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帮果农渡过难关
沙糖桔丰收了,却愁于销售,无论对果农来说,还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来讲,都面临不小的压力。试想,果农手中的沙糖桔若不能保本销售,甚至相当一部分最终砸在手中的话,将会是何等不堪的后果。果农当年的收入没保证不说,还会影响到他们种植沙糖桔的积极性,而这也势必会让擦亮“四会沙糖桔”品牌的行动严重受挫。所以,千方百计帮果农渡过沙糖桔销售的难关迫在眉睫。
“内外兼修”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美丽乡村入画来!一幅幅秀丽的“村景图”,不仅勾勒出幸福民生新蓝图,而且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下了生动注脚。
帮助残疾人不断提升幸福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帮助残疾人获得一技之长,等于给他们的就业提供了物质支撑,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提供了“敲门砖”,一旦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不仅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所在家庭的生活也有了改善的契机。
创建风情小镇 激活乡村旅游
近年来,不少地方纷纷在古镇、传统村落开发上做文章,但总体感觉大同小异,基本都是仿古的建筑、古朴的街巷、“千店一面”、并非鲜见的土特产等。如何在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中突围?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德庆县官圩镇、广宁县南街街道着力创建旅游风情小镇,可圈可点,此次成功入选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名单就树立了样板。实践证明,旅游风情小镇是文化和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已成为全域旅游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更激活了乡村旅游。
就业扶贫照亮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既能够促进群众增收和保障基本生活,也可以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所以说,就业扶贫能够让贫困群众把劳动力转换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让贫困群众敢于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稳稳的幸福。
助残脱贫要在“需”上下功夫
扶弱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肇庆,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几年,从政府到民间,从公益组织到社会机构,一家家“残疾人之家”,一项项帮扶政策,一场场招聘会,一个个公益活动,情暖残疾人在肇庆市蔚然成风。给残疾学生送课上门并开展志愿服务,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 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伴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展,各地正积极开展有序复工,如何保障复工路上疫情防控效果,如何决战脱贫攻坚,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扶贫“小车间”承载脱贫“大梦想”
德庆县大力推进农村“扶贫车间”建设,引导企业将部分生产工序、环节等下放到镇、村,建立小作坊、小加工场,优先安置本地在家贫困人口就业,形成“扶贫车间”。
加快扶贫车间复工复产 促脱贫攻坚
受疫情影响,节后怀集县各扶贫车间处于停工状态。为切实发挥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务工增收的作用,怀集县坚持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根据各个车间的生产特点,实施一企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和复工预案,落实“千名党员进百家企业”服务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存在问题困难,为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截至目前,全县22个扶贫车间已陆续复工复产。
乡村游仍需在创意上下功夫
走生态路、打文旅牌,将“创意”融入全过程,不贪大求洋,不死搬硬套,在依山借水、突出生态、拥抱自然、因地制宜、注重细节上下功夫。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不断厚植乡村游高颜值、美丽经济高质量,激活乡村文化旅游新活力,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发展植物源性调料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当前,肇庆市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条不紊实施中,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只有不断创新举措,培育新的农业增长点,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植物源性调料特色农业无疑为肇庆市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高品质应成为肇庆旅游振兴的主题词
168.1万人次!2021年,“五一”假期,肇庆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47%,较2019年同期增长11.8%,全市平均开房率为79.1%,预计旅游收入10.7亿元。这个假期 “人从众”场景再现,肇庆旅游强劲复苏,住宿餐饮消费火爆。
西江日报社论:在新征程上奋力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1月28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部署要求,总结20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21年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让损害生态者“无路可逃”
这几年,肇庆市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生态环境改善成效之好有目共睹,尤其是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可就算监管执法形成天罗地网、刑罚“伺候”始终不停,但生态保护风险多、隐患多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污染者承担生态修复或者损害赔偿责任也并不多。
让企业孵化器助力肇庆经济提质转型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高度共识。于肇庆而言,激活创新基因、实现创新驱动,需要更多重量级的创新平台作支撑,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