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底线思维化解风险
树立底线思维,是有效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其中隐藏的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树立底线思维,一方面要“有守”,就是守住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树立底线思维,另一方面要“有为”,就是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化解风险挑战,用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化危为机。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当前,我国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面临重要机遇。比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维护人民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消费结构升级为发展健康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健康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磅礴的实践伟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归根到底要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把博大精深的思想观点转化为厉行法治的强大动力,把宏伟壮阔的蓝图构想转化为法治中国的生动实践,把科学系统的部署要求转化为鲜活可感的成效亮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运用好工程成果,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落到实处。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要深入研究各要素健康状态的评判标准,逐一分析各要素发挥作用、相互影响的路径和规律,明确各治理环节的任务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定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协调联动机制,统筹发挥各方治理合力,打通陆地水域、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推动“单个因子”保护修复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模式转变。
持之以恒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重在建设。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为走好新征程立根铸魂、凝心聚力。抓住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工程、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诚信建设、劳动教育、网络文明建设等重点,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推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握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展现新作为。乡村振兴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达到新高度
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坚持系统观念。
让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文明程度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对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能够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刻理解实现这一主要目标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把“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把“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们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国内市场需求被压抑。在全球经济迟迟无法复苏、外部市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内需市场,成为当前和今后必须坚持的战略基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要求。
加强“需求侧管理”的重点和方向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制约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问题,以体制机制建设和相关政策调节为主要途径,打通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梗阻,有效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这里的需求侧管理,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把潜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多的政策和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靠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
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 劳动力流动制度
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证明,在老龄化和少子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人口特别是劳动人口已经成为基础性资源;各大超级城市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劳动人口的竞争,甚至是人口总量的竞争。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必须有稳定的大规模、高质量劳动人口作支撑;改革完善劳动力流动制度必须深思熟虑,改出成效,示范全国。
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不语而百物生
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它渗透在全球社会的各个角落和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致使人类生存面临灾难性困境。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污染,工业革命以后,来自于工业的结构性生产污染,来自于人口和要素聚集的城市化带来的污染,其中包括生活污染;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变化的负面作用,这方面既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也有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
积极引导大学生 乡村创业带动就业
人才在城市过度集聚不利于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也不利于激发地区创业活力。合理引导大学生到乡村创业有助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此外,充分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能有效促进乡村乃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振兴发展。合理引导大学毕业生回流至乡村,能带动资金、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向,也有助于加快国内资源要素大循环和城乡融合发展。
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力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畅通国内产业循环,提高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降低产业链核心技术和核心环节对外依赖程度,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向“高端嵌入”转变。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要下大力气加强产业的国内价值链(NVC)建设,在强化核心环节的同时,提升产业链本地化水平,以此应对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并成功攀上全球价值链高端。
“三农”发展亟须 搭上信息经济 腾飞的快车
广东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些“元政策”,并根据广东“三农”实际制定出适合本省省情的具体政策,是当前全省“三农”发展的重要任务。“互联网+农业、农村、农民”应分解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大系统中多个子系统,并基于服务“三农”的综合性整体性目标而有机组合在一起。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要搞封闭型创新。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要搞好开放型创新,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搞开放型创新必须以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为前提,只有争取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才能赢得国际合作的主动权。
人民至上: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证明,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只要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因为,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对近8年来治国理政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创新思维积极探索侨批保护活化新路径
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江门市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展开一场大讨论,汇聚“金点子”,开出“好方子”,为侨批保护活化注入新活力、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思考。
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系统观念是一种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全局观、整体观。文明城市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的实践载体,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对于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推动相关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落地,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更先进、更有效、更科学的技术装备,以科技创新为公共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公共安全领域专家要不断研究突发事件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风险;研究突发事件对人、物和经济社会运行系统产生的破坏;研究如何通过人为干预,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减轻突发事件的破坏力;等等。
从根源上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持不懈狠抓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自觉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强化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做显功,也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名利,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后的真评价。
统筹发展和安全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0点要求,其中一点就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再次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推动相关重要战略部署落实落地,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积极开展导学思政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开展导学思政,需要厚植家国情怀,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到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落实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中,教育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导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交心人、暖心人,以青年人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重大责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的呈现形式层面,还要深入到价值层面。我们在引导人们欣赏文物器型之美的同时,要把培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放在突出位置,注意推介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文化大繁荣,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紧迫性。
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有效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效能,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畅通国内大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此,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平衡发展,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成功走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围绕精准扶贫,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国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在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提出“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低保等方面的扶贫政策。制定脱贫标准和考核体系,连续开展扶贫考核,对脱贫摘帽的县进行抽查,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些城市发展注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碎片化”问题突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足,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一些大城市“城市病”问题突出。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实践新论】新时期战略减贫工作的重构与转型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数十年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努力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普遍贫困的局面。
以大学生创业的恰当定位提升就业质量
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视角而言,大学生创业应该主要依靠自己的学业专长、专业知识与技能。研究型人才更应该充分学以致用,因为研究型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创新水平,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应用型人才包括少数优秀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创业应定位于技术推广性创业,这一方面是源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另一方面是基于目前社会所需,这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力。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即将迎来收官,创新思路开拓脱贫攻坚新境界,可以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我们将落实“四不摘”要求,补齐“三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产业扶贫,实施就业扶贫,以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重要抓手,推动西部大农场(生产基地)与大湾区大市场全面对接。加快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0年后再出发:法治护航又领航
科学立法就是要将改革逻辑与立法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要率先实现突破。公正司法,要求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妥善处理各类经济纠纷,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民守法,需要将法治教育融入城市文明典范的建设当中,在深圳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可以说,人类劳动有别于动物的生物本能适应性,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独特方式。“制天命而用之”,中国人民正是在劳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唯实干才能兴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则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实干精神的具体体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须以积极心态,开拓进取,化危为机,努力将“十四五”规划等宏伟蓝图变为可载史册的伟大现实。
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 全面推进农村产业振兴
当前,大多数农村基层没有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依赖不稳定的民间收购渠道和网络销售,每年全国很多地区都会出现农产品销售困难。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因此,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地位、功能的最新论断,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和问题的深刻回应,也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原则要求和基本遵循。
科学认识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潜在需求(支付能力)有多少,这是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收入提高了,支付能力才能够提升;二是需求意愿有多大,这是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意愿)的关键,激发需求者的意愿很重要;三是实际需求有多大,这是有效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真正实现的支付能力)的关键,清除制约这一转化的障碍很重要。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并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个领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
在历史前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向前发展,才能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团结进步伟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问冷暖、听心声,以精准扶贫实际举措,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告别绝对贫困,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新发展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机遇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完成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
推进乡村遗产价值重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乡村的边界伴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拓展。乡村凭借其不同于城市的空间景观与生活体验,成为都市人群寄托乡愁与想象之地。另一方面,对乡村居民而言,乡村遗产蕴含着他们和自然长期共处中摸索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也彰显了他们从传统到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我发展的追求。
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
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是涉外法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一些国家的所谓“长臂管辖”行径,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坚决予以反击。在尊重和遵守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法在解决涉外法律纠纷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科学可行的我国法域外适用体制机制,在涉外法律斗争中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增强主动性。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做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民教师,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法学法律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在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上实现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