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更有力举措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形成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常态化良性局面。
从百年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伟力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要求,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为滋养,厚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思想家园,强化党员干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是政党卓越能力的充分体现。这种卓越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就是党的能力生成和提升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党的百年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腐朽,外国列强入侵不断,中国社会动荡不已,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举起了明灯,带领中国人民走上谋求民族、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如何树立正确党史观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用正确的党史观指导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里从两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进行了阐释。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里对于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概括,增加了国际维度,更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实践。
善用“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我们要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紧密结合现实,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用脱贫攻坚事例讲好思政课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为讲好思政课提供了许多生动感人、说服力强的事例。
开启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纲要》高度重视安全发展,设立“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专篇,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并就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作出具体部署。
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和实践伟力。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学好用好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党的历史发展中蕴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是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重要动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够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凝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指引,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党史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满怀信心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深化改革发掘结构性潜能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解决好由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所特有的问题,在未来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又要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的改革,需要从这些挑战的压力下突围,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积极培育壮大数据产业
近年来,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加速扩容,数据要素应用场景衍生拓展,数据要素在增加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持续发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数据产业积厚成势,将为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宏观调控、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撑。
读《大道》:聆听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百年求索,回望来路:为什么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为什么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法治精神强调对法治的尊崇和敬畏,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实践的精神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大力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通过智能化、协同化的新生产方式对实体经济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造数字经济形态下的实体经济,进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办好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红船精神”,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使“红船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精神支撑,让“红船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以机制“软联通”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度规则相互衔接,特别是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实现机制“软联通”,是促进粤港澳深度合作、建设大湾区的关键,可以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改革开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为我国提供样本和经验参考。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宣传引导群众上多用心。当前社会思潮和舆情民意复杂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激烈,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首先要情感相融,情感相融方能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中国共产党在广东100年的光辉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百年历史,是党带领广东人民艰辛探索、铸就辉煌成就的不懈奋斗史,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东落地生根的理论探索史,是广东党组织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经受各种风险考验而发展壮大的自身建设史。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高标准市场体系“高”在何处
2021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行动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高标准“高”在何处呢?我们需要科学认识,精准把握,把《行动方案》落到实处。
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意义
这场攻坚战不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且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的:“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不仅为中国精神的弘扬筑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丰碑,而且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新发展阶段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阶段;新发展阶段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新发展阶段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理论逻辑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理论逻辑可以归结为三条主线。一是基于现代化阶段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现代化路径。二是基于现代化模式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而探索的、以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的、突破核心技术“依附性”的一种经济现代化模式。三是基于现代化动力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种围绕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充分利用大国经济优势的经济现代化战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的社会革命中一步步迈向伟大复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的中国社会革命伟大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次实现历史飞跃。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向共进的内在逻辑,是更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和重大政治命题。
增强政治意识 把握政治大局
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既有内在要求,又有鲜明指向。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必须深刻把握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时代背景、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
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制度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不断思考和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逐渐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
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这为广大年轻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自信
中国式民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群众真实意旨的实践创新,具有鲜明政治特色和显著比较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定中国式民主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精神标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民主观,增进全社会关于民主发展的思想共识,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汇聚强大正能量。
人民民主的百年探索及启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作为民主的倡导者、建设者、践行者和维护者,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走出了一条在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有效民主的中国道路。民主从价值理念转变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贯穿国家治理全过程,浸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在数字核心技术、数字人才培养、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的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和数字经济安全水平,不断壮大数字经济,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完善和优化数据市场治理
近来,数据市场存在的“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个人数据信息被泄露”等现象,引发了对我国数据市场治理的关注。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基础性要素,数据市场是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场景对接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媒介和场所,健全优化数据市场治理是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适应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支撑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数据市场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数据市场治理。
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三个维度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加强政治历练 提高政治“三力”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更好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支撑和保障。
百年奋斗史 百年新女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回顾百年中国妇女解放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女性从来都不是被动的获救者与被解放者,而是积极的自救者与自我解放者,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女性通过奋斗与自新,勇于投身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中,用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肩负起应有的时代担当,谱写了光辉的女性发展新篇章。
更深层次实现妇女解放 更大程度促进妇女发展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回顾百年党史和中国妇女事业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也是一部一代又一代中国妇女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开拓进取、贡献巾帼力量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妇女地位获得历史性解放、妇女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光辉史。中国妇女的解放与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矢志不忘初心使命的实践结果。
将资源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规律。韶关要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深化改革、探索创新,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大力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韶关实际又具有借鉴意义的资源资产价值化路子,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韶关样板。
佛山高明:把农业农村变为发展“潜力板”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集体经济要实现增收,农村综合改革是其中关键一环。从2018年开始,高明区通过完善制度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开展清产核资、界定成员身份等措施,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到2020年年底,高明区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的社(组)累计568个,占全部社(组)总数(742个)的76.55%。其中,2020年完成198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05.88%。
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文指出:“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名言,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中国哲学认识善与恶,在实践中为善去恶,认为只有意志坚定、自控力强的人才可以达到善的要求,这需要慎独的修身、道德的自律、欲望的控制。
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在党百年华诞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兹事体大,意义非凡。这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谋划、精心设计,扎实有效推进相关工作,统筹做好党内组织和社会动员,深入发掘并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价值意义。
激荡伟大精神凝聚发展动能
伟大事业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孕育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弘扬这些伟大精神,将其转化为昂扬奋进的强劲动能,加快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近年来,各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积极探索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随着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将承担更多艰巨任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着力在完善治理格局、健全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法治保障“中国之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两大奇迹”背后的重要支撑,“中国之制”为“中国之治”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的重要部署、提出的明确要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支撑保障。
方志敏与苏维埃运动的实践探索
方志敏同志是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实践发展的重要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推进赣东北苏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全国苏区工作模范。新时代,研究方志敏与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制度自信,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方志敏精神,把“可爱的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善于总结党自身的历史经验,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以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