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库 > 南山区库 > 典型人物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追梦人|陈宗浩 :用照片记录城市发展变迁

2020-09-02 16:26:04 来源:蛇口消息报

  追梦人简介

  陈宗浩,1945年出生在海南琼海县,1965年考入中南林学院,1970年分配到海南涉水县工作。1980年调入深圳,1984年调入南油集团,任南油机关工会主席,2005年退休。他在工作和业余时间,留下了南山自1984年以来的全景影像,至今仍在拍摄记录深圳发展变迁。

  追梦人感悟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40年沧桑巨变,这座创新之都每年都在成长,现在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造者与记录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让大家知悉这座城市发展的脚步,探寻这座城市的生长历程。

  在深圳的一群城市记录者中,有这么个人是早期参与特区建设的“拓荒牛”。20世纪80年代初,他从工作开始就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南山的地形地貌变化,用脚步丈量城区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他就是深圳南油集团机关工会原主席、高级政工师陈宗浩,一位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参与者    进入南油见证南山发展

  陈宗浩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五届”大学生,毕业后回到海南工作。1979年拉开的改革开放大幕,打开了陈宗浩向往深圳的心扉。1980年,陈宗浩调到深圳工作,最初参与筹建一所港资医院,但后来由于投资企业的原因,医院筹建工作停滞。

  1983年,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决定利用为南海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后勤服务的机会,综合开发南头半岛,由深圳市特区建设公司、中国南海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香港广大事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1994年更名南油集团,以下均称南油集团)。

  1984年,陈宗浩进入南油集团工作,在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接待、宣传工作。那时,南油集团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台进口美能达相机。他把摄影爱好带进了本职工作。据陈宗浩回忆,当时工作团队人员缺乏,且没有人会照相,而自己在大学学过照相,也会冲印照片,于是便主动承担了摄影工作任务,为南油开发和公司活动留存照片。同年8月,南油集团举行开业庆典,陈宗浩在现场拍摄活动照片。那日,广东省、深圳市主要领导及中外来宾、港澳工商界人士700多人参加了开幕酒会。南油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南油开发区综合开发建设的正式启动,也拉开了除蛇口工业区范围外,南头半岛发展的序幕。

  据了解,南油集团开发南头半岛与蛇口工业区一样,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规划审批、人事调配和市政管理权。

  陈宗浩告诉记者,1984年,南油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重点建设中心区域,兴建厂房、住宅,提供基础设置配合服务配套。“当年,南山第一栋商业住宅高楼海晖大厦获批建设,紧靠南山主干道——南海大道,交通便利。”面露微笑,陈宗浩继续说:“我当时连续参加了海晖大厦的奠基、剪彩等,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盛大场面。”陈宗浩说,1985年妈湾港开发建设时,需要在蛇口和赤湾港交界的左炮台进行爆破,运来了20多吨真材实料的炸药。他第一次看见那样的场面,定向爆破后,感觉地动山摇,半座山一下子破裂,土石滚滚落下。“我脑子里嗡嗡作响,但手上的动作没有停下,又是拍照又是录像,立刻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真实又震撼的时刻。”陈宗浩说,他那张用相机拍的照片,可以称作是“南山开发第一炮”。

  2004年,政府重新规划了南山的城区发展,其中和南油片区有关的开发规划逐步放缓。在南油片区开发的前20年时间,南油牵头完成了后海片区的填海工程、“三通一平”工程,并和蛇口、华侨城一起修建了公路等。可以说,南油这20年的开发给南山现在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记录者    用全景照片记录城市变迁

  在陈宗浩的镜头下,出于留存资料的需求,记录了南头半岛从荒地到高楼林立的变迁和从人烟稀少到车水马龙的变化。他告诉记者,最开始拍摄深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没想过这些照片会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无意中的积累成为深圳历史的见证,他觉得特别有意义。他认为,虽然记录深圳的人很多,但他是用全景式接片方法,更为宏大、视角广的记录,这样留给后人更多的信息,也更容易留存特区城市发展的全貌。

  陈宗浩回忆,第一批照片是他刚到深圳工作时,在罗湖拍摄的。当时他用来深圳探亲的小舅子给他的“傻瓜”相机留影。在最后要冲洗胶卷时,他发现有一段胶卷还没有用,于是爬上楼顶,将附近的景色拍了下来。由于当时罗湖在发展建设,拍到的都是一片大工地,他突发奇想,将照片拼接,没想到效果非常好。等到后来到南油集团工作,陈宗浩就用全景式记录的方式来拍摄南山。“单张照片一个镜头就只能拍这么大,但蛇口多大,整个南山多大,那时候没有鱼眼镜头,也没有全景相机,只有拼接照片,才能看到全貌。”陈宗浩说,从1984年开始,他每年都记录南山,有意识地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角度留存,供以后对比。

  “有几张非常经典的照片,是航拍的。现在无人机航拍已经非常普遍,但那时候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据陈宗浩回忆,在1986年年底,他跟着南油集团一位顾问一起,在直升飞机上拍摄了开发区的航拍图。直升机从南山直升机场出发,绕到前海、蛇口、后海,一共飞了3圈。“我把焦距调到最远,从不同角度拍了很多照片,用掉了两个胶卷。”他笑称,当时在直升机上是把上半身伸出去拍的,就用一根绳子绑住腰部。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什么保护装置都没有,“一脚蹬下去,就完蛋了”。

  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陈宗浩还经常独自前往各种制高点拍照。一个摄影包、几瓶水、一把登山杖,就是他的装备。为了能全面地记录南山整体面貌,携这套装备“作业”的陈宗浩是大南山的常客。他告诉记者,当时大南山山顶没有多少树,他选取了几个前面没有遮挡的悬崖处,用胶片机逐一拍摄。

  陈宗浩的出名是在1995年。当时深圳市博物馆举办建市15周年展览,南山区受邀参加。区贸易发展局问他要照片,进行南山新旧面貌对比。于是,他用冲洗的相片手工拼接了一幅南山全景图,和当下的场景对比,一下轰动了摄影界,这也是南山全景图片第一次公开亮相。后来,很多摄影爱好者开始受他的作品启发,全景式记录深圳。

  捐赠者    捐赠深圳的历史影像资料

  陈宗浩拍摄的底片数不胜数。他告诉记者,原本是把照片放在单位保管的,但经过几年的时间,底片就会渐渐变黄,洗出来的照片也会变色。正愁如何保管时,同事热心地帮他打电话给博物馆和档案馆,问他们需不需要深圳的影像资料。档案馆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得知后非常高兴,接受了陈宗浩的捐赠,如获至宝。

  1997年,陈宗浩把照片捐给了深圳博物馆,获得了一张征集文物收据。后来陆续有很多单位过来询问,他也很乐意将自己拍摄的照片交由专业机构保管。据陈宗浩透露,他没有数过自己拍了多少张照片,他向南山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所有照片,据南山博物馆统计,共14000多张。

  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属上乘。陈宗浩回忆,有一位高级工程师评价他的照片说:“相片里记录的历史是最真实的。”他还收到过一位退休记者的文章,洋洋洒洒写了3段话,表达他看到照片时的感受。虽然陈宗浩称没有拿过摄影类的大奖,但收到的一句句称赞、一张张收藏证、一份份捐赠证书,让他感觉更加光荣。

  退休后的陈宗浩没有生活压力,但他依然感觉每天24小时不够用。以前他一直是用镜头记录深圳,现在他想到把整个深圳都画下来。据其介绍,2010年,他把深圳所有的山都爬完了,不断审视自然风貌。七娘山、梧桐山、羊台山……他把这些景色拍下来,打好草稿,再请专业的绘画老师接着画。他想做一件大事,用深圳的城市画卷配上彭庆元老师的诗、曾若明老师的朗诵,做成一份厚重的文化作品,去申报世界纪录。“走不动了,拍不了照了,我就画画,画不动了我就写书法去。”谈到未来的计划,他依旧神采奕奕,觉得自己的生命还有无限可能。

  回看自己照片里的深圳,他说:“看深圳就好像看小孩成长一样,一开始还是一岁的小孩,慢慢长大成为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现在正值盛年。”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高新技术发展也走在世界前列,深圳特区能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刚来深圳时的陈宗浩想都不敢想,但现在已经亲眼见证了这伟大的变化。作为和深圳共同成长起来的“拓荒牛”,陈宗浩希望自己能继续见证深圳的变化,“我计划好好活,一直到见证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展示40年来深圳的发展历程,深圳市档案馆将承办《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征集令发布不久后,陈宗浩向深圳市档案馆捐出了万余幅记录深圳变迁的摄影作品,敬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让更多人了解深圳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

作者:曹燚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