜应是甜食,最后一道也应是甜食,称“头甜尾甜”,还要全鸡和全鱼。全鸡和全鱼不准动箸,只看不吃。上第十二道菜,新女婿挟上一箸后,即起身退席,陪者随之离座待茶。进宅桌必用大盘盛一尾只炊熟没有配料的大鳞鱼或干鱿鱼,只看不吃,是象征性的一道菜,意为“年年有余(鱼)”。出花园桌大位由出花园者坐,桌上必有全鸡加红,鸡头向出花园者,并由其独亨。白事桌上菜时,要注意不可叠放,亲友退席离开,不可与主人辞别。
筵席礼仪细节很多,不能尽述,今城镇已多简化,一些农村仍沿部分旧礼俗。
三、信仰饮食
佛、道(正一道除外)两教出家信徒戒杀生,平素只吃素,不吃荤,俗谓之“食斋”。食斋者平素以咸菜、菜脯和施豆油的瓜豆、蔬菜佐饭。请客和过节有时办盛宴,谓之“做斋桌”。斋桌菜有香菇、木耳、针菜、豆粉、白果等,咸甜俱有。今有用白面筋和其他斋料,做成鸡肉、鱼饺、猪肚、全鱼等荤菜模样,惟妙惟肖。市上有斋餐馆出现,吃斋桌成为一些人换口味的时尚。
四、烹饪菜点
揭阳很讲究烹调方法,通常有:焖、炖、炒、煮、氽、烩、烧、炸、爆、煎、炊、蒸、泡、灼、熘、拌、扣、清、淋、卤、烹、蜜浸、翻沙、挂霜、拔绿等。其中焖炖浓香入味,嫰烂脱髓;爆炒爽脆香滑,保持原味;烧炸酥脆甘香,外脆内嫩;泡灼鲜嫩稚甜,清爽可口。每一主料、烹法、配料不同,即可烹出多种风味不同的菜式。一样鸡肉,加上不同配料,则可烹出不同菜式,取出多种风雅的菜名。如鸡肉炒竹笋,叫“凤入竹林”;冬瓜去瓤清炖鸡肉,叫“白鹤归洞”;白切金鸡称“凤凰展翅”等。旧时,埔田境区有厨师制作名菜,他们属于临时流动的兼职厨师,人数不多,受聘于喜事、庆典、进宅请客等较大型的宴请制作,这些厨师都住青云直上墟镇或乡村。
解放初,境区仍保留传统饮食习惯,还引进外来名菜。至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名菜名点名产品推陈出新,更受人们喜爱。境内办起宾馆、餐饮业,许多有名厨师可显露身手。结合境内山区优势,民间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制作名闻遐迩的埔田果条、埔田菜果、尖米丸、竹笋丝果等。
埔田果粿条。取以优质洁白大米,浸泡后拌以优质泉井水,经碾磨成米浆,将粘稠米浆均匀布于特制之方形铁盘上用鼎蒸炊,将蒸熟之果,一张一张从盘中轻轻取出,晾干后,收叠成长方体,以备煮炒。果条可以切成小条果丝,也可切成小方块。“炒果条”(切好之小条果丝)要用猪油(猪朥)或植物油下锅或鼎,加热后炒熟菜,后下果,配以各款佐料,炒熟上桌就是一款席上珍馐,其质柔韧、爽滑,香腻可口;如若炒以新鲜竹笋丝,则果质洁白,形似粉丝,更加鲜脆。
埔田菜果。原料用优质大米,碾磨成米浆,将米浆放于盛有热水的开口大型陶缽中,经反复搓揉成既柔软适中,又不过度干硬的果胚辅以韭菜、包菜、白菜等各种新鲜蔬菜分别切细,佐以调料拌匀成馅,将制作之果胚掐成一小团一小团,将每一小团在手掌中展薄成圆形,加上菜馅包装成半圆果胎,若功夫俏巧者,其果皮薄韧,果脐小而不露,此果更优,然后将果装上竹箶(或铝、铁),放于水已将开的鼎(锅)上蒸炊,蒸熟之菜果可趁热鲜吃,亦可散热后将其油煎至果的底表略带金黄,有点带脆,香味更诱人。若配以鲜竹笋作馅,更惹人爱,故名“埔田笋果”。
埔田尖米丸:以优质洁白大米,经过碾磨成米浆,放在锅内加温搅拌成糊状,再配生浆揉捏成团,然后取凿满小圆孔木板置沸水锅上,将浆团放在板上挤压成小段缓慢坠入锅中,煮熟便成两头尖,形成尖米的“尖米丸”。
尖米丸柔韧润滑,可煮可炒,若以猪骨汤泡煮尖米丸味道尤为醇香鲜美。
炒笋丝:境区竹笋独特,“炒笋丝”取上等鲜竹笋,精工切丝,单独妙炒、精煲,辅以精盐、味精,不加其他配料,即为生炒笋丝,是席上佳肴,是“岭南山珍”之妙品。
笋丝煮炒方法:
其一、炒笋丝笋片,下锅(鼎)时油不要加太多,防止笋丝笋片变老变硬,采取边炒边加油,能使笋丝笋片既脆又嫩。
其二、炒煮笋丝笋片时,不宜过早加盐,能防止味道变苦,待熟后加盐,能使笋丝笋片鲜嫩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