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文艺作品

一片“红心”在玉壶

2021-06-28 16:05:05 来源:梅州日报

  我的爷爷曾宏,原名曾彬宝,成年后改名为单字“宏”,大概是取“胸怀宽广,一展宏图”之意吧。

  爷爷生性淳朴,为人忠厚,不事张扬,不讲粗话,有股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他生于1924年,是那个时代村里屈指可数的文化人之一,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追随中共党员。在平远老县城仁居镇一带,以地下党员的身份,进行税务方面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受新政府派遣,在汕头专区财务部门工作。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后,爷爷先后任职于兴宁、蕉岭、平远等地的财政局、住建局、房管局等政府机关。在这些部门他虽然多次担任要职,但为人清正,从不以权谋私。他的七个子女,除了三叔遵照当时的政策接替他的工作外,其余子女都是自谋出路,教师、工人、农民都有;我们在梅县梅西镇老家的瓦房,也是建在交通闭塞的高山脚下,从未享受任何优待。有人曾经冷嘲热讽地对爷爷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政府当官竟然没为子女谋份职业,真傻!”爷爷总是不以为意,一笑了之。在他这种思想极其纯正的老革命心中,当官是真正为国家、为百姓做实事,而不是为自己家、为亲属谋私利的。即便是晚年时身衰体弱,爷爷还多次为闭塞的家乡开路,造福广大村民而不辞劳苦,四处奔走。

  爷爷这种“又红又专”的处世准则,跟他平时勤勉读书,始终保持进步思想密切相关。

  他在老家的房间,面积很小,不足十平方米;陈设简单,一床、一桌、一凳、一茶几而已。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大都是报纸、杂志、党史资料等。甫一进去,一股浓浓的墨香味便扑鼻而来。房里光线不足,爷爷常常捧着书报,端坐于门坪的藤椅上,在晨光熹微中,落日余晖下,心无旁骛地读书看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爷爷所结交的,多为志趣相投的文化人。他很少出门,不喜应酬,看书倦了,便在房前屋后缓步走动,活动筋骨。这种读书、写作习惯,贯穿他的一生,从未止息。晚年退休后,他还应中共平远县委党史研究室之聘,进行党史研究。在1998年由中共梅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党史著作《红色烽火》里,爷爷担任副主编,撰写了《英勇群众,虎口救人》《第一颗红色种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多篇史料,详实还原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镇的革命活动。我看过他的手稿,字迹端庄工整,又不失灵动飘逸,自成一体,很难模仿。

  我上高中后,每每回家,爷爷总会到我房里转一转,了解我在读什么样的书;跟我聊一聊,关于读书的那些事儿。有一次我从学校带回一份我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后编印的社刊,爷爷拿过去,逐字逐句地阅读,认真看完后,他很高兴地对我说:“这份小报编得很好,这样的活动,可以多搞一些!”在爷爷眼中,从不觉得这些跟文化相关的事是耽误学业的洪水猛兽。

  2000年,爷爷偶染风寒,不幸辞世,享年77岁。他的一生虽无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忠于革命忠于党,一颗红心永不变。他饱读诗书的形象、忠厚朴实的性情、低调谦逊的品质、与世无争的风度,成为我们后辈效仿的楷模。


作者:曾令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