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南山区库 > 典型人物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曾伟云:努力再努力,才能改变人生

2020-08-21 13:17:56 来源:蛇口消息报

  追梦人简介:

  曾伟云,1973年出生于南山区沙河街道下白石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亲眼见证了曾经靠天吃饭的村落40年间发生的巨变。现任深圳市白石洲实业股份合作公司副总经理兼下白石村党支部书记、沙河下白石社区居委会主任。

  追梦人感悟:

  有人说本地人是“土鳖”“包租公”,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本地人背后的付出和辛酸。父亲从小教育我,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改变人生。我一直很努力,相信白石洲的明天会更好。

  “海湾沙洲,山顶白石。”据说,白石洲的地名来源于此,其村建在海湾沙洲上,而村后的小山顶上立着一块大白石。事实上,广义的白石洲是指深南大道南侧的白石洲村与深南大道北侧的下白石村、上白石村、塘头村、新塘村,共五村,也被称为沙河五村。曾伟云便是土生土长的下白石村人。

  1979年,改革春风吹进这片古老的村落,彻底改变了曾伟云和村民们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累并快乐着

  很多年前,白石洲和中国南方普通的小丘陵没有两样,小山上有荔枝、龙眼,村落周围大面积的田野种有水稻、花生、甘蔗等。村民们还可以到村子外的海里打鱼,或在滩涂上养殖生蚝。1959年11月,广东省佛山专区农垦局在此创办了省属国营企业沙河农场。村民成了职工,但从事的工作没有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曾伟云是家中的长子,很小便开始帮着父母照顾弟弟们、挑水做饭。再大一点,他便下海抓鱼、虾、蟹,给家人改善伙食。他说:“那时候穷,餐餐都是红薯饭,红薯多,大米少,到过年时才能吃上一口肉。”虽然日子穷,但年幼的曾伟云不觉得苦,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

  1980年,父母送曾伟云进沙河小学,叮嘱他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个有用的人。7岁的曾伟云眨巴着眼睛,一直记着这句话。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放学回家后,爷爷说农场实行分田到户了,各家完成任务后,剩下的收成都是自家的,还可以自由买卖。曾伟云一时没明白,爷爷拍了拍他的头,“写完作业赶紧下地帮忙!”插秧、耕田、捡牛粪……曾伟云和家人们累并快乐地在田地间忙活着,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一双旱冰鞋换来两次疼痛

  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让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加工制造快车道。在这一波浪潮下,沙河农场盖起了厂房,建起了沙河工业区。曾伟云发现,宁静的村子里外来人越来越多。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侨务办和国务院特区办联合发文,从沙河农场划出4.8平方公里土地,设立华侨城经济开发区。这便是华侨城集团的前身。小学毕业后的曾伟云进入离家更远的华侨城中学读书,那会没有柏油马路,去上学要走半个多钟头。上学路上,曾伟云发现时常有人在华侨城一带的电子厂外捡废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曾伟云不解。“捡回去可以卖钱啊!”听到旁人的提醒,曾伟云高兴坏了,放学后也去电子厂外捡废品。

  随着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涌入沙河五村。比如旱冰鞋,这是当年曾伟云梦寐以求的宝贝。看着大哥哥们穿着旱冰鞋帅气地滑行,曾伟云觉得太酷了。他悄悄地跑去商店问价格。“一双旱冰鞋,19块2。”曾伟云记下价格,下决心要攒够钱买到旱冰鞋。

  暑假到了,曾伟云一刻都不闲着,卖荔枝、抓鱼虾、捡废品……铆足了劲攒钱。忙了两个暑假,终于攒够了钱,曾伟云一路小跑到商店,进门却傻眼了——旱冰鞋涨价了,要24块。曾伟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茶饭不思,良久才鼓起勇气向父亲借钱。买鞋的钱相当于曾伟云家一个多月的收入。他父亲听后沉默了一会,最终掏出5块钱给他并叮嘱道,要改变生活,唯有努力。

  终于买到了朝思暮想的旱冰鞋,曾伟云立即穿上。谁料还没迈出一步,就重重摔了一跤,鞋蹭花了,人摔疼了。父亲得知后很生气,又给了他一顿揍。一双旱冰鞋换来两次疼痛,让他刻骨铭心。

  儿时的痛,来得快,去得也快。曾伟云发现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家家户户盖起新房,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家里漏雨了。原来荒草一片的空地陆续修建了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花花绿绿的房子很漂亮,但高高的围墙令他望而却步。操着各种口音的外地人住进了村里,第一次有外地人到曾伟云家租房子,他第一次听外地人讲北方的事情……

  大规模城市化浪潮到来,村民变居民

  1992年,深圳掀起第一波大规模城市化浪潮,特区内的4万多名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已成年的曾伟云也与从小生活的下白石村暂别,走进了深圳大学。大学校园里,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曾伟云谨记父亲的叮嘱,好好学习,不敢懈怠。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毗邻深南大道、交通便利的白石洲不仅成为来深建设者的落脚点,也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到深圳的第一站,被称为“深漂第一站”。“洗脚上田”的村民们通过出租房屋,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

  大学毕业后,曾伟云没有回到村里,像大多数村民一样收房租度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出去闯闯。”在公司加班忙得昏天暗地、风里雨里跑业务累到腿抽筋、跟车跑运输风餐露宿……曾伟云干过好几个行业,他一直谨记父亲的叮嘱——努力努力再努力,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工作之余,曾伟云喜欢旅游,全国各地跑,“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有更广阔的视角。”

  沙河五村有了集体经济组织

  2004年,深圳启动全面城市化,全市218个村委会全部转为社区居委会,全市共设居委会612个,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有着大学学历的曾伟云经推荐,当选为社区居民小组长。职位虽不高,但曾伟云干劲十足,“学有所成,应回报家乡。”

  此时的白石洲热闹、喧哗,沿街是各类商铺,从白天到夜晚,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一墙之隔的是高档住宅小区,一路之隔的是高尔夫球场,一河之隔的是正酝酿着旧改的大冲村,白石洲以后要走向哪里?曾伟云和村民们开始对未来进行思考。

  由于历史遗留原因,沙河五村没有成立股份公司、没有对村民宅基地确权、没有返还集体经济发展用地。而要发展,须先有主体,统一代表村民利益。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成立公司筹备组,曾伟云毛遂自荐,帮着查阅资料、走访相关人士,厘清问题的症结。千丝万缕,头绪难理,这一路曾伟云没少碰壁。有人嘲笑他做无用功,他偏不信,“要改变,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6年底,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沙河五村成立了深圳市白石洲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市白石洲实业股份合作公司),代表村民的集体经济利益。曾伟云担任公司董事、办公室主任。虽然公司只有几个人,但在曾伟云看来,这是村子迈出的一大步:2000多名原本一盘散沙的沙河五村村民就此被组织在一起,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员,同时,政府和村民沟通的新平台也搭建起来。

  多年的城市更新计划成为现实

  2009年12月31日,沙河五村片区14.69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中的8.16万平方米划归南山区政府所有,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南山区决定,将相关土地及资产交由市白石洲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收益。

  集体土地落袋为安,曾伟云兴奋不已。彼时,河对面的大冲村已开始旧改,通过推倒重来,打造全新的新型现代化居住社区。“小时候经常去大冲村玩,对那里很熟悉。看着瓦房建成楼房,再变为平地,再建起高楼大厦,40年的深圳,变化真的太大了!”曾伟云相信,明天的白石洲会更好!

  好消息接踵而来。2014年,白石洲旧改被批准列入深圳当年城市更新单元计划。2017年,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南山管理局对沙河五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草案进行公示。2018年底,该项目得到专项批复。根据规划,重建后的白石洲将是一个具有智慧社区特色的商业和居住综合体,除学校、托老中心、保障房等,还将建立一处城市更新博物馆,通过图文、影像、微缩模型等载体,留住城中村记忆。

  沧海桑田,40年巨变。回忆以往,曾伟云感叹道:“努力地种田、打鱼、学习、工作、生存、求变……我一直记着父亲的叮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新生活。现在,我们还在努力,努力开启白石洲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雷玲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