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简介:
梁仲楷,1948年出生于广东佛山。1962年,其以知青身份来南山插队,历任大队生产队长、大队干部。1978年进入当时的南头公社,1982年至2002年先后任职大新街道、西丽街道、蛇口街道,后任南山区农业水务局局长,2008年退休,见证了南山从公社时期到全面城市化发展整个历程。
追梦人感悟:
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中有个鲜明的标记,就是城市化进程超前发展,早在2004年深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也没有农民的城市。此举不但为彻底打破特区内外发展不均衡的“二元”格局迈出了第一步,也为深圳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城市基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南山从农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区,农民“洗脚上田”成为城市居民,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种历史必然。
梁仲楷,原南山区农业水务局局长。1962年,其以知青身份来到南山,经历了南山从农村到现代化城区的嬗变,见证了农村“消失”,也见证了深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新月异,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
青年垦荒行
牛车拉行李,徒步6公里到西丽
1962年,梁仲楷年仅14岁。受共青团中央表彰的青年垦荒榜样邢燕子、董加耕的影响,他和知青们乘坐着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颠簸,从佛山来到南山。
到南山的第一夜,梁仲楷和知青们住在当时南头圩镇一个空粮仓内,大伙挤在一起和衣而睡。次日,根据南头公社的分配,梁仲楷跟着拉行李的牛车,徒步6公里到达如今西丽街道新围社区,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当时的新围社区到处是农田,梁仲楷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后又担任记分员、生产队长、大队团支部书记,从“楷仔”变成“楷哥”。
1978年,梁仲楷被调到南头公社工作,任党委宣传委员、公社副主任,分管宣传文化和教育工作。那时公社的办公室正是现在的南头古城博物馆。第一天上班,梁仲楷登上办公楼二楼,一眼望去只有一条土公路通往蛇口,“那时候两边都是水田,海边都是滩涂,农民插秧种稻,渔民打鱼养蚝。”
流动办公室
面包车里上班,建起南新路最高楼
1980年,受蛇口工业区的影响,南头公社也学着对外开放,建厂房出租,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大伙都憋了一股劲,都想冲破一些东西把事情做好。”梁仲楷回忆,起初没有港商前来办厂,公社主动派人去香港,通过老乡找到港商。南头公社签约的第一个对外协议是一家表链厂,合作形式是来料加工,老板是去了香港的大冲大队本地村民。之后,公社又引进日本的吉泽手袋厂,这是当时除蛇口工业区外的南山第一家外资工厂,同样是做来料加工业务。虽然四周依然是农田,但公社已经略微有了城镇模样。
1984年,南头公社从罗湖区分出,成立南头管理区。辖区面积被一分为三,分为南山办事处、大新办事处(即现在的南头街道办事处)和西丽办事处。梁仲楷被分配组建大新办事处,“‘分家’后只有一辆面包车。没有办公的地方,车成了流动办公室。后来又借用原先公社车队的二层楼房‘临时开张’,再后来,办事处跟从涌下生产队买了块地,建起办公楼。剩余地块,与企业合作,修建当时南新路最高的楼——大新大厦。”一路发展,一路向前……
洗脚上田
农城化改造,农民变身成股东
1989年,梁仲楷又回到当初插队的西丽街道。此时的西丽街道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主,开荒种果,辖区办起了大型国有农场——西丽果场。到1991年,西丽街道已经建有74栋厂房,工农业产值迅速增长。
1992年,深圳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革,大规模统征土地。西丽街道动员、引导农民学习香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把手里的征地费作为股份集中起来。“征地返还给农民的钱,如果直接分给他们支配,钱很可能很快就没了。农民刚‘洗脚上田’,企业管理水平、经商能力跟不上,征地费如果用不好,会因经营不善亏损,甚至亏空。”梁仲楷介绍,在街道的支持下,辖区11个村办企业和街道实业公司参股,注册资本1亿元成立红花岭股份有限公司,即现在的众冠股份有限公司。他担任该公司首任总经理。
20世纪90年代初,兴建工业园是社区经济与深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众冠股份有限公司用4年时间建成红花岭工业园区,是当时深圳特区范围内建设规模较大、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高新技术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之一。
建设容易,管理难。在当时管理一个现代化企业,无论是农民,还是街道干部,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以前都是管农业的,今天安排出工施肥、明天安排插秧,现在要管理企业、管理工人,都不知道怎么做。”梁仲楷说,这时候,越来越多入驻工业园区的香港公司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虚心向港商学习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同时招聘高层管理人才负责园区具体运营,组织人员到香港考察。遇到难题时,公司主动向辖区港商请教,一点点学习,一点点进步。
从工业用地到商业中心,再到居民住宅,众冠股份有限公司逐渐在大西丽片区集体经济发展中成为龙头企业。这是深圳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改革政策的深入,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车道。
渐逝的蚝排
为修建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深圳的农村也在历史的洪流下渐渐“消亡”。工厂兴起后,村民既可以租地、租房,也可以进工厂务工,大都依靠工商业获得收入。但前海和后海的滩涂还有传统的蚝业存在,由“蚝主”承包给外地人经营。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消费需求旺盛,蚝排反而越来越多。
2003年,梁仲楷任南山区农业水务局局长。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清理蚝排。当时,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沿海两岸污染,同时密集的蚝排也影响了市容环境。区农业水务局找到第三方检测,取得污染的证据后,召集蚝民开会,最终与蚝民们达成共识。梁仲楷认为,蚝排的清理为后来修建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洗脚上田”的农民始终还是有生计的担忧。2003年,南山区政府开创异地农业发展战略,以政府补贴的形式,扶持农业企业走出去,鼓励农民在外地种植、养蚝。西丽果场曾经远赴海南种植荔枝,渔蚝业村集体在台山、惠东发展。
近年来,南山区除少数渔民开展远洋渔业外,已鲜有人开展农业养殖。梁仲楷说:“那些农民都已经退休了,南山区的农村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区,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2008年,梁仲楷退休,变成了“楷叔”。回望过去,他感叹,来深圳58年最大的感受是南山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依然记得在大沙河洗澡的场景、南新路周边的农田和大队唯一一部手摇电话。现在,南山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区,高楼林立,一片繁华。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更是南山一代代的干部群众向外学习,铆足干劲,从公社时期开始奋斗的结果。
采访最后,梁仲楷唱起了自编的广东歌谣,简单的歌曲道出万千感慨,“鸡公仔呀,尾弯弯,深圳旧时好荒凉。四十年来大变样呀,鹏城都市享誉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