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坝村:沙田柚成致富果 金色丰收挂满枝头
长坝村是闻名的柚子之乡,截至2020年,全镇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量达2.2万吨,产值达5.2亿元以上,长坝村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一个入选的村落。长坝村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的贡献,让有需要的老人家有地方住,有安身之处,因此建了老年人公寓。长坝村也注重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站在观光亭就可以看到丹霞山的地貌。
镜头下的水南村 是满满的“康康”之美
水南村是抗日革命老区村和省定贫困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广东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
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美丽画卷成就好愿景
铁坑村始建于康熙年间,这里有独具特色的“两祠一室”,有进行文化道德教育的衍荣曾公祠,让后人和游客了解曾子文化;也有陈列着众多的农耕展物的闻乔曾公祠,追溯以前的农耕文化起源;六条古巷其中的一条古巷互助巷,保留着两百多年前的青砖建筑结构,以岭南文化为设计,总共保留有32座青砖建筑结构,爱好者络绎不绝前来打卡。2019年建成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给游客和村民休息,下棋,看书 ,改善村民的幸福感。
深渡水村:90后青年返乡 有诗有酒有故事
深渡水村,山水景色优美,自然风光秀丽,聚居着少数民族瑶族和畲族,2021年8月,被广东省林业局认定为“2020年广东省森林乡村”。正是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很多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了不少特色产业,其中一项就是养蜂。深渡水村还是瑶族聚集地,充满了民族文化底蕴,瑶族姑娘一针一线绣出了瑶绣。
从采石场泛滥到全国文明村的华丽转身
红山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早些年来,红山村有很多矿山,环境很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红山村非常漂亮,甚至已经成为了国家3A级景区。2020年花田小火车投入运营使用,穿梭在荷塘,田间栈道,迎来了很多游客到这里欣赏美景,游览油菜花田,红山湖 ,客家文化长廊。由于游客越来越多,于是建设了红山墟这个集市,村民们可以在这里摆摊做小买卖,实现就地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石塘村:百年历史“月姐”唱 纯酿飘香钱袋鼓
韶关仁化县石塘村,是一个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12年,荣获“广东省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称号,并上榜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还有一项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姐歌》。
暖田村:昔日贫困落后 如今是大湾区“补给站”
暖田村是少数民族村之一畲族的聚集地,有1300多人,新建的畲族文化广场每逢到“三月三”,村民就会穿着民族服装在这边载歌载舞 。村里建起了广东最大的1500多亩的有机蔬菜基地,录用当地村民为主要用工方式,解决就近就业的问题,采收完蔬菜冷链处理后运送到大湾区。
丰源村:村子美如画 村民笑似花
丰源村以前有一些破旧的泥砖房,2017、2018年通过新农村建设改造之后,变成了绿树红瓦白墙,还有漂亮的花花草草。有一条臭水沟,通过污水整治,也变得干净整洁卫生了。通过改造破旧猪牛栏,变成五谷丰登广场,一跃成为村里最热闹的跳广场舞的地方。丰源村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进了500多亩的稻虾产业,带领村民喜迎丰收。
【筑梦大湾区】香港“花王”扎根佛山 事业生活双美满
在佛山里水镇,80后香港青年施梃灏建立了一片兰花天地。施梃灏常年游历国内外,集齐了兰花所有40多种原生种。他建立了自己的组培实验室,专攻繁殖研发,经过十余年实验,施梃灏培育出上千种新品种。近几年,政府部门对于兰花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愈发重视,相关部门主动接洽施梃灏,尝试帮助他申请专利保护。另外,这一片兰花基地将融入到政府生态游计划路线之中,带动里水镇旅游业。
【筑梦大湾区】求学时期组建公益社团 善心延续将近十年
郑鹏翔祖籍在湛江,20年前跟随家人到香港生活,10年前回到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就读。在校期间,郑鹏翔创建赤脚公益校内组织,创建故事至今仍被师弟妹津津乐道。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历,郑鹏翔坚定了做下去的决心。到今年为止,赤脚公益已经走过9个年头。郑鹏翔与社团的新人们会尝试找更多方式坚持公益这条路,郑鹏翔毕业后在深圳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深圳政府对创业人士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减小郑鹏翔创业初期的经济压力,如今,郑鹏翔的公司稳步上升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推进,两岸城市合作会越来越频繁,郑鹏翔仍愿意留在深圳继续拼搏,因为他对国家始终保持着热爱之情。
【筑梦大湾区】法制完善打下稳固基础 大湾区经济腾飞值得期待
卢颂馨到澳门读博,2020年选择回到深圳工作。工作与生活,卢颂馨均与大湾区所囊括的城市有交集。在大学学习期间,卢颂馨获得很多到外省、外国交流的机会,对于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多帮助。能够有今时今日,卢颂馨坦言离不开两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正因为有这份感谢国家的心,卢颂馨毕业后就回到深圳投入教育行业。在工作期间,卢颂馨不忘灌注爱国教育,她的学生就是前段时间到郑州抗洪抗灾的深圳支援河南救援队的成员。
【筑梦大湾区】香港青年甘做“桥梁” 搭建两地沟通平台
唐震宇是梁鉴坤的校友兼同学,因为梁鉴坤祖籍在肇庆,二人在读书时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肇庆游玩,每一次都会觉得“变化真大”。二人把创业初期遭遇的难题,化作创业的灵感,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一家公司,为进驻创业平台的港澳青年,提供政策指导等一系列服务。2020年郑森鹏经人介绍,从香港来到肇庆寻求创业机会,唐震宇和梁鉴坤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郑森鹏又推荐了新的朋友到来。 这十年,国家在进步,他们在成长,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创业者,化身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桥梁”,对于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信心。
【筑梦大湾区】演艺事业重心转移大湾区 渴望更大市场
香港演员麦长青祖籍在清远,出生在广州,小时候在顺德长大,到12岁去了香港。由于新媒体蓬勃发展,尤其是公司希望可以在大湾区发展,于是麦长青就选择回到大湾区尝试往新媒体方面作进一步发展,也希望可以将一些影视元素带进大湾区,将香港的艺人和大湾区衔接一起,寻求一个能发挥创意的舞台。
【筑 梦 大 湾 区】香港90后闯荡内地七年 现想邀请更多港人到来
2019年,洪逸曦来到广州南沙区工作,成为广州首批招聘的港澳人才担任公职人员。目前,洪逸曦专门对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建设工程项目,除了办公室的工作,他也需要到工地学习。按照施工计划,香港科大一期工程将在明年完工,目前已经完成招生工作,2022年9月正式开学。洪逸曦非常期待,这间大学能够促进粤港澳青年之间相互了解。
抗击疫情前,钟南山曾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
抗击疫情前,钟南山曾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
抗击新冠肺炎,钟南山再一次挺上一线
抗击新冠肺炎,钟南山再一次挺上一线
一秒泪目!钟南山哽咽谈疫情:武汉本来就是很英雄的城市
一秒泪目!钟南山哽咽谈疫情:武汉本来就是很英雄的城市
呼吁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逆行!84岁钟南山就是这么刚!
呼吁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逆行!84岁钟南山就是这么刚!
武汉重启之时,今晚广州塔再亮灯
武汉重启之时,今晚广州塔再亮灯
文明祭扫这样做 让清明更“清明”
文明祭扫这样做 让清明更“清明”
赵山勇:守住心中的“明灯” 照亮市民安全回家路
一想到交警,我们都知道是负责交通安全的部门,然而为了减少珠海交通事故黑点,珠海交警科技设施科有位党员民警赵山勇,在“看灯光”找问题这件事上就坚持了好几年,经大量的走访,赵山勇总结出路太黑的原因,主要是灯光缺失、照明不足、绿植过高过密遮挡灯光、原设计规划欠缺几个方面。整改灯光不足问题,看起来微不足道,也未必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多一份光源,或许就能少一份隐患。正因为有着共产党人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赵山勇坦言,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如今,珠海黑夜里的生命之光也渐渐被点亮。
林丽珠:让肿瘤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第五届“广东好医生”评选出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林丽珠获得这个殊荣。她一直潜心钻研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研究项目多达四十余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林丽珠在研究中也遇到过不少“拦路虎”,例如“靶向药导致的皮疹中医药治疗”项目自2018年至今就历时3年多。这些年,“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不断向基层医疗单位输送队伍。今年8月,她又被任命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医疗创新工作室联盟领衔人,继续攻关肿瘤领域,守正创新,以劳模精神引领中医药的振兴。
周前村:古戏台上演新故事 讲述传承与乡愁
韶关始兴县城南镇的周前村,2019年6月被国家住建局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周前村古戏台建于清朝初期 距今将近400年,古时为了凝聚人气和扩张商机, 经常会邀请戏班搭台演出,去年古戏台修葺以来,周边的文艺演出队每逢节假日都会到这边演出,吸引了很多村民和游客到来。
隐藏在西江边的梦里水乡 “渔家风情”网红打卡点
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湾边村,村民自古以来以打鱼,耕地为生,湾边村借“万里碧道”建设的东风,都杨镇引入社会资本,依托生态优美的西江,大力推进碧道建设,将西江都杨镇湾边村的三公里城镇型碧道划分为“沙滩休闲带”“生态走廊”“滨江公园”三大主题分段,挖掘渔耕文化,塑造出独具一格的西江渔村景观,把湾边村打造成全市乡村文化旅游新名片。
小草种出湾区大产业 山村摇变花果山
广州从化吕田镇安山村,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水果种植业和马草种植业。自从2018年马草种植基地进驻了安山村之后,为安山村解决了三四十个劳动力,其中包括五六户的贫困户。2010年改变经营思路,走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果园采摘农耕体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果种植3800亩。未来安山村还会打造成为吕田镇南片的旅游特色村,不断提升安山村的人居环境水平,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
借问“康康”何处寻 “导游”指路黄花村
清远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有15个自然村42个村民小组,通过整合闲置土地和村民的捐献 ,变成环境优美的地方。而且还建成了很漂亮的民宿和农家乐,50亩黄花种植基地,优先照顾村民就业,每年创造上百万元的经济收入。 黄花村不但有自然生态氧吧也有丰富的红色元素革命老区遗迹,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体验乡村生活。正是这样,当地不少村民还客串起“导游”,为游客们介绍家乡的“变”与“美”
河渡村:汗化的“村甜” 是满满的乡村味
2016年,韶关始兴县河渡村引进了禾花鱼养殖项目,如今已有130多亩禾花鱼 。 2018年又建了100亩的绍猕猴桃基地,经过村民今年的努力 现在渐渐进入硕果期。2017年以前,村集体年收入只有两万多元,经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村里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给村带来了新面貌。
郁南打造“三色”美丽乡村 打造振兴乡村发展新样板
郁南桂圩镇龙岗村是一个与大自然高度融合的400年古村落,进入了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龙岗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底蕴,是三罗最早解放的地方。龙岗村不但建设1000亩田园综合体,包括花卉种植区、竹海农庄区等八大区域,还建设农场,吸引城市人来体验种植,通过田园乡村旅游和花卉观赏以及城市菜园等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松塘村:游子返乡搂袖干 兰香四溢满园春
韶关翁源县松塘村,是一年四季能闻到香味的乡村,兰花大棚从几百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万多亩,兰花销往全国各地,成了松塘村的主打产业,还创造了5、6千个就业岗位,很多离乡别井的村民,也开始回到村里发展。
江门东风村打造美丽宜居水乡 咸水歌唱乡村振兴奋进曲
自美丽乡村政策实施以来,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的东风村得到了大力发展,养虾基地就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亩,如今,淡水养虾已成为东风村的经济支柱。同时还形成了田园水乡品牌,以东风村湿地公园和生态园为主的,通过水上游船项目,将湿地公园和生态园等项目串联在一起,是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水乡特色旅游村,东风村还当选了2020年度江门市十大“网红乡村”
恩村:由我做讲解员 让这本“活历史”保存好传承好
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恩村是千年古村,有着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当地的村民把古建筑都保存起来,有村民更是成为村里的志愿讲解员,希望把村里的文化和故事,诉说给大家听。
灵潭村:发展乡村旅游 让乡村振兴的火车开进村里
2020年9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全国680个村入围,其中广东22个乡村入围,南雄灵潭村成为韶关市唯一的一个入选乡村。通过合理利用村民的闲置土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当地非常热门的网红打卡点,是坐着带有诗意的小火车,游览一大片五彩稻田,而寄心小院则是另外一个网红打卡点,目前寄心小院有将近30间客房,是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降面村:昔日贫困村已蜕变 村民拥抱美好生活
降面村是云浮市最贫困的几条村之一,也是都杨镇唯一的省定贫困村,村里几乎全都是泥路。而如今村容村貌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变,还建了老人公寓安置一些零散的住在半山的长者。由于这里山多,水分比较充足,就引进了笋竹种植,通过推动村委笋竹基地,以及发展大户,带动整村笋竹种植,4年时间总共发展了笋竹700多亩。
朱所村:垃圾治理打造宜居生态 以人为本共建幸福村
朱所村被评为云浮十大美丽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最出名的最有特色的——将军巷,由于有很久的历史价值而被保留下来,重新打造后的环境,则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参观。
村里还专门承包了多块土地,打造成“共享菜园”出租给城市里的人,收成后免费邮寄给租户。朱所村从2018年就开始垃圾分类,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分类垃圾桶,从而发展成为垃圾分类优秀村。
村里还专门承包了多块土地,打造成“共享菜园”出租给城市里的人,收成后免费邮寄给租户。朱所村从2018年就开始垃圾分类,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分类垃圾桶,从而发展成为垃圾分类优秀村。
蔡李佛拳发源地 京梅发展“武魅”特色乡村游
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的京梅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发源地。打造了两个广场,一条出神入化巷,一条梅花三弄巷,把京梅四大古迹“串珠成链”,形成了一个旅游点。这几年,京梅村将蔡李佛文化结合发展乡村游,为整条村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苏勇钉:“IT精英”转型“现代农夫” 对家乡的热爱永不变
苏勇钉是一位深圳大学的毕业生,本来应该是成为“IT精英”的他,现在转型成为河源和平县上陵镇丰溪村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2015年苏勇跟太太放弃了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用土地入股制的形式让村民一起加入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展六年以来,为村民带来了130余万元的土地收入和分红,还建设了一片田园生态农场,当起了现代农民。
鹤山鸡仔地村:依靠花生产业 走出一条致富路
鹤山鸡仔地村,拥有36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它同时是一条远近闻名的“花生村”,近年来,该村依靠不断做强的花生加工产品,同时通过转型升级,建造三间花生油厂,带动周边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周凌:牢记消防使命 英勇无畏向险行
周凌2007年应征入伍,参加过上千次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战斗,2015年深圳光明区山体滑坡事故,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救援。而面对新冠疫情的来袭,他组建了一支15人的防疫处置机动队。 一次又一次救援的工作,让周凌不断成长,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等多项荣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太行精神”始终鼓舞着他前进。
邓明红:锤炼品格践行道德 无愧党员称号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佛山对口地震灾区汶川县水磨镇进行重建工作,得知此事的邓明红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带领十几名队员深入灾区,救援队圆满完成了这次光荣的任务,转眼13年过去了,邓明红已经是顺德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工作了23年的邓明红拿下了很多荣誉,入党前是为了向前辈看齐,后来是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通过影响身边的同事一起努力工作,一起为这个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新技术研发从零到一 无人机比拼后来居上
近年来,每逢节庆,广州塔下的无人机表演,都会吸引大家的关注。而这些表演,大都来自本土一间公司,党员胡龄月是该团队的总经理。在之前,全国无人机编队飞行市场,仍是一片空白,技术、研发、表演可借鉴经验几乎都为零,胡龄月与其团队踏上了从零到一的拓荒之路。从零拓荒到你追我赶,再到遥遥领先,胡龄月的团队在无人机起飞数量领域夺下多次殊荣。
党员裴国献:弘扬特区精神 为医学创新为民生幸福
裴国献是一名创伤骨科专家,裴国献初中没读完就应征入伍,被分配到连队当卫生员,这也是裴国献第一次接触医疗卫生工作。
上万台手术的锤炼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裴国献从普通医生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成果17项。作为“数字骨科学”开创者,2019年,裴国献双脚踏上了深圳的热土,继续“闯荡江湖”。从医从教50多年来,不管是创伤骨科,还是数字骨科,裴国献创新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坚持“闯”“创”“干”!
上万台手术的锤炼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裴国献从普通医生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成果17项。作为“数字骨科学”开创者,2019年,裴国献双脚踏上了深圳的热土,继续“闯荡江湖”。从医从教50多年来,不管是创伤骨科,还是数字骨科,裴国献创新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坚持“闯”“创”“干”!
陈科:喜欢跟“困难”交朋友 搞创新是一件快乐事
1999年7月,大学毕业的陈科来到了韶钢烧结厂做维修钳工,当时设备陈旧,故障频发,工作异常艰苦,同期进厂的大学生有很多都选择了离开,而他却选择了坚守。
2016年,他牵头成立“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希望点燃更多人创新的兴趣,工作室成立5年来,已完成创新课题1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8600万元,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3项,2020年获评“广东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去年,陈科更是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扎根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困难,不断实现创新,这就是我们从陈科身上看到的劳模精神。
2016年,他牵头成立“陈科蓝领创新工作室”,希望点燃更多人创新的兴趣,工作室成立5年来,已完成创新课题1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8600万元,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3项,2020年获评“广东省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去年,陈科更是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扎根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怕困难,不断实现创新,这就是我们从陈科身上看到的劳模精神。
党员王冶勇:深入救援一线 诠释抗洪精神
王治勇是来自佛山的一位救援队队长,既是抢险救援队员,又是党员先锋模范。在河南发生洪涝灾害后,他冲在了最前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是王治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
广东: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交出优异答卷
近日,省委宣讲团赴佛山、中山、湛江等市和部分单位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一场场既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的宣讲,在各地反响热烈。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出炉!广东结对帮扶占全国总数1/4
8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的通知》,明确将全国范围内的160个县设立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其中广东结对帮扶40个,占全国总数1/4,广西、贵州各20个。
权威访谈丨张广宁:奋力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校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和政治学校,在学深悟透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上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做好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研究宣传阐释工作,突出“三个聚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奋力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各地部署全力配合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省动员会在广州召开后,全省各地迅速行动部署相关配合工作,全力配合保障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顺利推进。
竹洞村:无人问津小山村 摇身变为美丽乡村
竹洞村位于花都区西北部,竹洞村因村内广泛种植竹子,村子就像在竹林中的洞府而得名。 竹洞村从一个盆景产业发展到现在六百八十户都种罗汉丛盆景,村民通过学习修剪和上盆的技术,盆景的价值提升了五到十倍。如今的竹洞村,不但有盆景种植,还有鱼塘养殖乡村旅游及洪熙官武术基地多方面结合的发展模式。改造后的竹洞村,先后被评为市、区级美丽乡村。
响水村:从一树一果中汲取力量 贫困村变幸福宜居村
茂名信宜市钱排镇响水村有着三华李种植基础,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让全村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是村民们的致富果。通过近五年的打造村容村貌,建设了两河四岸的绿水青山的景观带和一些便民设施,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州蓝皮书:聚焦城乡产业融合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城乡产业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