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文艺作品

走进茶乡

2021-06-10 12:32:10 来源:梅州日报

  在茫茫群山包围之中的梅城,出门即见山,城在山脚下。海拔800多米的清凉山是这群山中最突兀的一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山中村民以种茶为生,出产的清凉山茶远近闻名。

  清凉山离梅城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逃离城市喧嚣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车到山里走走,观赏茶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那是再惬意不过的了。

  记得前几年的一个周末,约了三四个朋友开车上清凉山游玩,出发前了解过,山路不太好走,但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曲折还是出乎我们的预料。山上并没有想象中的茂林修竹,沿途所见,乱石遍野,土层浅薄,耕作条件并不太好。可喜的是,这里云雾缭绕,土壤温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所以山中村民因地制宜,耕山种茶,房前屋后都是茶山茶园。

  我们的车子掠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小茶园。第一次上山,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反正随便走走看看。我们的车子停在一个茶厂旁边,下车问路,打听去向。原来,这里就是“文革”期间清凉山国营知青茶场所在地,茶厂主人梁叔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喝茶。

  梁叔说,1973年至1977年期间,先后有六批梅城知识青年安排到这里种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以这里曾经热闹过一阵。20世纪80年代,知青回城了,茶场也解散了,茶田被分配给当地茶农耕种。梁叔是本地人,头脑灵活,花钱买下知青茶场这几栋旧房子,作为茶叶加工基地,还并购了其他茶农的茶园,雇请人协助管理、摘茶和制茶,并在梅城开有经销清凉山茶的专卖店,搞起茶叶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目前,梁叔兄弟几个经营的茶田就有100多亩,购置有制茶的一整套设备。随着茶叶价格的上涨,每年也有几十万元的固定收入。在清凉山上,像梁叔这样靠耕山种茶致富的人不在少数,许多人种茶富了建了房,买了车,日子过得舒心自在。

  梁叔将他珍藏的几十个清凉山茶品拿出来让我们一一过目、品尝,有四五百年的老山茶,有新培植的有机茶,有深加工的红茶,还有白茶黑茶,等等,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我们一边品茶,一边听梁叔介绍清凉山人种茶的历史。原来,早在唐宋时期清凉山上就开始种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清凉山茶以香、甘、滑、清、醇为其特色,深得茶客喜爱。听说叶剑英元帅就很推崇家乡的清凉山茶,曾经作为国礼款待外宾,还赠给周恩来等其他国家领导人。现在,清凉山茶已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正是采摘春茶的季节,梁叔家雇请有十几个工人帮忙,管吃管住。梁叔盛情邀请我们中午在他家吃饭。喝着梁叔的好茶,我们感觉像是过上了神仙的日子,哪也不想去了,于是答应了梁叔的要求。

  午后,梁叔领着我们参观他的茶园。站在高处往下看,只见山坡上山谷里,层层叠叠的茶田,一垅一垅的,线条优美,充满韵味。采茶的妇女戴着斗笠背着背篓,双手飞快地摘着吸纳天地精华的嫩绿青茶,好似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还有几个工人师傅正在用机器给刚摘过的茶树修剪枝叶,做着后期管理的准备。

  我们走近摘茶人,看她们熟练地采摘,用相机记录她们采茶的身影。攀谈中了解到,她们来自附近的乡镇,每年季节一到就上山来帮忙采茶,一般待上半个多月,吃住在山上,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告别梁叔,我们返程下山。正在这时,山中天气突变,乌云压顶,一场大雨说来就来,下得酣畅淋漓。瓢泼大雨过后,清凉山上水汽蒸腾,云雾弥漫,远处的茶园在水雾的包裹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我们仿佛走入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