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刑场上的婚礼
陈铁军刑场的婚礼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英雄黑白照
其中有澎湃、叶剑英等英雄黑白照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意义篇
广州起义历程以及它的意义。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纪念碑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纪念碑像,枪杆子。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片段。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少年队员扫墓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少年队员扫墓场景。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纪念馆介绍
纪念馆介绍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公园场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公园场景和故事延伸。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抗英历史
讲述三元里抗英历史
叶挺纪念馆--叶挺遇难
叶挺遇难片段
叶挺纪念馆--叶挺
叶挺事迹
叶挺纪念馆介绍
叶挺纪念馆介绍,人物评价。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历程
中共三大历程
种一棵树,扎根故土
我们是2017年通过“扶贫户+公司”的一种模式来组合起来的,我们全马冈镇总共有34户精准扶贫户,2019年已经全面实行脱贫了。
铁街的由来
铁街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江南岸,是榕城区仙桥镇的乡村街道,北起罗古石,南至榕江岸边的马山,长约10余华里,也叫罗马铁街。改革开放以后,周围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先后到街道两侧摆收购加工废旧钢铁摊档谋生,之后发展到上千家,随之形成铁街。铁街上有经营店铺,还有数百家加工生产钢铁材料的工厂、车间。铁街已成为仙桥镇的经济支柱,而仙桥镇是广东省乡镇工业百强镇之一,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5亿元。
江门工业和未来发展方向
因为国策对头,穷地方纷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工业从小到大,从低效益到高效益,产品从内销到出口,走出风格独特的发展之路。如今,江门的工业产品也已出口到世界十几个国家。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资修建的五邑大学设有十几种专业,专门为侨乡的开发建设培养人才,该大学至开办以来已为侨乡输送人才1900多人。侨乡人以自强不息,进取开拓的精神奋力改变家乡的面貌,并且海外游子也将目光瞄准故乡,进行开发建设。另外,位于江门市内的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带有江门未来经济模式的象征意义,该中心是一个人员少,效益高的全技术产业。最后,江门市市委书记古日新讲述江门作为侨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韶关 大爱有声 聚焦精准扶贫 助力乐昌脱贫攻坚
2017年6月23日,大爱有声走进乐昌活动举行,聚焦精准扶贫,助力广东韶关乐昌脱贫攻坚。帮扶单位根据扶贫当事人香香的真实情况,帮助她重返校园。
丹霞山下的“摇钱树”
广东仁化县丹霞山下种植着大片长坝沙田柚。长坝沙田柚的种植历史悠久,很受顾客青睐。谭宜彬、刘耀楼承包山地,种植长坝沙田柚。1998年,长坝沙田柚被国家评为“中华名果”。2007年,谭宜彬成立长坝沙田柚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销售。2008年,长坝沙田柚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坝沙田柚售价高、效益好,使农民脱贫致富。
敢于天下先的铁街农民
20年前,没有铁街,也没有铁器、店铺、居民,只是一段从汕头通往广州的公路。党的十一届三届全会后,出于摆脱贫困求富,农民们创造了铁街。第一个来到铁街做收购废品生意的是残疾人黄开国。但农民个体自由经营物资在20年前决不允许的,干部群众只能冒着犯错误受处分的危险支撑铁街发展。就这样,农民们脱离土地的同时,自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如今,铁街的市场经营也开始逐步走向规范,管理日益严格,开始被纳入国民经济的主流。
瑶山能人——盘泽辉
"盘泽辉是广东连南县连水村人,1993年考上暨南大学,但是由于家庭贫困,他选择放弃上大学,外出打工。不过盘泽辉最终选择回乡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先后推广养蚕致富、养猪致富、油茶改造等项目,因为有头脑,能带领大家致富,盘泽辉被选为村支书,深得大家的信任。节目内容: 1.成功试养杂交野香猪 2.盘泽辉的富村计划"
老广的味道 英德:小茶叶的大作为
本期节目为《老广的味道》特别报道。英德红茶虽然名声在外,但因一些原因导致品质不再上乘。积庆里茶叶公司欲重振英德红茶名声,精心培育出了英红九号。此外,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茶树,通过茶叶实现脱贫。
积分制服务与“双到”扶贫政策
在幸福广东建设中,异地务工人员是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各地相继出台维护异地务工人员权利、推动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各种措施。中山市的外来人口占53%,2009年12月,中山首创流动人员积分制服务,流动人员可凭借积分入户中山、入学中山。2011年10月,广东出台《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就业和收入、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等有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2007年,广东提出“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广东过程中,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是一大创新。
驻村扶贫
2010年3月4日,王清明成为清远连南县三排村的驻村干部。驻村后,他带领村里的8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后,王清明启动旧房改造工程,让农户自筹4万元,政府出资6万元,修建新房。为了稳妥,他准备先在第十一村民小组实施。对于旧房改造工程,村民们看法不一。
乡村民警学理叔
1999年,张学理调到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派出所,为了给村民编排门牌号,他跑遍每个村落每家农户,一一核实并登记造册,并将全镇村落分布和住户情况画成地图。张学理对村民的情况一清二楚,不仅下乡为群众办事,还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张学理一次参加平远县公安局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战训班,村民们以为他被调走,集体要求领导不要将他调走。然而由于离家较远,张学理对自己的小家充满了愧疚。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紧急救援民间勇士
佛山南海菠萝义工爱心联盟会长王治勇,紧急救援、自费组建救援队。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坚强的绽放365康乐家园的创办人何红玉
花都何红玉创办365康乐家园,免费帮助、陪伴、关爱癌症病人。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润物无声大爱有形(吴锦免费培训农村孩子学画)
雷州吴锦一家创办画室,免费培训农村孩子,助人实现艺术和人生梦想。
大爱有声之最美家庭---“麻风村”的坚守
开平市玲珑医院(麻风医院)里的一对医生伴侣,多年坚守、陪伴、照顾麻风病人。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风雨无阻每一天爱心传递十三年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一年365天,风雨无阻背着药箱走街串巷探访病人。
大爱有声之最美家庭---刘小荣一家十五年公益路
东莞刘小荣一家15年坚持做公益。资助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看书、午餐。提出“关爱小候鸟”活动。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与生命竞速,水上活雷锋赵喜昌
惠州退休老人赵喜昌水上救援的故事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为患者点亮人生之路的大医者叶伟明
中山市眼科医生叶伟明送医下乡、眼科义诊,为群众点亮光明。
大爱有声之最美家庭---4000家庭因他重新团圆重聚
佛山救助站龚彪2001年开始流浪者救助管理工作,帮助流浪人员寻找老家和亲人。并得到家人的支持。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王笑茹的爱心故事
梅州王笑茹二十多年做公益的爱心故事。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肇庆女孩卢佩勉带父上学,边照顾父亲,边学习。
大爱有声之最美家庭---援疆好老师韩世国
深圳福田韩世国一家三口两度援疆支教。在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仁医厚德徐克成与癌共舞的非凡人生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徐克成院长的爱心故事。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河源的哥卢建平
河源残疾的哥卢建平,十多年免费搭乘60岁长者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爱心送餐大叔黄湛泉
广州市越秀区“餐急送”义务送餐队黄湛泉,为行动不便的长者送餐。
大爱有声之精彩故事---小家共患难公益助乡邻
汕尾市农民林箕德一家爱心故事。与村民成立合作社,提高全村的收入,改善生活,扶贫济孤。
大爱有声之最美家庭---养孤办学36年
湛江遂溪艺术学校校长卢陈兴一家,36年抚养孤儿办学校,各种磨难包括身体有病,列举了几个孤儿的经历
走进清远市水口镇鱼水村
改革开放使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先富起来。然而,在偏远的粤北山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清远市水口镇鱼水村村民不等不靠,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脱贫致富。该村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主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果树,种年桔每年每户的收入不少于2000元。如今,鱼水村的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崭新的楼房
深圳对贵州的帮扶脱贫
珠江养育了两岸几十个民族,把两岸同胞的心系在一起。在深圳特区,一位水族姑娘刘慧无偿捐献骨髓,救助深圳汉族少年的故事,在她的家乡和深圳两地广为流传。同是珠江水滋润的土地,上游和下游的生活却差别巨大,但在下游城市的帮扶下,生活发生了改变,如深圳市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在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实行对口帮扶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方面的帮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远赴贵州,让渴望学知识的孩子们走进了学校。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改变命运
来自云南红河州的哈尼族姑娘李燕,为改变自己的命运,17岁便来到深圳打工。农民出生的李加洪曾因贫穷离开家乡东莞,改革开放后他回到家乡投资办厂,回馈哺育他的家乡人民。而在珠三角地区,传统上的“农民”已显出新的姿态。如志高空调创始人李兴浩,自己除了要领导公司外,还要完成支书工作。贵州的银洞湾村贫穷落后,为了改变面貌,村里的党员干部经过多方研究,终于找到适合种植的耐旱植物花椒,并依靠它脱贫致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还有很多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贫困户脱贫
三排村是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一个瑶族村落,非常贫困落后。2010年3月4日,王清明以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广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进驻三排村,然而贫困深深刺激了王清明,他决定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经过1年多的努力,三排村8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洗脚上田”的农民们
民间旅游业发展迅速,贵州省安顺市农民杨正洪、黎洪秀夫妇抓住机遇,将制作地戏面具的雕刻艺术推向市场,并带领全村人民一起脱贫致富。珠江流域的农民不少已“洗脚上田”,但他们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如广东虎门镇的农民画家张启发。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农民不断地改变生存方式,改善着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竹山村村支书谢荏田深感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带头策划和创建了一所现代化学校——鸣凤小学。他的办学美名传遍东莞、南粤,富裕起来的珠三角农民也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高春庆的离休生活
辽沈战役中的开国英雄和功臣们、老战士们逐渐离休,但他们仍为四化大业和革命目标作出贡献。67岁的高春庆离休后响应党的号召,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带领全家人发展庭院经济、畜牧业,同时带动乡亲走上脱贫道路。
林科所苗圃:你所需 我所育
林科所苗圃:你所需 我所育
《花开信宜》之三:金花茶开了金灿灿
《花开信宜》之三:金花茶开了金灿灿
《花开信宜》之一:北界镇文垌村月季花开正艳
《花开信宜》之一:北界镇文垌村月季花开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