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读春山图/杨一家
南北君子共执笔 一点一墨催梅香
叶剑英元帅有诗云:“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文学巨匠鲁迅亦有诗曰:“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辛丑暮春时节,从上述两位伟人诗句中合二为一的《归读春山》归读春山图/杨一家在中国客家博物馆精彩呈现。杨一家、李锦让这两位书画家,分别来自北京和梅州,一南一北,以书画为媒,以梅寄情,相约在梅江之畔,结缘举办书画展,演绎了客都梅州文坛的一段佳话。
北宋杰出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春山澹冶而如笑”,梅州多山,山色宜人,叶剑英元帅晚年曾有诗句云“归读阴那梅水滨”。“此展名为‘归读春山’,可谓破题点睛之笔。展览内容包罗诗、书、画,形式涵盖陶瓷、木刻等,既有浓厚的书卷气,又有一股天然雅趣。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提倡‘书画同源’,又推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审美观念影响深远,逐渐成为每一位中国书画家心摩手追的目标。”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宏海观展后欣喜地表示,从杨一家、李锦让二人联袂展出的作品,可以清晰看到他们对此目标的执着追求。
资深媒体人,著名红色收藏家菁子对梅花了解颇深,他说,梅花是梅州的市花,梅州人自古与梅结下了不解之缘,地以梅为名,人以梅为模,素有“梅花之乡”称谓。史上多有文人墨客点赞过梅州梅花。南宋杨万里《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云:一行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原梅州知州蒲寿宬吟咏梅州《百花洲梅》云:孤根宁不在栽培,枝北枝南春一回。尽道游鱼是佳谶,不知洲上有花魁。叶剑英元帅写过脍炙人口的梅花诗: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
“在客家博物馆达夫楼展厅,我注意到,这次展出的两位作者的画作,以梅花诗书画题材居多,寓诗于画,以书入画。尤其是他们笔下的梅花,‘笔端通造化,意表出云霞’,以恋梅情结融入想象的瑰丽形象之中,一幅幅是那样的神迈高识,情超心慧。我观察到,他们的梅花画作与众不同,视角独特;铁骨铮铮,疏影横斜;老树新枝,穿插有致;繁花似锦,诗意盎然。文气十足!”菁子说。
“杨一家、李锦让两位艺术家作品风格各有韵味,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并不局限于一个领域,他们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层面,创作中既汲取了古人的精华,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怀,作品生活气息、文化气息浓厚。”梅州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张杰欣慰地表示,此次画展所展示的作品以梅花居多,对梅州的绘画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归读春山展新境 客家文脉冀传薪
“两位作者的作品涉及书法、绘画、陶瓷、木刻、扇面等多种形式,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文学性、哲理性和时代性。如竹刻作品臂搁,造型优美,纹饰清雅,笔画分明,饶有趣味。这一现今少见并兼备实用与美学价值的古人文房用具,观之令人难忘。”
杨宏海同样对此次展览表示充分肯定。他表示,在客都梅州举办此个画展,颇有新意。纵观两人的作品,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不断探索创新,既汲取了古人的精华,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怀,或以禅理入画,或贯注客家精神,在笔墨意趣中融汇古今,从而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看完展览,可以感受到一种幽远的“清华之气”,令人心驰神往。
“细看两位作者的作品,可谓力图继承传统又不落俗套,追求探求的是一种文人书画之路,即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看重的是性灵和妙悟,这是一种很高的目标追求。”杨宏海说。
“记得2014年,曹知博教授出版《中国客家原生态景观集》时嘱我为其作序。当时我就提出一个设想,在‘客家学’方兴未艾的今天,能否有更多的客籍或以书画客家题材为追求的艺术家共同努力,构建一种‘客家美术学’?今天,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品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客家文化逐渐走出围龙成为文艺界的‘显学’,我认为这一设想或许并非纯属空想。”杨宏海说,一家与锦让两君皆是客籍艺术家,或也能为此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为“客家美术学”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