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文艺作品

朱德率红四军到马图

2021-05-10 09:55:37 来源:梅州日报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八一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与湘南农军到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于5月4日组成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工农武装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潭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不久,相继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6月18日,中共东江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丰顺县留隍黄礤召开,选举了新的东江特委。9月底,东江特委给红四军前委去信,报告了当时东江的形势和东江特委的斗争策略,要求红四军坚决向闽西南、东江边界游击,直接帮助东江西北部的斗争与推动东江群众更加激烈地起来斗争。这时,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前委发出了关于红四军入东江问题的指示。10月13日,红四军前委接到中央指示信后,决定立即调3个纵队向潮梅游击。东江特委为策应红四军进取东江从多方面部署了工作。

  10月19日,朱德率领红四军3个纵队共6000多人,从闽西分3路进军东江。25日下午抵梅城附近,经过1小时的战斗,攻占了梅县。当即颁布了署名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夏、陈魁亚、朱子干、陈海云7人为主席团的《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26日晚敌大部队反攻梅城,红四军主力从梅城南面撤出,10月28日,军长朱德和政治部主任陈毅、朱云卿参谋长率全军在东江特委、丰顺县委的策应下,转移到丰顺的马图休整。

  “红军来东江,工农喜洋洋”。群众纷纷腾出房间,把屋内屋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柴、菜、油、米和茶水。随后,红军先遣工作组前来规划好住地,并在部队经过的路口上标明“×纵队由此进→”,红军工作组还在墙壁写上“东江革命民众团结起来。红军甲”“实现共产主义 扩大赤色区域。红军甲”“工农商学兵,齐心压泰山!”等标语。县委委员黎凤翔、县革委会委员杨立中、团县委书记李井泉和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在马图组织和布置欢迎工作,并在荷树凹的文祠设立接待站。

  28日下午3时左右,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都整装集队迎接。儿童团员们系着红领巾,少先队和赤卫队臂戴红袖章,袖章上有五角星,星内有斧头镰刀。五角星的每个角依次序写着“马图赤卫队”“马图少先队”“马图儿童团”字样。村里的其他群众也纷纷集队前去迎接。忽然,人群欢腾起来,“红军来了!红军来了!”前面引路的是“红军第四军司令部”的斧头镰刀红旗。儿童团员们在见龙居禾坪排好队接受朱德的检阅。团员们高唱《国际歌》《儿童团团歌》,朱德神采奕奕地和大家一起合唱。唱完歌后,朱德做了讲话,他用手指着见龙居对面的大山说:“革命就像爬高山、越险峰那样!我们才初步走出一条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一代一代地干下去,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后一代一定会幸福的。”讲完话后,朱德问:“谁是儿童团的负责人呀?”马图乡儿童团团长饶玉宏,北洞分团的危颂平、王均昌等人纷纷站起来,朱德一一和他们握手,并抚摸他们的头说:“我们现在辛苦,以后你们会幸福的。要一代一代努力奋斗!”

  红军进村后,帮助群众挑水、扫地。他们纪律严明,爱护群众,不住群众的房子,全部官兵分别住在走廊和厅下;红军吃饭的时候,有小孩站在旁边看,他们便盛饭给小孩吃;红军到群众家里,群众叫他们吃甘薯,他们一定要先付钱才肯吃。到处体现了“工农武装爱人民,如鱼依水情谊深”的动人景象。当晚,朱德就住在见龙居的赤卫队员饶探开家里。

  朱德率领红四军在马图休整三天两夜。当时东江特委书记林道文同志,东江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古大存,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带领工农革命军、赤卫队干部在马图会见了朱德军长。曾经参加三河坝战役后留下来在丰顺任共青团县委书记的李井泉同志,当时也在马图和红四军取得了联系。朱德在马图荷树凹召开了各纵队负责人及东江特委负责同志会议。会议上,他一再鼓励东江的同志要努力奋斗,争取迅速建立和扩大红军队伍,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革命根据地。还在大埔岗召开群众大会,朱德亲自在大会演讲,号召东江民众团结起来,扩大赤色区域,促使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性质、任务、政策等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

  红四军挺进东江进驻马图,把建军经验传播给了东江部队,还把一个大队的120多名红军留在东江,增加了东江红军的骨干力量。另留下30多名政工、参谋人员和枪支弹药,加强了东江红军的战斗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了东江尤其是西北地区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加强了西北地区7县包括丰顺县在内的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加速了土地革命的进行,并推动了粤东北苏区融入中央苏区。同时,对同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作者: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