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阳库 > 揭东区库 > 埔田镇库 > 志书年鉴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养殖业之禽畜饲养

2021-06-16 17:25:24 来源:本网

  禽畜饲养。埔田辖区内民间的禽畜饲养历史悠久,饲养畜禽以求积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以猪、鸡、鸭、鹅为大多数,牛、羊、兔、山鸡为需求饲养。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饲养技术落后,疫病无法防治,饲养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0年开始,埔田辖区内的乡、村各级党政派员参加揭阳县人民政府举办的畜禽饲养员、疫病防治员训练班,开展耕牛防疫注射,引进畜离良种,建立禽畜示范场。1957年,埔田乡设立畜牧兽医防疫员。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一疫出现“一平二调”风,社队之间无偿调动耕牛,不少私养猪、禽无偿归集体饲养,养猪方针由私有私养为主变为公有公养,全面掀起大办“万头猪场”热潮,号召发射“卫星猪”、赛大象、给畜牧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959年,纠正生猪饲养做法,把部分公养猪分给社员饲养。时,埔田公社各大队(村)、各生产队的集体饲养的生猪大多分给社员饲养,贯彻“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发展养猪生产方针。1960年,政策又有起伏。当年,省、地、县虽有下拨饲料粮,但又碰上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粮食紧张,饲料奇缺,养猪数量、质量下降。1963年,埔田公社成立畜牧兽医站。公社领导亲抓,全面贯彻实施中央《十二条》、《六十条》政策,下放公养猪给社员饲养,允许社员发展母猪,结合处理“共产风”赔退,兑现社员售猪款、积肥款、自留肉,分配养猪户饲料地,从资金、种苗支持困难户,调动了社员养猪积极性,使畜禽生产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埔田公社年终存栏生猪10196头,家离4.36万只,比1957年分别增长4倍多和8.7%。“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限制、禁止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收回社员饲料地,提出社员饲养家禽3只者是“社会主义”,饲养5只以上者是“资本主义”,对饲养畜禽较多的农户,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予以斗争批判,严重阻碍畜禽生产发展,造成较长时间畜牧业生产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后,全面拨乱反正,贯彻执行公私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养猪方针。1979年,公社辖区实行肉猪派购,任务到队,派购到户,逐级包干,超奖缺罚的政策,体现多养猪多留肉。1980年,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推行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1981年,辖区内生猪饲养量32609头,出栏量16099头,饲养量为埔田辖区历史上最高年份。1985年,全区生猪饲养量29392头,出栏量14080头。耕牛年终存栏954头。家禽饲养量14.25万只,比1957年,生猪饲养量增长2.5倍,耕牛存栏减少55头,家禽饲养量增长2.5倍。

  1992年,埔田镇的畜牧业生产围绕牧业增产,农民增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从“猪禽并重”调整为“稳定猪禽生产,积极发展特禽和草食动物”。随着畜禽品种结构的变动,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的不稳定性。2011年,全镇生猪饲养量13586头,其中,出栏肥猪8243头,年终存栏5343头。耕牛年终存栏262头,山羊126只;家禽饲养量90.2万只,其中,年终出栏(自宰和销售)35.94万只。

  


表2-17埔田镇历年畜牧业生产情况表.pdf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