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华:从房地产“大咖”变身公益环保人
“既然有机会,那就去特区看看;如果是认定的逐梦之地,那就扎根。”在当年毕业找工作的重要节点,梁志华把握住机会,满怀梦想来到深圳,从私立学校教师做到媒体记者,后来当上地产经纪人,历练多年,成为房地产行业“大咖”。如今的梁志华从事公益环保事业,身着绿色短袖T恤静坐在记者对面,依然满面朝气。
刘玉梅:不畏艰难保障科技园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科技创新实力引领全国,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史,位于南山区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是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它见证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从当年尘土飞扬的丘陵荒地,到如今熙熙攘攘的繁华闹市,科技园发展背后还藏着一部粤海街道“创业史”。刘玉梅是早期粤海街道的筹办者之一。
黄胜光:深耕中医领域为生命续航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大凡医者,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为医也。”这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对“医者”的界定。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的黄胜光就是这样的“医者”,他从“赤脚医生”开始走上学医之路,勇于开拓、执着攀登,成为广东省名中医;他在几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创立了南山区中医风湿病专业学科,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患者送去福音,并作为该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十多名硕士研究生,传承医道,让更多的病患获益。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李建新:做好社会稳定的“守夜人”
劳资纠纷和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正确处理好劳资纠纷,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南山区30年发展中,通过创新劳动争议调解模式,将调解作为预防化解劳资纠纷的主要手段,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李建新作为南山区曾经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者,亲历了劳动者权益保护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陈宗浩 :用照片记录城市发展变迁
在深圳的一群城市记录者中,有这么个人是早期参与特区建设的“拓荒牛”。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工作开始就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南山的地形地貌变化,用脚步丈量城区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他就是深圳南油集团机关工会原主席、高级政工师陈宗浩,一位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程亚男:首推开放式服务 照亮城市阅读人
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图书馆是衡量城市文化发达程度的一把标尺。从1986年深圳图书馆建成开馆,到如今深圳“图书馆之城”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959个,南山图书馆是其中一个特别的存在。南山图书馆从诞生开始,就以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区图书馆,成为全国图书馆界的标杆,为爱书人留下一方天地,为城市文化点亮一盏灯。而这当中,离不开南山图书馆首任馆长程亚男对图书馆事业的执着与奉献。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王鸣:生物学博士“孵”出优质科技企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南山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双创生态优势,持续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全链条服务推动科创资源有序流动,激发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快速成长,像一株 “蒲公英”,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撒向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执行孵化种子的服务机构,就是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南山区科创中心”)。创立21年来,南山区科创中心通过为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创业服务、平台服务和其他综合服务,以专业精神、贴身服务、高效政府构成的科技服务生态,“孵”出众多“金凤凰”,累计孵化企业3000余家,其中12家已上市,培育了深信服、赛为、金信诺、国民技术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为区域创新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王鸣便是南山区科创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任主任。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李忠俊:不拘一格揽人才 因材施教做教育
40年来,深圳教育跑出了改革开放中令人惊叹的特区“加速度”。跟随深圳的发展步伐,南山教育同步崛起,不仅是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区、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更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成绩的背后,是一群教育“拓荒牛”在南山这片改革热土耕耘的结果。李忠俊就是其中一位,30余年的南山教育耕耘史,见证了南山教育从弱到强、从落后走向现代化的奋斗历程。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梁仲楷:一路垦荒一路奋斗向前
梁仲楷,原南山区农业水务局局长。1962年,其以知青身份来到南山,经历了南山从农村到现代化城区的嬗变,见证了农村“消失”,也见证了深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新月异,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陈难先:一辈子就做了“教育”这一件事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蛇口工业区成立后,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来到蛇口,时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改革开放先锋袁庚提出:“无论我们怎么穷,也要把学校、医院办成一流的。”随之,育才学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伴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奋楫扬帆,发展成育才教育集团。今天的育才教育集团,是教育改革的先锋、南山教育的名片、特区发展的题记。陈难先作为育才学校的创校校长,组建并管理一小、二小、一中、二中共四所学校,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看到了蛇口教育最初的模样。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拓荒牛顾立基:当好“船长”带领企业乘风破浪
1979年诞生的蛇口工业区为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样本。在蛇口工业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使命中,拥有国际视野和市场经济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是蛇口身先士卒创造改革开放奇迹的中坚力量。1981年诞生的蛇口企业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就是培育专业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摇篮,被誉为孵化蛇口改革基因的“黄埔军校”。顾立基作为蛇口早期的创业者之一,是第二期企业管理培训班学员,肩负蛇口早期建设的重任。他当好“船长”带领企业乘风破浪,作为一名最早的职业经理人,主掌多个企业,也曾担任过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见证了蛇口工业区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海上扬帆远航。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李继朝:科技总裁变身创业“伯乐”
李继朝的人生如同城市的发展一样,成功完成了一次次挑战和转型。他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几年间升为大型国企领导,然后辞职到深圳的中兴通讯做普通员工。勇于创新的他,一步步晋升为产品总经理。十几年后,他又从科技企业总经理变身金融投资的领头人和创业“伯乐”。一次次成功的转型,正是得益于他的敏锐、专注、创新和勤奋。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刘靖:在创新热土不断升级人生
2015年,已在天津工作多年、有车有房的刘靖,萌生了南下深圳的想法,并于次年逐步将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退出了合伙的公司,来到深圳寻找工作机会,随后,将妻儿一并接过来重新安家。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肖荣邦:“不甘安逸”恰好遇见深圳
2010年,22岁的肖荣邦抱着南下闯一闯的心态来到深圳。2020年,32岁的他在南山成家立业。这10年间,肖荣邦从实体销售转战电商,从求职到创业……他背后有经济结构转型的时代烙印,他身上有深圳人逐梦的缩影。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杨佳勇:在改革之都兴改革之举
1992年,杨佳勇从工作了十余年的吉林省人民医院离职,入职蛇口联合医院。这一年,杨佳勇已经43岁了。来蛇口之前,他担任过医务科副科长、门诊办公室主任,还被公派至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神经外科当了两年的访问学者,是医院重点培养对象。来蛇口之后,他从零开始,做一名普通医生。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曾伟云:努力再努力,才能改变人生
“海湾沙洲,山顶白石。”据说,白石洲的地名来源于此,其村建在海湾沙洲上,而村后的小山顶上立着一块大白石。事实上,广义的白石洲是指深南大道南侧的白石洲村与深南大道北侧的下白石村、上白石村、塘头村、新塘村,共五村,也被称为沙河五村。曾伟云便是土生土长的下白石村人。1979年,改革春风吹进这片古老的村落,彻底改变了曾伟云和村民们的生活……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吴笛:看过大海的人,不会回到游泳池
1996年,吴笛还是江西省一地级市工商银行的行长。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他报读了南开大学在深圳设立的在职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班,常常在周末拖着一个行李箱,从江西飞到深圳。当时的深圳,充满热火朝天的奋斗气息。被“特区”的气质吸引,吴笛在44岁时选择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稳定的工作,从此在深圳扎下了根。24年来,他从银行干到企业,还重拾起文学爱好,出版多部作品,即使现在退休了,依旧热心于老年公益事业、投入在自己的文学世界,拥有一片发挥余热的天地。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卢建华:从追梦者到造梦者
“就想离开农村,去大城市生活。”2000年,初中毕业的卢建华抱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壮志,来到“改革发源地、追梦之地”——深圳。来深20年,卢建华跟随着深圳腾飞的脚步,完成了从餐厅洗碗工到年营收超1亿元的企业创始人的蜕变。坐在记者对面,他神采奕奕地向记者讲授人生经验,“要跟随时代发展大势,不停进行自我迭代。”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郑耀辉:耕耘教育50载 与深圳同频共振
1965年,土生土长的深圳南头人、19岁的郑耀辉从宝安县南头中学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当年学校仅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我在学校就发誓,不能忘记党和政府的培养,要回报社会造福父老乡亲。”大学毕业后,虽然有更好的机会,但郑耀辉毅然挑着行李回到宝安县,1970年被分配到刚刚创建的蛇口中学。他,与教育的渊源从此开启。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赖乙海:36年如一日 当好港口守护人
川流不息的车辆从南海大道驶过,簕杜鹃宛如盛世牡丹开遍了南山,高楼大厦连甍接栋落子在太子湾片区,船首波形的蛇口邮轮母港静静地面向大海……去采访的路程,只有10分钟,记者看到的这番景象,赖乙海却用了36年。从1984年蛇口客运码头的一名水手,到现在蛇口邮轮母港港口运营中心运作总监,赖乙海说自己只是个“老招商人”“老码头人”“老深圳人”。被问及为什么第一份工作一坚持就是36年,赖乙海说:“因为热爱!我对深圳这片土地和招商蛇口这家企业爱得深沉。”
致敬最美逆行者·南山区卫生健康局公共卫生科科长彭康为:甘当防疫“侦察兵”“排雷员”
自疫情发生以来,南山区卫生健康局公共卫生科科长彭康为连续作战,在防疫中努力履行本职工作。他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兼任疫情防控组联络员等职务,经常连续多天加班到深夜。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他每天接打200多个电话。5个多月来,彭康为始终信守入党誓言,坚守为民服务初心,为全区人民群众守好公共卫生大门。
致敬最美逆行者·桃源街道民生事业部二级主任科员刘震平:“有事就找大刘哥”
协调安置隔离人员、安抚隔离人员情绪、关心专班工作人员、联系转运车辆……5个多月来,他担任桃源街道辖区一家观察点指挥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把隔离人员当“客人”,提供人文关怀和温情服务。“人活着就要有所作为,只要群众平安无事,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刘震平说。
致敬最美逆行者·粤海街道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人员冯冬:160多个日夜随叫随到贴心服务
谈起坚守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160多个日日夜夜,粤海街道观察点工作人员冯冬感触尤深。这位军转干部自今年正月初二起,便负责起街道所属4个观察点的统筹协调。他带头吃住、工作在观察点,遇到问题随叫随到;他善于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隔离人员“一人一表”和入住温馨提示十五条的工作方法,并探索出“四个一”关怀机制和一整套安全风险防控举措,让粤海的观察点成为广受社会赞誉的“网红”。
致敬最美逆行者·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吴燕华:“和疫情斗争,是医护人员的使命和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成为风险最大的地方之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作为蛇口街道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医护组组长,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吴燕华迄今为止已经坚守一线150天。
致敬最美逆行者·南山街道风华社区党群互助会会长付丽华:古稀之年守护社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退休前我就在疾控中心工作,疫情来了,作为一名党员,我更是义不容辞要站出来为大家做好服务。”今年70岁的付丽华退休前在吉林省永吉县疾控中心工作,退休后随小女儿在南山街道风华社区鼎太风华小区居住,回忆起疫情暴发初期她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大家服务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开始家人不理解,老伴又有脑梗,希望我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但防疫我是专业的,看到社区发在微信群里的倡议书,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作为一个老党员,这个时候就要到一线去,为社会作贡献。”
致敬最美逆行者·招商街道水湾社区工作人员党茸:坚守筑牢社区防控“最后一米”安全线
疫情发生后,作为招商街道水湾社区的一名党员,党茸冲到了社区防控疫情的前线,为辖区老百姓筑起“最后一米”的安全防线:不仅配合网格同事做好酒店隔离以及居家隔离居民的资料管理,并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加入街道小区工作组工作,担任双玺花园一期、二期、三期的党小组长,负责双玺花园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宣传、组织和协调。
沙河街道白石洲西社区工作人员刘建强:他用亲切乡音叩开了紧锁的门
“老乡,您不用紧张,我也是武汉人,有什么难处您都可以跟我说!”在疫情防控之初,部分疫情重点地区籍贯居民对上户核查人员抱有抵触情绪,沙河街道白石洲西社区工作人员刘建强和同事用亲切乡音与居民聊家常,逐渐敲开了一户户紧锁的大门,使上户核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从接送居家隔离人员到入户核查,从采集咽拭子到为居家隔离人员购物送件,自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刘建强作为社区“三位一体”工作组组长一直忙碌在抗疫一线;与此同时,他还作为社区疫情重点地区籍贯党员临时党支部书记,与同事一起造访数十户老乡,劝说其支持配合社区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西丽街道麻磡社区党委书记张好燕:日夜坚守当好社区“守门员”
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张好燕秉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带领麻磡社区党委全体工作人员,冲在战疫一线,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用脚步丈量大街小巷,用耐心换取街坊邻里的理解支持,用真情服务关爱隔离人员,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彰显“麻磡力量”,共同织密了社区疫情防控网。
协和深圳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海钢:救治危重症患者是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
协和深圳医院(南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海钢是深圳市卫健委组织的第一批支援深圳市三院的全市15名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之一,他在深圳抗疫主战场奋战了3个多月。“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拉锯战,进了ICU,我们就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竭尽全力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张海钢说。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监何永辉:抗疫一线“救火” 凝心聚力抢工期
今年2月初,正是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之时,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监何永辉在深夜11点半接到一条信息,得知第二天将开会商议建设“深圳版小汤山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的事宜,他将被派往一线担任现场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任务。这不是何永辉第一次临危受命。今年36岁、拥有15年党龄的他,此前有过多次应急统筹的经验,被称为公司的“救火队长”。
尺度结合温度化解冲突 维护法律权威——记粤海派出所四级警员王凡
29岁的王凡是粤海派出所的四级警员,也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自正月初三上班以来, 王凡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先后在派出所负责后勤保障及物资收集工作、接处警工作以及多个社区“三位一体”的一线核查走访工作。
南头城社区参战老兵抗击疫情志愿服务队队长廖镜波:防控值守立如松 若党需要召必回
30多年前,他手握钢枪在哨位上守卫祖国边疆;脱下军装,军人的使命在他心中从未忘却。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何珊珊:“您”回中国 有“我”照应
在战疫期间,她作为领头人,组建了3支涉外防疫队伍,凝聚外事专干、涉外社工及国际志愿者力量,协助南山区委区政府开展外籍人员转运与安置、入户走访、防疫资料翻译等工作。由于何珊珊及其团队出色的战疫表现,她荣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邱志辉: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豁得出去
疫情发生以来,他身先士卒,带领社区全体人员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经受住一场场大考,其本人获得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
南山区防控新冠肺炎境外输入工作专班:迎难而上 牢牢守住广东“南大门”
这是一个紧急成立的组织,没有先例,没有样本,也没有参照。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李多云:“我只是在履行医生职责”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感染科医生李多云,是深圳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援鄂归来后,她获评“南山青年榜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还时常受邀参加各种分享活动。“我只是在履行一名医生的职责,可深圳给我了莫大的荣誉。”李多云眼神炯炯:“我希望别再宣传我了,很多人比我付出更多。我只是一名再平凡不过的医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娟琴:“白衣战士”3次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2018年5月,年仅24岁的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护师刘娟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援藏。2019年5月,刘娟琴圆满结束援藏任务返深。数月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刘娟琴毫不犹豫选择上“战场”,3次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从1月底的歌诗达·威尼斯号邮轮旅客排查检测到两个密切接触者观察点的筹建、医学观察工作,再到3月主动申请赴深圳湾口岸出入境负责入境人员采样检测,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疫情防控任务。近日,她被授予“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汪川霞:抗疫“铁娘子”冲在前干在前
疫情发生后,南山区应急管理局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科科长汪川霞第一时间上阵,在战疫一线连续奋战,先后负责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组、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工作专班总体联络、综合协调工作,为筑牢“境外疫情防控第一线”贡献力量。深圳湾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省委、市委领导充分肯定。近日,她获得“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