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论】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点,以信息化为驱动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智慧城市无疑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实践新论】向上向善“大爱之情”化解全球抗疫价值纠结
大疫当前,人类究竟如何进行自己的价值抉择?如何在休戚与共中走出苦难?如何去深刻反思我们的现代性生存方式?所有这一切无疑是人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考卷。
全球抗疫亟须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提出关于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科学评议全球抗疫需要,凝聚世界抗疫共识,反映人类发展的切实需求,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全球战“疫”刻不容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正当其时。
铭记“人民至上”奋力攻坚克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进一步深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有利于感悟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时代真谛,而且有助于增强做好广东工作的自觉性和前瞻性。
万物得其本者生 百事得其道者成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机遇。
【存在】让更多阳光照进“隐秘的角落”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从法律和社会角度多管齐下、多方协作,才能做到对未成年人犯罪防患未然、防微杜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间正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多数国际社会成员强调人类共同利益和责任,认为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各国携手抗击疫情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国家对践行多边主义的现实性、紧迫性、时代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国际社会需要努力化危为机,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
【中国稳健前行】加快法治体系建设 提升依法治理效能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的评价和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我们党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破译“深圳奇迹”的密码
长期以来,深圳在全国经济特区经济总量中一直保持在60%的比重,深圳确实创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那么“深圳奇迹”到底存在什么密码?
夯实社区基层力量增强战“疫”工作实效
要依托广东现有的高校或高职院校“技术应用能力”这条培养目标主线,构建针对社区管理的专业体系建设,特别是依托社区职业岗位群的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模拟实践的比例,增加社区管理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训练机会。
国内产业链发展机遇与广东稳链补链之策
广东应该加大在线经济所需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稳健前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实践新论】中国道路的世界性贡献
这条道路为世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具有历史性贡献、引导性贡献、发展性贡献、创新性贡献、文明性贡献和理论性贡献。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显著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各方面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阻隔跨境经贸往来和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要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打好战“疫”组合拳 抵御污名化之毒
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本国抗击疫情实践经验,对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提出系列重要主张,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展现了真正大国担当,获得国际舆论普遍认可。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将病毒标签化,污名化中国。对此,必须予以强硬回击,念好“揭、驳、扬”三字经,打好战“疫”组合拳。
经济特区: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
40年前,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渴望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坚定而瞩目地诞生了。经济特区不仅成为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崭新而富有挑战意义的制度尝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却充满众多不确定因素的突破口,同时也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探索征程。
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筑就长青经济基业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云上广交会为全球经济注入生机活力
面对疫情冲击,广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全球客商搭建经贸合作平台。这是一届特殊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贸易盛会,从线下到云上,从中国到世界,网上广交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书写了新篇章,也为受疫情冲击的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发展精细农业 建设精美农村 培育精勤农民——走广东特色“三农”高质量发展路子
广东必须因地制宜、因应需求、因势利导,秉承精耕细作传统,发挥近年来锻造的产业聚集、特色技术、市场服务等优势,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
借鉴海南自贸港 以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双区”建设
“双区”建设,是一系列战略性、系统性工程,特别是制度异质性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大的挑战和障碍就是制度性壁垒,因此更需要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加快湾区规则对接,以一系列制度集成创新作为制度保障,营造“双区”建设必需的公平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场战“疫”彰显中国效率
2020年,必将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不到100天的时间,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人民方向一致、步调一致、节奏一致,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集中展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中国效率。
直播需规范 带货才长久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规范,行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从失范到有范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需要包容与引导,才能走得更长远。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稳住经济基本盘
党中央提出“六稳”,是基于稳定目标对政府宏观调控作出的战略部署,重在稳定经济的基本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应继续加大“六稳”的工作力度,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此,要把“六保”作为今年落实“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牢牢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
“云”上的璀璨灯火
在疫情期间,“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市古镇镇的灯饰企业曾经遭遇了发展过程中的“至暗时刻”。如今,中山古镇灯饰城重新灯火通明。在第127届广交会上,古镇镇的各大灯饰企业摩拳擦掌、信心十足地对接全球采购商,在“云端”再次绽放璀璨灯火。
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作为一部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法典,民法典各编内容都几乎是为老百姓“量身定制”的,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法治保障。
民法典助力推进更高质量的“中国之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对推进我国法治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两新一重”促进国内大循环
“两新一重”建设是当前扩大内需,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所带来冲击的重要抓手,是通过固链、补链、强链、延链、拓链,促进国内大循环,链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选择。
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全民战“疫”的伟大实践,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具有鲜明当代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展示和再升华。实践昭示,中国人民已经具备在全球视野、历史维度中为展现大国担当而努力奉献的新时代民族精神。全国人民用顾大局、识大体、主动配合、积极投入、有理有序的行动表明,个体行动关联着国家形象,国家担当影响着人类命运。
构建新时代网络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与课程教学相比,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特殊性,更强调“交互性”、“面对面”教育方式,那么,网络如何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论述简练,本文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简称为“党建与思政”。
稳住经济基本盘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努力“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观大势 谋大事 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
只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大变局,做到观大势、谋大事,我们才能看清变局的本质,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增强“乱云飞渡仍从容”“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稳健前行】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
借助数字技术可以从哪些方面赋能政府治理?从实践来看,应大致包括决策能力提升、组织形态变化、政府职能完善以及政策工具创新等方面。
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战“疫”中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全球战“疫”表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国家更富强、社会更稳定、人民更幸福,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健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 促进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
流动人口既是传染病的多发人群,也是导致疾病跨区域传播的高风险人群,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当前,广东省既要做好针对流动人口的疫情防控工作,也要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要求“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掣画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宏伟蓝图。
以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就是要明晰如何“育新机”“开新局”,对经济发展作辩证施策,构建更具抗风险、化危机、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的政策体系与发展机制。
【中国稳健前行】发挥基本经济制度优势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
【中国稳健前行】发挥就业制度优势稳就业保就业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保促稳,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兜住了民生底线,凸显了制度优势。
初心印记|一条“活鱼”温暖一座城
“封城”期间,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基本供应,但蔬菜和肉类品种难免不如以往丰富。但在这持续坚守中,有一句话却如春风旭日,温暖了大家的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努力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下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老区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体现国际抗疫的中国担当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与此同时,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稳住经济基本盘:从“六稳”到“六保”的治理效能
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是我国经济治理效能的具体体现。基于此,稳住经济基本盘就成了5月22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之一。
战“疫”大考彰显中国力量
一支支医疗专家组不顾危险逆行出发,一批批防疫物资源源不断驰援世界各地,一场场视频连线分享着抗疫经验……中国不仅以强有力的举措护佑着本国人民生命福祉,更以跨越国界的爱心与行动彰显着大国担当。
重视重大疫情背景下网络舆情应对新挑战
在具体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网络舆情应对的具体且操作性强的新对策。
以百姓心为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