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南山区库 > 典型人物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吴笛:看过大海的人,不会回到游泳池

2020-08-20 13:14:41 来源:蛇口消息报

  追梦人简介:

  吴笛,1954年生于安徽省黟县,1996年来深圳就读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班,1998年从江西工商银行辞职,来深圳发展。此后扎根深圳,先后在银行、企业工作。吴笛一直是文学爱好者,2004年起开始正式写作,2009年就读于深圳大学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出版有长篇小说《青春滴血》、短篇小说《灵骨梳》、诗集《情怀》《关于这个世界》等,在《人民日报》《特区文学》《广州文艺》等刊物上发表。现任南山区作协主席、前海诗社社长、南山区乐龄研究中心理事长、南山区夕阳红老年大学校长等职。

  追梦人感悟:

  在深圳的20多年里,我从银行去到企业,每次换工作、转型,按照人固有的“惯性”来说,其实都是面临一次失败。我离开银行,在自己的专业上没有继续做下去,是一次失败;后来到了企业,十几年后满了60岁,“被迫”退休,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失败,因为在我的理念里,人生不存在退休。我很大的感触是深圳这座城市能宽容人失败,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转机,是新的起点。只要你勤奋上进、有往上的心、想做事、有智慧,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的。这么多年,我也是一步步走过来,机会越来越多。

  1996年,吴笛还是江西省一地级市工商银行的行长。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他报读了南开大学在深圳设立的在职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班,常常在周末拖着一个行李箱,从江西飞到深圳。当时的深圳,充满热火朝天的奋斗气息。被“特区”的气质吸引,吴笛在44岁时选择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稳定的工作,从此在深圳扎下了根。24年来,他从银行干到企业,还重拾起文学爱好,出版多部作品,即使现在退休了,依旧热心于老年公益事业、投入在自己的文学世界,拥有一片发挥余热的天地。

  “特区这个词特别吸引我”

  吴笛出生于安徽省,两岁就随父母来到江西,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江西省人民银行工作,后在江西一地级市担任工商银行副行长、行长。1996年,南开大学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有设立博士点,吴笛开始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来深圳就读博士研究生。“很多个双休日,我从江西拖着行李箱飞来深圳,往往来不及放下行李,就直接到位于银湖的课堂去上课了。”他回忆道。

  读博的日子里,深圳扑面而来的蓬勃气息感染了吴笛。在他的回忆中,当时的深圳还是个大工地,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一切都迸发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干劲。当时在《金融时报》看到深圳有银行在招聘支行行长,吴笛当即决定去应聘。经过面试,1998年底,吴笛被录用,成为深圳一银行支行行长。

  “特区这个词特别吸引我,我对特区形式、方案、改革都很感兴趣。”44岁离开一座熟悉的城市,一切从空白重新开始,对吴笛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工作的银行处于整合初创阶段,吴笛来了之后,明显感受到工作内容、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需要做的事情,只要做出决定就可以。来深圳之后,反而变成了冲在最前面的人,吴笛戏称就像现代将军变成了古代将军,必须冲在前面,“很多以前的同事来深圳看我,知道我的状况后都调侃说,你是艺高胆大啊。在深圳每个月都要比业绩,不合格的年末淘汰,逼得人抓紧一切时间做业务,压力很大。”

  在企业重新捡起文学爱好

  在银行工作了三四年后,2002年,吴笛离开银行去到企业,这也是他来深后的第二次挑战。顶着银行行长的光环来到南山一企业,一开始吴笛被分配到外地做项目,两年后回到总部,做的都是职业经理人不愿意做的最基层工作,负责档案、党建、人事等,也是他从来没有涉猎过的领域。吴笛力求把每项工作做好、做到完美,从分公司副总、财务总监到高级经理、档案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再到集团副总裁,“这一次转型更是从头开始,我开始认认真真学电脑,原来电脑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看看指标的工具,不需要自己具体操作。到了企业,工作逼着你去把这项技能学起来。我在企业里面适应得很快,在这些没有做过的工作上也要做到完美,让别人知道我是一个任何工作难不倒的人。”

  吴笛从初中开始就是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在银行工作一直忙于业务和应酬,几乎没有时间写作。在企业工作,应酬少了,业余时间多了,吴笛又把文学爱好捡起来了,“反而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和人生。”

  2004年,吴笛和老朋友约定,在50岁的时候到陕西安康故地重游,到年轻时修襄渝铁路的地方怀旧采风。朋友劝他:“你有这么好的文笔,一定要写下襄渝铁路修建这段历史。”但吴笛迟迟没有动笔,直到游历时看到一张“赢湖的地图”,那地图把一些历史传说的古迹作为景点标在上面了,“写作的人最重要就是要有灵感,有了灵感才会有欲罢不能的写作冲动。当时就一下激起了我的灵感,一定要把它写下来。我开始构思,写下这段历史,那时我连短篇小说都没有发表过。”

  来了深圳就没想过离开

  从2004年到2005年,经过一年的写作,吴笛35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滴血》面世了。从当年“学兵连四连”的“学兵们”每天到隧道工地、桥梁工地、汉水码头必经之路的一条崎岖小路展开,详细描写了襄渝铁路修建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秘闻,写下了一段震撼人心的青春故事。这本纪实文学一经问世,立刻在当年的“学兵”中掀起抢购热潮。著名作家陈忠实看了之后表示,“襄渝铁路是写在陕西大地上的长卷诗篇”。

  2006年,吴笛打电话到当时的南山区作家协会。“在电话里头说我写了一个长篇小说《青春滴血》,想送到协会去,加入协会。当时的南山区作协常务副主席是张若雪,他让我过去聊一下。我带着书过去送他,正好第二天南山区作协有个活动,张若雪让我一起参加,认识大家,就这样加入了南山区作协。”当时南山区作协是第二届主席团,换届不久,吴笛从会员开始一路做到理事、副主席、常务副主席,到2017年第四届主席团换届,被选举为新一届主席。

  退休后的吴笛,生活反而更充实。除了担任南山区作协主席、前海诗社社长,他还在徽商商会、科技企业担任了职务,也应朋友之约做起了老年事业,成立了南山区乐龄研究中心、南山区夕阳红老年大学、南山区乐龄艺术团及下属十多个机构和分校,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疫情期间,还在线上为长者们上起了文学课。

  回望20多年来在深圳的打拼与奋斗,吴笛十分感慨,20多年前他刚到深圳的时候就有科技园了,当时还是一片荒芜,“到现在你看看就是这么一块地方,汇聚了这么多上市企业,成为我们科技发展的高地,这是当时绝对想不到的,所以我说,深圳这座城市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它的前瞻性非常高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如今,他再回首看看这一路走来品尝的酸甜苦辣,都化成了一声感叹和一种回味,“到了我这个岁数或者说是经历了这么多的人,青红皂白的混合就是时光,酸甜苦辣既是人生的调料,更是人生的营养。当然也有过很多困难,甚至有遇险的时候,但是伤痕是最硬的地方,也是记忆最深、最美的地方。我来了深圳就没想过离开,这辈子也不可能离开深圳了。看过大海的人,就不可能回到游泳池去了。”

作者:曾晓婷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