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乡“外滩”
初秋的一个傍晚,我作为一名被誉为“化橘红”之乡的外出学子,与几位好友结伴游览了新建成不久、可以通往乡下老家的橘城东堤南路,道路的沿江地带,集聚成了地摊夜市,热闹非凡,一种祥和与繁荣的景象展现眼前,使我联想到犹如来到了上海的“外滩”。
走进崇文学校
崇者,敬重也。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是一部崇尚文化,敬重文化的历史。如今,在茂名未来市中心——共青河新城崛起了一所由茂名市人民政府主办、茂名市教育局主管的全额拨款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公办学府——崇文学校。
诗意村庄
六月末,阳光炽热,天空湛蓝。我慕名走进合水村,走近一个美丽的乡村,一座诗意的村庄。 合水村,隶属茂南区新坡镇,因小东江、白沙河在那里交汇而得名,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乡村。
新港码头
茂名港,与所有雄伟华丽的沿海城市一样,是以码头为标志的港口。
“蚕桑之乡”今昔
“起步-发展-受挫-大发展”,这是有“蚕桑之乡”美誉的化州市合江镇蚕桑生产发展的曲折轨迹。这个“反差”耐人寻味,令人感慨万千! 我可爱的家乡化州市合江镇,因为陵江、罗江在此汇合而得名。因此,家乡不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而且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家乡的农业特别发达,种桑养蚕业就是其中一个强项,在省内外颇负盛名。
礼赞红树
喜欢水东湾,与红树林有很大的关系。交流到系统辖属的电白支行任职工作5年,对红树的认识,由陌生到熟悉到爱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根子荔枝
根子据说最早叫跟仔。那时孩子最喜欢去进贡杨贵妃的荔枝树下找荔枝吃而乐而忘返,惹得家长到处跟仔,因而得名。打一开始起,根子就与荔枝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你看屋前村后那漫山遍野的荔海,层层叠叠,波澜壮阔,真是“人没村中,村隐林里”。或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荔乡人和荔枝那与生俱来的情感和默契就像鱼和水一样,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生硬造作。
山 间 李 花 香
每次看山,似乎都被一种异样的情绪所感动。 没有想到,这回看山,漾动心澜的,会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李花。
浅夏,与山水相约
宅家太久,难得“五一”有5天假期,于是,决定抓住假期的尾巴,前往久未成行的鹅凰小镇。
好心之城印象
“小东江弯了几道弯,啊,水潺潺,永久桥弯弯,好心的船家。你快靠岸,载我渡往,幸福的彼岸,永久桥畔真诚守望,每个人都是雨露和阳光,浪漫海岸恪守诺言,唯用一好心,作善良的典范……”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茂名人的“好心”精神,如同碧空下的小东江,风雨无阻,奔流不息……
锦江画廊之春
春日悄然降临,铺下潋滟鉴江的万顷波光,唤醒山林蛰伏的鸟啼虫鸣,坐落于信宜市的“锦江画廊”的春天正明媚生动着。
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钱排为发展中的农业经济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它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总能让人从喜闻乐见之中悟出拓展山区经济、脱贫振兴的门道和奥秘”。 《钱排的春天》是钱排人用智慧与理想编织创造出来的梦。他们合着国家战略的行进步伐,踏歌而行,奏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不仅唱美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用自己的劳动舞动了钱排的春天。 ——题记
今日沙琅别样美
沙琅是电白区县域副中心,电白北部片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经贸重镇。古老的沙琅城区建有六庙十八社,可谓境域宽广。但沙琅的商贸区在改革开放前仅有一街十二巷,尽管有行有市,但人们习惯于“箩筐一放做买卖,凳子一摆整容颜”的小市民商规。剦鸡、补锅、算命一巷摆。但凡圩日,街头巷尾人们摩肩接踵,每逢节日常人多为患。
海棠岁月
海棠花耐热、耐寒,长时间没水灌溉,照样能生机勃勃地活着。反观人生,人生在世数十载,能活得像模像样就已大幸。而海棠花倒没有什么不幸,从外到内都展露出一种奋力向前的精神,无惧风雨,无惧寒热,顽强地活出自我。这就是我所敬佩的海棠花的精神。
久别的都市
已是阔别三十年 车外华灯依旧 昏暗的夜空 辨不出熟悉的画面
邂逅杜鹃花开
阳光透过树梢洒下一地的斑驳,啾啾的鸟鸣环绕耳边,可并不让人感觉聒噪,反而彷如大自然最美妙婉转的交响乐。我披洒一脸阳光,微风拂面,沉重的身心渐渐舒展,脚步越发轻快。有只浅绿色的蝴蝶一直在我身边翩翩起舞,
石仔地那棵荔枝树
母亲这个电话,勾起我对这棵荔枝树深沉的童年记忆。我小时候家住瓦房,位于村子最北边。房子背后还是荒坡,很多果树,其中不少苍劲挺拔的生长了三百多年的仙桃(芒果)、荔枝老树。在一块叫石仔地的荒草坡,生长着一棵三米多高,正开枝散叶,枝叶旺盛的黑叶荔枝树。这棵树是我爷爷小时候种的。
荔枝:茂名人的家乡情怀
荔枝,在土生土长的茂名人心里,是一种熟悉的水果,更是一种融进血液里的家乡情怀。童年时,荔枝是舌尖上的味道。相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深有体会,零食,是一种奢侈品,不单品种少,零花钱更少。所以,小时候,我们孩童最渴望夏天,不仅可以游泳,而且还有很多荔枝可以当零食吃,关键是不用花钱买的。犹记得,牙齿咬荔枝果汁入口的那种味觉的快感,对整天吃白粥、咸菜这种清汤寡水的小孩来说,荔枝无异是琼浆玉液。犹记得,和小伙伴吃荔枝的花样比赛,例如,把荔枝掰皮后,抛上天空,再张大嘴巴接住,这样看谁接得最准、吃得最快;现在看来,这样可能有安全隐患,但是那时却玩得那么不亦乐乎,其乐无穷。那时,荔枝吃的是美味,玩的是乐趣。
君遇不顺须不怒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顺心不顺眼的事可谓天天有。尤其是老年人,对那些爱养狗养猫,不干家务活,彻夜玩乐,白天睡觉的年轻人,更是愤慨多多。
热心为教工服务的黄岐川
黄岐川是高师从教三十多年的体育教师,从1994年开始被选为学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工会的日常工作都是常务副主席主管。因为他为教工服务的工作杰出,连续几届都被选为常务副主席。
新年收到报纸真开心
今年,家里订阅了一份《茂名晚报》。元旦当天,我下楼开信箱提取,果然一份《茂名晚报》躺在信箱里。我把报纸拿回了家,当即向家人报喜:“收到《茂名晚报》了!”我很兴奋,当即从一版看至八版,一篇不漏看完。
冬日暖阳花盛开
南方人怕冷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冬天冷的时间不长,但每当气温低于18度,我们南方人就感觉冷了。来到高州粤龙山,已是下午三点,虽然这儿有阳光,但仍感觉有点冷,皮肤告诉我:这个冬天开始冷了。我跟着游客来到了粤龙山风景区,只见一簇簇花在这儿盛开,虽然造型不同,但都竞相争奇斗艳。这里的花以簕杜鹃为主,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三角梅。
去尖岗,看美丽乡村浪漫的海
与滨海新区尖岗村颇有缘分,还在博贺任教时,常常迎着夕阳来到沙白水蓝的龙头山畔,或伫足看海观潮,或抓蟹捕鱼。长长的沙滩与长长的影子,还有绵长的木麻黄林带,海阔天空与天高地厚竟如此接近,老有诗意。
山兜里的孩子
因为工作的关系,2020年的夏天驻点到钱排镇,每天从钱排镇出发,经过白鸡坳到河坝铺联系客户。路程虽然不算很长,但是山路九曲十八弯,沿着螺旋形路面爬上转下,凭着自己的驾驶技能与良好的车况,虽然安全运行,但也颇费精神。
艺术再现高凉大地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岁月
这是一部鉴江大地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风云激荡、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壮丽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据作者说,这是他本人发表的首部长篇小说,已在《茂名日报》《茂名文苑》等连载刊登,作品一问世便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得到茂名及省内外众多文友的喜爱和肯定,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丰富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牙象风光
窥一斑知全貌,观一叶知森林。
一部本土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成功力作
通过塑造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构思了引人入胜、颇具魅力的故事情节,艺术地再现了鉴江流域风云激荡岁月中那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历史,歌颂了觉醒后的高凉大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这是一部描写茂名本土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成功力作。
一位老大姐的情怀
从新年开始,茂名石化公司退休职工归属街道各社区居委会管理了。一位70岁的老大姐拿着一张《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告知书》从茂名石化公司退服中心桥北服务站依依不舍,流着泪水走出来。
赞歌唱响祖国大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似箭,日子过得飞快。在不断变迁的时代,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住高楼,个别有别墅,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
杏花村的记忆
车辆缓缓前行,远远望见一个古色古香的村牌,上面写着“杏花村”三个大字,拐角处,一排系着红绸子的大酒缸静静地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一座栩栩如生的水牛雕塑,上面横坐着一个调皮的牧童,手指着远方。
橘州冬夜
四季轮回,又是一个冬天。 橘州的冬天,只是气温下降,风更寒冷一些而已。门前种的花,一样青翠。三角梅,这时开得正欢,似乎对这个冬天更多一层热爱和期盼。
英地坡采风咏“雪”
近日,信宜市诗词楹联学会组织会员,在会长黄维善的率领下,顶着寒风,到该市英地坡村采风咏“雪”。
化州糖水
“贵哥,走,去吃碗糖水解下热气。”刚吃完牛腩粉,老友超又拉上我奔向位于中山路的爽爽糖水店。 店内座无虚席,我们唯有等食客品尝完毕才能占上座位。 一碗清补凉糖水下肚,热气顿消,舒服晒!
那一年我获奖36条毛巾
我从机修厂新华南迁到官渡桥北西区居住时,在桥北社区服务站办黑板报出版,每一期我都写稿供社区出版,并将社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写稿送到《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刊登。记得有一年,凡是社区老同志写稿供给黑板报及报纸的,按照一条稿发给一条毛巾,以资奖励。桥北社区服务站党总支书记兼社区主任杨业灼同志,统计我给社区黑板报及报社供稿36篇,就给我发了36条毛巾。当我领到毛巾拿回家中时,全家人都很高兴。
身边也有美景
有些人总觉得身边无风景,非得乘车坐船甚至飞机到千里之外去觅寻风景旅游观光。诚然,环境允许,无可非议。但目前疫情未散,建议还是留在原地好,特别像我们这些上了年岁的人,更应如此。其实,只要抱着乐观的心态,怀着美好的心境,凭借一双寻找美挖掘美的慧眼,便会发现身边也有风景。
粤龙山赏花记
早前听到从高州粤龙山赏花回来的朋友说:“没什么好看的,全是一些人工栽培的簕杜鹃花,真没意思!”我没有细问,只是纳闷:花开不美吗?如果花开很美,即便是人工栽培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路书香,一路芬芳
我喜欢阅读,茶余饭后,于客厅沙发旁的书架上,随手拿起一本书就读,或是天文地理,或是奇闻轶事,并不介怀。这样的阅读,随心、随兴、随性。有时,我途遭风雨,踽踽独行,翻开书本,苏轼在北宋的时空说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优雅地老去
同学小聚,我在酒店门口受到迎宾小姐夹道欢迎,其中一位问:“叔叔,你是去几号房间?”我有点不悦,自己有这么老么?
余热之光
党和国家要求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老有所为。1993年,我年满60岁了,到了退休年龄。但当年省教厅批准高师举办三二分段制小教大专班。上级批准我推迟四年退休,留校担任小教大专班政治课。
不眠的除夕
团圆的日子,在母亲的祈盼中到来。想着母亲的眼神,仿佛听到母亲的呼唤。为了除夕的相聚,远方的游子,跨越千山万水,日夜兼程,飞往母亲的怀抱。
鸿记瓦缸煨汤
“贵哥,刚接到紧急通知,说明早又开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需要我们整理汇报材料,睇来我们又要通宵加班了。”临近下班,同事标叔一脸愁容地说。“辛苦你们啦,叫两份鸿记快餐吧,顺便来盅瓦缸煨汤给你们补补。”同事美女华姐的关怀体谅让我心窝一暖。
小琴田艾籺
文友美食家余先生多次向我推荐,说位于化州市东湖市场边的“小琴田艾籺”味道不错,值得写写。最近,我决定一试风味。
鹅凰小镇
与友人一约再约去鹅凰小镇,终于在一个周末遂愿。 说来也巧,连着几天下雨,甚至前一天还大雨滂沱,临近时日身体又出现了小小的不适,起初担心行程受阻,又虑着因身体而爽约,不期然临出门却是雨过天晴,阳光明媚,践约如期。
传承“老黄牛”精神
“老黄牛”的品德确实高尚,它在春夏秋冬从不停歇,酷暑寒冬从未退缩。它喝的是水,嚼的是草,挤的是奶,一年四季默默地为农民拉犁耕田,有时拉沉重的大板车也毫无怨言,有时挨鞭打也从不吭声,直至老到不能拉犁耕田,不能拉大板车,还供牛肉给人们食用,牛皮拿去做皮鞋穿,骨头烧成骨灰作化肥之用,牛角给人雕刻印章,从不吝啬。
饺子年
过年,是流淌在国人血脉里的期盼。没有哪个节日,像过年那般牵动人心。今年春节,是奔波在外的第16个年头。在我的记忆里,每个年节,尽管家里都会备足年货,但对我来说饺子是标配,吃了饺子才算过了年。
103岁老人的生活实录
邻居赵丕仁大爷,按传统的年龄计算法,今年已经103岁了,但生活还能自理,除耳背之外,其他均无大碍,实在不简单! 赵大爷出生于1919年,是个地道的农民。小时在村中读了几年私塾后,便开始跟随父母在家乡种田,直至1983年。那时,他已经60多岁了,和老伴从乡下老家化州市林尘镇白塘村委会石井村搬到化州城区居住,与他大儿子赵荣一家生活。1999年赵荣建了新居,我与他们便成了邻居,屈指算来,也23年了。
卖番薯
李叔李婶是黄塘乡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以种地为生。 尽管都已经接近70岁,李叔李婶可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好手,香蕉数他家的最大串,稻谷数他家的最黄澄,花生数他家的最饱满,番薯数他家的最粉香。
四十四年前学雷锋
每年3月到处开展学雷锋活动。我收藏有两张学雷锋的黑白老照片,记录着四十四年前学雷锋的火红年代。
龙湖春光
今年春节前,我从外地赶回茂名。晚上踏进龙湖公园,立即被眼前的春光陶醉。园中盛开着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鲜花,树上悬挂着一串串红彤彤的灯笼和彩色的闪烁灯,湖面分布着一盏盏别致的花灯,“仙女散花”“白鹤亮翅”“鸳鸯戏水”“青莲托日”“鲤鱼跃龙门”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四叔公想活到120岁
早些天,村长给我打来电话,说到了今年八月,我们罗垌村就要宣布脱贫啦!他开心地说:“在我们村里,就您的官最大,您先回家乡验收验收。”我说:“哪里哪里?不就是做过一个小小的局长嘛,现在又退了休,不顶用喽!”我口里虽这么说,但家乡人记得我,我也不忘记家乡,心里自然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