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大湖:侯岛之乡
海丰大湖:侯岛之乡
汕尾海丰:大湖大德妈祖与螺地山
汕尾海丰:大湖大德妈祖与螺地山
海陆丰农民运动大王:彭湃
彭湃,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曾任海丰县总农会会长、中共广东区委委员、东江特委书记、八一南昌起义军前敌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农委书记等职务,党的第五、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1929年8月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时年33岁。
海陆丰农民运动始末
海丰因“南海物丰”而得名,因海陆丰农民运动和建立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而闻名于世。90年前,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的海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彭湃的领导下,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千年古邑 澎湃海丰
2014年版海丰宣传片,展示海丰社会经济、人文发展、民俗风情。
汕尾海丰:新编白字戏《龙宫奇缘》首演
海丰县白字剧团成立于1952年,1956年列入国家编制, 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办的白字戏剧团。马思聪先生晚年创造的芭蕾舞剧《晚霞》(又名《龙官奇缘》),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追求和誉恋立意在于寄托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热爱和思念。海丰县委,县政府为建设文化强县,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实施文化艺术精品程,特邀广东社科院研究员,戏曲专家许翼心,原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主任编辑,马思聪侄女马之庸任策划艺术总监。约请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导演梅晓等省内外戏剧艺术专家参与主创,由省艺术研究所与海丰县文化旅游联手打造,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精心排演,将该舞剧改编为白字戏《龙宫奇缘》。此举不仅是对马思聪先生的最好纪念品,也是对白字戏传统艺术 传承和发展进行大胆的探索。
汕尾海丰:滨海明珠 纯美大湖
在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海丰县的最东部,碣石湾畔,三江出海口处,有一片生态保护完好的土地,这里三面环水,依山枕海,风光旖旎,她就是镶篏在南中国海岸一颗未经雕琢的明珠——大湖镇。
海丰公平古圩
海丰公平在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已形成圩市,因货物交易日旺且合理,故誉公平,俗称公平圩。宋代熙宁元年(1086年),公平属海丰县石塘都。明代嘉靖时期,海丰县划分为七个都,清代晚期分为四大都,公平属石塘都,都府设在公平圩。都设总爷、地保等官吏。民国期间,公平属海丰县的二区,区下设乡,乡下设保,保下设甲。
海丰文化记忆:寨之韵
寨只是一个巢穴,对于迁徙者来讲,是一个驿站。而当中有些人走累了,便在这里栖息,不愿再跋涉了。或者是兵荒马乱时,先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也促使寨这种集居住、防御于一身的固定建筑的形成。在海丰赤石镇,你可以发现这里的一大特点,便是寨多,故有“赤石十八寨”之称,如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新厝林、千秋塘、新城、羊坑四个古寨。这些古寨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人文景观,点缀于绿水青山之间,成了赤石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丰文化记忆:街之韵
海丰置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但有志书记载以来的县治却二易其址,故明朝以前的街道也无法考证。而《海丰县嘉靖志》有这样一段叙述:“城之中外为坊者七,为街者七……东曰东门街,曰寺前街、曰龙津街、曰径口街(通长乐及东海滘驿)”。若按街的走向和位置推测,与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金带街、幼石街、大街和径口街相吻合,可见县城老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在众多老街中,尤以大街最为著名,漫步大街,那别具一格的二层骑楼特别引人注目,骑楼式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印记,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体现。楼上为住房,楼下经商,设有当铺、书局、中西药房以及教堂等。这里曾经是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据说,当时全县最有名的商铺、当铺、银行都集中在这条街上,素有“民国一条街”之称。星移斗转,人事更迭。县城老街镌刻了海丰这座千年古县所历经的风雨沧桑,留下的是无数先人的艰辛、期盼与追求的足迹。当下的老街是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演绎的是百年老街的绚丽多彩。
海丰文化记忆:粿之韵
海陆丰民间饮食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因其自然环境、气候、物产与其它地方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浓厚且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习俗。尤其是“粿”,在海陆丰人的生活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海陆丰地区的“粿”会因为佳节吉旦的不同,其种类造型和制作技术也不尽相同,即有了“时节做时粿”之说。在海丰地区,清明节要做“鼠壳龟粿”,端午节做粽子,中元节做“重糕粿”,冬至做“冬节蛤”、“冬节丸”……“粿”,贯穿了海陆丰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图景,传递着海陆丰人心中的乡情、亲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海陆丰的粿,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还体现了海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典型的节日饮食习惯。
海丰文化记忆:纸之韵
海丰纸扎文化源远流长,用竹藤、纸为材料,糊制狮头、花灯 、祭祀用品等等,长期以来盛行于海丰民间。现在海丰县城楼脚彭等老城区仍然有纸扎行业的存在,质朴的街道与传统的纸扎工艺唤起了无数人对旧时的回忆。
海丰文化记忆:茶 之 韵
饮茶是中国人的习惯,也是一种文化。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海丰县,茶文化更是独树一帜,丰富多彩,其衍生出来的咸茶、菜茶、饭茶、甜茶……大大延伸了茶的内涵。在海丰人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多了“擂茶三宝”即一只牙钵,一根榴树枝或者油茶树做的擂棍和炒米、熟花生米、芝麻等。
海丰文化记忆:狮 之 韵
舞狮自明朝传入海丰后,与拳术一样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直到民国进入最鼎盛时期。几乎一个比较大的村庄都有一个虎狮班和武馆,这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促进武术文化在海陆丰地区的繁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狮班设有师父一个作为领队,其余为徒弟,一般有二三十人。“虎狮”表演作为一种民间习俗活动,被海陆丰人寄予了深刻的寓意。数百年来 人们在分享着它带来的欢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感受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海丰再出发
海丰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县,取义于“南海物丰”,全县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3万人。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和空间交汇点上,海丰,这座“千年古县、东方红城”正向世人展现其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涵养出前所未有的宏大气象。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多项指标增速居全市前列。
多彩海丰
海丰,因“南海物丰”而得名,历来是南粤大地一个引人注目的坐标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在这里交汇。传统、现代、时尚在这里融合。兼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海丰注定不同凡响。
海丰文化记忆:拳之韵
海丰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为海丰人的生存、革命斗争与健康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演泽出“天上有雷公,地下海陆丰”的经典名句。那么,海陆丰的拳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海丰明朝《嘉靖志》有这样的记载:“东坑、吉溪二乡,亦各置一千长,其人勇于赴斗,贼颇惮之”;“又二十里为上沙,傍有下沙,居民各二百余户,共置千长一人,其人尤为勇敢,贼不敢经其地。”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海陆丰人最初的拳术是用于保境安民。随着社会发展,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海陆丰,习武因而兴起,形成了民间拳技和各派武术套路,如少林罗山拳、刘亚梅拳、圆山拳等,而我们从民间传统舞狮表演活动所看到的武术,仅仅是展示民间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海丰文化记忆:乐之韵
海丰“八音”作为海丰县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荫泽于海丰儿女,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的精神享受。海丰“八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起源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以钹仔、云锣、对品、小吹、二弦、秦琴椰胡、提胡八种不同风格音色的民俗乐器为主体,分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海丰“八音”是对古代民乐的承袭,可以用于伴唱伴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富有“南曲”的特点。至今遗存于海城、公平、梅陇、联安等地的“八音”一般以小吹主奏,对品领奏、钹仔司板。也有以风凰箫为主奏乐器,领奏为“拍板”的,演奏时,打在前乐曲的强拍上,以为节奏,再加上“矮企”辅音,三弦、秦琴、云锣等乐跑龙套密切配合,节奏明快,声调柔缓婉转,情韵依依,而且不乏亢奋激越之情。
海丰文化记忆:红之韵
在众多色调中,红色表示热情、奔放和喜庆,因此,大家都喜欢红色,而海丰正是以红色为基调的城市,是你所向往的城市。走进海丰,你可信手拈来与红色有关的文化,海城又名红城、红都,还有以“红”字冠名的红城大道,红城中学,甚至住宅小区都命名红城小区、红城新苑等。可见,“红”在海丰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说起海陆丰的“红”,还要同中国革命史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海丰有辉煌的一页。1927年,彭湃在这里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在全国革命的“红色挂毯”上,编织出最具亮色的图案。它为以后红色政权的建立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基础走向胜利的道路,海陆丰从此走入中国革命的典册,成为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
海丰文化记忆:戏之韵
在海陆丰地区,几乎每个村庄、圩集社头每年至少要做一次戏,少则三天三夜,多则一连半个多月,锣鼓唢呐响处,万人空巷,戏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海陆丰地区由于地处沿海,远离了政治经济的中心,故文化的发展也相对较具稳定性和连续性,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戏曲,在明清时期传入海陆丰后,均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所谓“礼失求诸于野”,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古的海丰“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三个稀有剧种,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