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瓷匠
大埔是著名的“青花瓷之乡”,自古便有“白玉城”“南国瓷都”的美称。早在宋代,当地村民即利用丰富的资源,创立了独特的制瓷风格,经过历代瓷工的创造和充实,表现出深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
“松林”深处有故事
松林村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曾经是省定贫困村。全村下辖2个自然村,共有215户855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0户50人。2016年叶劲松被梅州市烟草专卖局选派到松林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开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首创推广“地票制”、筹集扶贫资金、产业扶贫等方式。2019年底,松林村20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23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101.72%,松林村正式退出省定贫困村序列。梅州市烟草专卖局因此荣获“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叶劲松被评为“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
光伏照亮小康路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的关键之年,也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杨学成老师,作为驻五华县潭下镇布坪村第一书记的第二个年头。从象牙塔里围着学生转,到和村民打交道,杨学成深知走好“最后一公里”不仅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看似对所有村民都有益的光伏项目,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他要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小康生活,基于物质,但不止于物质,光伏照亮了村民们的心,照亮了奔小康的前进方向!
奔向更好的日子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全国有1981人,其中,广东省有44人被党中央、国务院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竹坑村驻村第一书记岑宇铿是其中之一。2009年到2020年,他三度驻村,扶贫足迹跨越珠三角、粤西、粤东的上千里农村土地。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1年来,岑宇铿带着村民在脱贫之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立足贫困村发展现状,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奔小康的有效路子。
蒸蒸日上的生活
2015年,丈夫突然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陈文华身上。面对两个还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的开销只能依靠陈文华在工厂上班的2000多元工资。2016年,陈文华被列为梅江区西阳镇太平村的建档立卡帮扶对象。在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陈文华凭借手艺开起了包子铺,用她的“蒸”功夫,使生活变得蒸蒸日上
“搬”出来的新生活
因一双儿女从小就落下了病根,家住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的陈三南夫妻俩,平日就像挑着一副无形的生活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2017年,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陈三南所在的虎踞村民小组完成了异地扶贫搬迁。在解决了村民居住的后顾之忧后,驻村书记和村干部们又引进仿野生灵芝种植产业,并通过带头试种、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和打通销路等方式,带领村民劳动致富,种植户每年单凭这一项就增收4000元。2020年,陈三南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仿野生灵芝产业撑开了一把“致富伞”,走出了一条自强致富路。
“直播达人”炼成记
吴丽红,一个四肢瘫痪的贫困山区女孩,靠顽强不屈的意志、自强向上的精神,在帮扶单位、爱心企业和父母的鼓励帮助下,用嘴巴和鼻子操作,一点一滴在手机屏幕上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人生的窗口,也为贫困山村的土特产销售打开了一扇电商的窗口。传奇、励志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成为网红女孩——“爱笑的残疾女孩小丽”。
东岭致富带头人 情暖六村贫困户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贫困户张连胜小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大儿子又得了尿毒症,每周透析需要大笔的医疗费。偏偏祸不单行,自产的蜂蜜又卖不出去。驻村第一书记和徐贻宜得知后,主动上门帮其销售蜂蜜,扩大养蜂规模达140多箱,每年包销,使张连胜很快达到脱贫标准。俆贻宜是四年前从珠三角回乡投资的乡村致富带头人,他带领贫困户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一起发展灵芝、香菇、金线莲等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很快使东岭村21户贫困户达到退出标准。还把附近台塘村、铁西村、顺岭村、以及平远县三达村、梅县区鹅峰村的贫困户也发展起来,带领他们走脱贫致富之路。
学士村的“豆腐佬”
钟文华是梅州兴宁市黄陂镇学士村的一名贫困户,二十多岁在外打工时因伤失去了左腿,之后返乡学会了制作豆腐,并且靠此为生。钟文华的妻子也是残疾人,伴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小小的豆腐店难以维持生计。2016年,黄陂镇党委书记杨洪亮挂点帮扶杨洪亮,为他筹集资金,购买了各种制作豆腐的先进设备,并且为豆腐代言销售,让钟家的收益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
中洞村的数码配件厂
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中洞村是一个近5000人的大自然村。2016年以前,村中贫困人口达320多人。2016年,广州海关开始驻村帮扶中洞村,通过引进帮扶建设数码配件加工厂,解决村里贫困户的就业难题。在数码配件加工厂遭遇困难,面临倒闭风险时,扶贫工作队通过帮助销售等手段,让数码配件厂渡过难关,最终实现了“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
深山追蜂人
李康祥是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的一名贫困户,因父母生病,他返乡照顾家庭。在外公的教学下,他到山里捉野蜂、上网学习养蜂知识。2016年,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人民政府帮扶峰口村后,将李康祥列为帮扶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壮大养蜂规模。如今,李康祥的蜂蜜打开了销路,日子也越过越“甜蜜”。
大二村的“领头羊”
梅州兴宁市黄陂镇大二村是省定贫困村,距离县城近40公里,山高路远。叶仕元是村中的一名养蜂户,蜂蜜盛产却难卖好价钱,广州来的扶贫第一书记杨柳帮他设计包装和商标,从而打开了销路,让叶仕元脱贫致富。村民石文中家因病致贫,杨柳则引导他学习养殖黑山羊。大二村终于在2019年年底提前达标脱贫,杨柳也被村民称为致富的“领头羊”。
潘田村的扶贫“套餐”
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潘田村有44个贫困户,邓崇胜是这44个贫困户中的一个。驻村扶贫队长黄自军根据他养鱼的特长,制定个人套餐,帮助邓崇胜开辟大的鱼塘,摆脱贫困,2019年的纯收入已经达到2万多元。而对于其他没有专长的贫困户,黄自军根据村子条件选择灵芝和百香果种植,同时又定制两种套餐:自家土地种植和集体土地种植。最后剩下的两个贫困户,黄自军聘请他们作为村里的护林员和保洁员。不仅解决了贫困问题,还美化了村里的环境。黄自军驻村4年有余,学会了地道的客家话,潘田村在他的帮助下,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勤光村摘“帽”记
兴宁市罗浮镇勤光村过去是省定贫困村,由于地处偏僻、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薄弱等因素,贫困窘境如同横亘在当地村民心中的大山,无法逾越。2016年以来,在梅州供电局对口帮扶下,勤光村探索出了光伏、腐竹加工厂、中华鳖养殖等“造血式”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倍增长、村民就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勤光村已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自来水入村记
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葵樟村村民一直“靠天食水”,经常出现用水难、水质污染等问题,生活艰辛。今年7月,第一书记常后春经过几轮调研和动员,联系自来水公司,利用帮扶资金,终于给村里装上了自来水管道,600多户村民因此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干净的放心水。
为爱拼单
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有十个省定贫困村,受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匮乏、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扶贫农产品的价格和销量一度下降。梅江区通过设立消费扶贫馆、产品对外展销、工会以购代捐等方式,使金柚、大米、蔬菜等价格翻了一倍,“消费拼单”模式帮助全区71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精准扶贫走进漳北村
坐落在闽粤赣交界处的梅州市大埔县漳北村,几年前,坍塌的房屋、荒废的山岗、随处可见的垃圾,荒凉的景象衬托着贫穷与落后。2016年,广东省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扎根漳北村,积极聚焦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脱贫攻坚任务,如神笔马良般让这个村庄脱贫致富,焕发新生。
“姜”来会更好
2020年6月,一场暴雨令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坝头村的两百亩生姜基地遭受重创。作为该省定贫困村新引进的产业,项目还未迎来第一波收成,已接连出现“姜瘟病”、土地坏死等情况。对此,驻村第一书记赖斌生和村干部不断摸索,一边动员农户积极转产种植优质稻,一边加强技术管理,做好生姜的减产采收和销售对接工作等。9月底,基地迎来了水稻和生姜采收季,地里一亩田的产值直接翻了十倍,坝头村村民品尝到了勤劳耕耘带来的幸福味道。
“95后”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天
2019年,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的温家毓刚参加工作一年,就被派驻到蕉岭县蕉城镇湖谷村担任第一书记。没经验的城里娃刚到村里就面临种种质疑,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温家毓不仅学会了客家话,与村民无障碍交流,也慢慢融入了湖谷村这个大家庭,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是得到了村民的喜爱和肯定。
不让每一个人掉队
汤南镇新楼村的罗诗婷在读大二时,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致残,长期找不到工作自闭在家;去年考上大学的罗蔚婷,因为父亲患癌、母亲残疾而没办法凑齐上学的费用,眼看即将无缘大学梦。驻村第一书记温培亮、村党委书记罗树虎等人多方奔走,替罗诗婷在镇政府找到了一个公益性工作岗位,也为罗蔚婷申请到了贫困助学金,圆了她的大学梦。同时,温培亮和罗树虎利用新楼村临近工业园区的优势,为全村超过6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找到了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这位扶贫干部像家人
陂村位于大埔县高陂镇中部,全村38户贫困户中,有一半以上是残疾人。贫困户罗庆辉因感情受挫出现抑郁后住进了医院,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这让扶贫书记朱文育很着急,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为贫困户办实事,另一方面引进莲子种植项目,让原本靠低保过日子的贫困户李文冬,刘云珍、刘晋年摆脱了往日的颓废,成为村合作社的股东,开始用双手摆脱贫困。
双黄村的美丽“蝶变”
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双黄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在村里任职近20年的村支书李新棋计划改善村道小、路面差以及修建饮水过滤池等问题,但遭到部分涉地村民的反对,李新棋率先无偿捐献自家一间小瓦房,用于公园凉亭建设用地。同时,李新棋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为双黄村定制新农村创建规划方案。抵触情绪较大的涉地村民在李新棋多次入户解释后终于理解并支持村里的事业。至此,李新棋已经完成了葡萄产业园、路灯、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40多个项目。
一位省城老师的“扶贫情怀”
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中心村是广州市教育局的定点帮扶村,2019年以来,帮扶单位一方面大力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收入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对中心村中心小学全面升级改造,还引进广州市协和小学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两地网络视频同步教学,极大提升了中心小学的教学水平。驻村干部王文超还积极联系广州教育基金会,帮助中心村贫困户及低保户家庭设立专项助学金,解决贫困户子女读大学的学费问题,脱贫扶智得到全面巩固。
精准扶贫让彰三村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正值壮年的刘永良是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彰三村的贫困户,因母亲患有慢性病,他和父亲只能在家悉心照顾,全家靠做豆腐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驻村第一书记朱一精和村干部了解情况后,把目光瞄准了就业扶贫,通过和当地工业园区对接,以及入户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不仅为刘永良谋求到了合适的岗位,还帮助村里另一贫困户刘福胜重拾“铁饭碗”以增加收入。别样的“牵桥搭线”助力精准扶贫,截至2020年5月,彰三村预脱贫率达到100%。
妈妈带我去扶贫
2019年5月,在广州工作的何春萌,来到省定贫困村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皇华村担任第一书记,跟她一起来的,还有她3岁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一边是急需她去帮扶的贫困户,一边是拖家带口的双重压力。作为为数不多的驻村女干部,何春萌用她的爱心和细心,为每一个贫困户制定个性化帮扶项目等。她也从刚开始被贫困户质疑、不配合到获得支持与肯定。何春萌乘势通过微视频、朋友圈等网络手段把村里的农产品带出大山,为皇华村提前摘掉了“贫困帽”。
深山种灵芝 村民齐掘“宝”
梅州平远县差干镇三达村是省定贫困村,谢远扬、谢学兴是村中的两户贫困户,在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多次耐心上门引导、帮扶下,他们以参股的形式加入了村委牵头组织的林下灵芝种植合作社。驻村第一书记杨晴多方联系企业开展合作,解决贫困户们在种植上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将灵芝做成有地方特色的灵芝茶产品等,为村集体增收了10万元,更让三达村提前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罗辉跃的扶贫日记
梅江区西阳镇筀竹村是省定贫困村,贫困户陈职昌以种植金柚为主要经济收入,由于化肥成本支出的升高和销售难等问题,让他对种植金柚心存顾虑。驻村第一书记罗辉跃结合种养补助和消费扶贫,免费发放化肥,降低金柚的种植成本,提升了陈职昌对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发放鸡苗、饲料、就业奖补的方式,鼓励另一位贫困户钟运来危房改造,追求幸福生活。一年以来,罗辉跃写下了2万多字的扶贫日记,点滴记录了全村20户共53人全部脱贫的故事。
银溪村:百年古树变身“致富茶”
丰顺县潭江镇银溪村处于梅州市与潮州市交界的凤凰山脚下,全村以种茶为生。茶农苏礼贤、苏娘春种了大半辈子的茶,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在村委和驻村帮扶单位的引导下,他们采用有机种植,提升制茶工艺,加入村民合作社,走出了一条茶叶深加工的新路子而脱贫,银溪村也借此打响了富硒古树茶村落的品牌,在2019年底提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上黄砂村的“网红直播”
大埔县西河镇上黄砂村是省定贫困村,陈银子是其中一个贫困户,为了偿还父亲生病欠下的债务,她四处寻找挣钱的办法。在驻点扶贫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瞄准本村四季瓜果丰富却远离市场的商机,从做微商到网络直播带货,大胆尝试,并走出了一条直播新路,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解决了村民农产品销售的难题,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
河塘岭的养鸭人
罗运才是梅州兴宁刁坊镇河塘岭村的贫困户,他的大儿子与弟弟均为残疾,没有自理能力,家庭只靠养点鸡鸭鹅补贴家用。由于缺乏经验和资金,鸭子经常病死。在广州市天河区发改局与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罗运才克服一项又一项困难,扩大养殖规模,从而提前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鹅峰村第一书记和他的“6018”
鹅峰村是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唯一的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李冬艳驻村之初就了解到这里特殊的“6018”情况:即村里6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小孩居多,大部分年轻劳力都外出务工了,这样的贫困村怎样实现脱贫?他把目光瞄准在适合山区发展的木耳、灵芝产业上。为了鼓励村民开展种植,他化身“全职保姆”,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联系企业开展合作,逐个解决贫困户遇到的难题,以他真诚、细致的工作,温暖了鹅峰村21户贫困户,更以产业帮扶带领全村提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一杯石涧茶
梅州市大埔县大麻镇桃石村位于阴那山脚下,平均海拔1280米,全村以种茶为生,虽说有好的种植环境,但茶叶的销路并不理想,守着富矿过穷日子成为了扶贫书记高虎最头疼的事。2019年冬天,在村委和驻村帮扶单位的引导下,村民们改种高端茶品种,并引进企业探索了一条深加工的发展新路,打响了大埔石涧茶品牌,带领村民奔康致富。
鸭蛋“出山”记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陷入了紧张的“抗疫”状态。交通受阻、酒店、饭店暂停营业,这也让全国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出现了滞销的情况。其中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的扶贫主导产业——蛋鸭养殖场就出现了严重的鸭蛋滞销问题,《鸭蛋“出山”记》讲述了在梅州市供销社和扶贫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如何帮助扶贫户打破疫情下的重重困难,化解扶贫农产品的销售危机,从而走上有“成色”的复工复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