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阳库 > 揭东区库 > 埔田镇库 > 志书年鉴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农业耕作制度

2021-06-22 09:22:59 来源:本网


一、耕作制度

(一)、水稻单造改双造

水田向来主种水稻,有单造田与双造田之分。每年仅可种一造水稻的称单造田,种两造水稻的称双造田。单造田主要由于水利条件和土质差所造成。清末民国期间,埔田辖内的单造田主要分布在新开荒、山地、深湖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改单造为双造。

(二)、轮耕

1、水田轮作。

主要有一年制、二年制与三年制三种形式。一年制形式较多,主要有:早稻——晚稻——冬种(或休闲);早稻——甘薯——冬种(或甘薯留过冬);甘薯——晚稻——冬种(或休闲);豆类——甘薯——冬种(或甘薯留过冬)。二年制形式主要有:甘薯——冬秧——晚稻——冬种(甘薯)。三年制形式主要有:甘蔗——早稻——甘薯——冬种(或甘薯留过冬);甘蔗——甘薯——晚稻——冬种(或休闲)。

2、旱园轮作。

主要有一年制与三年制两种形式。一年制形式主要有:豆类——甘薯——冬种(或休闲);甘薯——豆类——冬种;甘薯——蔬菜。三年制形式主要有:甘蔗——豆类——甘薯——冬种(或休闲);甘蔗——甘薯——豆类——冬种;甘蔗——甘薯——蔬菜。

(三)、间套种

民国年间,一些农民已有在耕地上进行间套种的习惯,多为旱园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水田、旱园作物间套种逐步发展。

1、水稻间套种。

20世纪60~80年代,水稻间套种比较多。早造:稻底套种黄麻;稻底间种甘薯、生柑、香蕉。晚造:稻底套种甘薯、小麦、紫云英;稻薯间种。

2、旱园作物间套种。

主要有:甘蔗间种豆类、蔬菜;甘薯间种大小麦;小麦套种紫云英;幼龄柑、香蕉间种豆类、蔬菜。

二、改革耕作技术

(一)、改良土壤

不少土壤耕作层偏薄,有机质含量低,磷钾缺乏,地下水位偏高,浅、瘦、沙、粘、酸、冷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埔田境内各村针对上述特点,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把改良土壤、培养地力、改造地力、改造低产田作为经常性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合理轮耕,改变水旱作物长期连作的习惯。统一“规划”,分片安排水旱作物(如稻薯)轮作;粮食、豆类(如花生)轮作;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轮作,改善土壤性状。二是适度深耕,客土增肥,加厚耕作层。三是增施有机质肥。积池泥,把花生藤叶、甘薯藤叶等回田;大力养猪,增施乌粗和人畜粪便;扩大食用菌(蘑菇)生产,以增施优质蘑菇涂,达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四是改造低产田。按不同地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新开荒、山地、深湖池等山坑田,地下水位高,呈酸性,采取挖深沟降水排酸,增施草木灰和贝灰,使稻禾青枝腊稿,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二)、合理施肥

明清时期,埔田境区农作物用肥,以农家肥(有人畜尿、草木灰等)、绿肥、土杂肥和深沟池泥为主。民国时期,配合使用化学肥科。引入硫酸铵、过磷酸钙、硫酸钾、硝酸铵等。但施肥技术较少研究,造成农作物长势不够理想,产量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结推广劳动人民看天气、看土质、看品种、看作物长势、看肥料种类的经验,实行施有机肥与化学肥结合、施基肥与施追肥结合、氮磷钾肥相结合等施肥方法。对水稻的施肥更为讲究。20世纪50年代,采用肥料拌种作基肥。20世纪60年代推广深施氨水或碳酸氢铵作基肥,水稻早施追肥和分次施壮胎、壮穗、壮粒肥,以及增施磷、钾肥。20世纪70年代,示范并推广以尿素、过磷酸钙、草木灰、磷酸二氢钾、钼酸铵作水稻、花生的根外追肥。20世纪80年代,根据土壤普查资料,试行氮素调控和因土  方,配比施肥方法等。

(三)、科学用水

清末至民国期间,埔田境区水利设施差,水稻多靠人工车、戽、提水灌溉。早稻除中耕除草时排水外,其余时间需蓄充分水量;晚稻在白露前有露晒田习惯;旱园作物多靠天下雨及人工提水浇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视水利建设,全面兴修水利。至1958年,辖内各村基本实现自流灌溉。农作物用水比较合理,尤其是水稻用水更为科学,由“早田深水养,冬田淹巴掌”的旧习惯,改为“深水回青(晚造浅水回青),浅水分蘖,够禾露晒田,湿润养穗,浅水抽穗扬花、灌浆,乳熟期至黄熟期保持干湿相间,防止过早断水”的科学用水方法,促进水稻生长平衡,后期青枝腊稿,穗大粒饱。

(四)、除草

农作物的除草,历来依靠人工。水稻中耕除草更艰苦,靠人工进稻田跪爬或用脚踢进行,故农村史上有“读书怕考,作田怕“阄”(潮音“戈欧”,除之意思)草”之说。旱园作物则靠人工劳作除草。埔田境区于1965年开始小面积使用化学除草剂敌稗、二钾四氯、五氯酚钠等防治水稻杂草。1979年,试验使用除草醚除水稻杂草,效果甚佳。1982年,普遍使用60%去草胺(酊草胺)防除秧田和大田杂草,效果更好,基本结束了用人工除草的历史。小麦则推广使用绿麦隆,除草效果达95%以上,比人工除草省工、实效。1982年,公社农科站试验调查:小麦一叶一针期,每亩用绿麦隆200克,配水75公斤喷施,除草效果94.4%,比25%除草醚500克,配水75公斤喷施,除草效果提高9.2%。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