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疾控中心传防科科长叶双岚:最危险的疫情现场都有过她的身影
偏瘦的身型、沉着的话语,是记者对叶双岚的初步印象。她的同事开玩笑地说,食无定时、加班加点的工作,她哪能胖得起来?虽说只是个玩笑,但传防科被公认是区疾控中心最辛苦的科室。沉着,只源于她一次次处置各种风险未知的传染病疫情所练就的波澜不惊、从容不迫的处事能力。
叶双岚已经忘记自己在传防领域工作了多少年,细数之下才感叹自己已从事传防工作24年了。期间,她参与抗击过让人闻之色变的“非典”疫情,成功拦截和处置广州市首例甲流病例,全程处置2014年肆虐我区的登革热疫情,协同处置广州市首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等,许多潜伏着未知危险的疫情现场,数不清聚集蚊子的脏乱之地,都有过她的身影。
叶双岚已经忘记自己在传防领域工作了多少年,细数之下才感叹自己已从事传防工作24年了。期间,她参与抗击过让人闻之色变的“非典”疫情,成功拦截和处置广州市首例甲流病例,全程处置2014年肆虐我区的登革热疫情,协同处置广州市首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等,许多潜伏着未知危险的疫情现场,数不清聚集蚊子的脏乱之地,都有过她的身影。
广州白云:劳监协管员何乾昌:工作成就感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劳动执法队伍是一支存在多年又不被群众普遍了解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努力,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平稳有序,并解决社会治安隐患。在我区各镇街,每年发生的大小劳资纠纷案件总数多达几千起,这些纠纷大多被化解在村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特别的身影――劳监协管员。
来自均禾街劳动保障中心的协管员何乾昌,已经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工作了10年,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各方点赞。他也曾多次想过离开,但听到拿到工资的工人的一声谢谢,让他在这个岗位继续坚持下去。
来自均禾街劳动保障中心的协管员何乾昌,已经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工作了10年,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各方点赞。他也曾多次想过离开,但听到拿到工资的工人的一声谢谢,让他在这个岗位继续坚持下去。
太和镇市政公司环卫车维修站工人温潮思:专治环卫车疑难杂症
初见温潮思,他正躺在一辆垃圾运输车下排查故障,虽然车内已无垃圾,但仍散发出难闻的酸臭味。这对每天要给20多辆环卫车“看病”的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拥有20年车辆维修经验的他,很爱钻研,很多车辆的“疑难杂症”到了他这里,都能很快解决。说到工作,他坦言,虽然辛苦,但可以保障车辆安全,“干得很开心,能干就尽量干。”
广州白云区森林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冯海通:万绿丛中的那一抹橙色
4月29日是“五一”小长假首日,正是市民或休闲放松、或游山玩水的时候。这时,区森林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冯海通却处于高度备战状态。原来,他正和其他两名队员绕着帽峰山脉,从太和镇到钟落潭镇,进行巡山宣传,仔细察看和了解山林防火情况、村民活动轨迹。这样的高度戒备状态,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白云供电局太和供电所运行一班班员谢斌:保供电路上的“柯南”
1米68的身高,70多公斤的体重,晒得有点黝黑的脸上,挂着憨厚的微笑,少言寡语。但私下的他,却被誉为白云供电局保供电路上的“柯南”。因为他总能发现别人很难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消除。他说:“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如果被忽略了,有可能会出现大问题。所以,巡检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领导和同事都说,正因为他较真,所以对他的工作很放心。他,就是白云供电局太和供电所运行一班班员谢斌。面对肯定,谢斌则认为自己做的事都很平常,“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就应该这样吗?”
“好扶贫干部”邹文龙:扎根乡村让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自2016年5月16日驻村以来,广州市黄埔区政协办公室派驻广东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新圩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邹文龙坚持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热心打动民心,用真心换得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第一书记”的使命与担当。
“好的哥”荣文锋:拾金不昧屡获赞扬
助人为乐,为人正义,这是同事对广州公交集团白云(广交)公司“的哥”荣文锋的评价。在近20年的从业经历中,荣文锋的从业档案记载了拾获手机、钱包、手袋等贵重物品后归还失主的事迹。
“好义工”王艳华:服务社区助人自助乐人乐己
在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美林湖畔社区,总是活跃着一名热心义工的身影。8年来,她投身志愿服务,早已把助人为乐当作习惯。她是居民王艳华。自2013年加入志愿者队伍起,她从普通志愿者逐渐成长为社区义工队长,带领队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区温暖,感染着每一个人。
“好基层工作者”黄清华:“清华姐姐”架起党群“连心桥”
广州市花都区积极推行“党建+”平台模式,构筑爱心资源汇聚池和党群关系连心桥。以基层工作者黄清华名字命名的“清华姐姐”平台型基层社会服务品牌,在精准帮扶困难群众上做出了有益探索,涌现出“爱心晚餐”“心伴星行”“新益大学堂”等公益服务成果。作为团队负责人,黄清华被评为全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并获得“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好人”关锦霞:有困难找“阿关”,她是群众贴心人
在广州市海珠区素社地区的大街小巷,在社区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人员的家中,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笑容可掬、充满活力的退休党员,这就是退休党员关锦霞日常工作的缩影。关锦霞于1989年进入素社街道工作,2010年退休后依然活跃在社区帮助困难群体,做群众的贴心人。
“好司机”陈尚前:公交卫士守护乘客出行平安
陈尚前,广州公交集团电车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555线驾驶员。从2007年入职起,他已在驾驶员这个岗位干了14年。寒来暑往,他手握方向盘,将数以万计的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好人”王庆利:退伍不褪色战疫扶贫显担当
王庆利,广州文化公园保卫部副部长。2006年他从部队转业,2007年根据组织安排来到广州文化公园工作。14年间,他先后在文化公园保安队、美工组、维修班和保卫部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成为行家里手。期间,他还参加连州扶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无论在什么岗位,王庆利都认真负责、主动担当,用行动彰显军人退伍不褪色的风采。
“好警察”杜文辉:刑侦战线多面手提升群众安全感
杜文辉,37岁,现任广州市公安局从化区分局刑警大队二中队三级警长。从警13年,他先后多次参与省厅、市局督办的重特大案件。由于工作业务突出,杜文辉获得个人三等功1次,市局嘉奖7次。
与善同行 | 13年筹1.25亿元恤孤助学,这位退休老人感动了全中国!
王颂汤曾任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省政协委员,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证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一直关注弱势群体,任政协委员时每年提交多份相关提案。
“好辅警”邓灿恒:忠诚机智为平安花都保驾护航
今年44岁的邓灿恒,是广州市公安局花都区分局城西派出所辅警班长。因为一个“警”字,他和众多人民警察一样默默奉献自己的汗水和青春。
“好护工”陆惠雁:以院为家她是老人的“好女儿”
陆惠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敬老院护理员,从事敬老事业20余年,每年均被评为大石敬老院“优秀护工”。
人物 | 断掌养蜂人脱贫记,路虽艰难,但不孤单
近年来,越秀区对增城小楼镇进行对口帮扶,让当地的不少贫困户受益,赖永秋就是其中的一员。失去双臂的他,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越秀区的帮助下,通过养蜂成功脱贫,成为了小楼镇远近闻名的脱贫“状元”。
“好青年”张鑫:挺身而出制止暴行
2020年1月,张鑫在学校西门买早餐时遇到一歹徒殴打早餐档阿姨,路见不平的她及时上前喝止暴行,被歹徒殴打致两颗牙碎裂。负伤的她忍着伤痛勇敢阻止歹徒逃离事发现场,在他人和学校保卫队的帮助下成功将其制服。张鑫因此获得2020年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和广州市见义勇为奖,同时获评2020年“广州好人”。
“好老师”钱超云:点亮明灯,用爱打开特殊儿童心扉
今年29岁的钱超云,是一名充满耐心与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从课题研究到团队组建,从校内教学到校外活动,他始终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将爱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育出桃李芬芳。在广州市黄埔区启智学校,钱超云为特殊儿童点亮一盏盏明灯,让他们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明亮地成长。
“好老师”邱侃荣: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邱侃荣,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2018年8月,他奔赴万里到新疆疏附县支教。他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记功一次,先后被授予“第九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优秀援疆干部”“先进教育工作者”“广州好人”等称号。
“好辅警”陈建旭:勇担当,凌晨制止歹徒
在睡梦中听到呼救声,广州花都区人口管理大队辅警陈建旭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从6楼的家中冲出,奋勇与意图猥亵女子的男子搏斗。尽管右臂被踹伤,他仍强忍疼痛,最终将男子制服,使一名花季少女及时逃脱“魔爪”,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2020年12月16日,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给予陈建旭慰问和奖励。
“好人”吴燕玲:千里援藏助医院提升管理水平
吴燕玲,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办公室副主任,有着十多年的卫生管理经验。2019年8月,她带着使命和责任奔赴西藏。援藏结束后不久,吴燕玲又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用实际行动践行大爱。援藏期间,吴燕玲被林芝市人民医院授予“优秀援藏干部”称号;2020年12月,吴燕玲获评“广州好人”。
“好组长”梁淑敏:全力以赴守好“疫”线为民解忧
工作中,她雷厉风行,果断细致,总能用最短的时间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为群众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难题。她是梁淑敏,今年35岁,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党群服务中心社会事务组负责人。
“好书记”柯嫦婷:牢记责任抓党建,心系群众干实事
扎根基层社区14年,她始终牢记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责任,以其亲和力、组织力、想干事、能干事的工作作风赢得广大居民的好评。她是柯嫦婷,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港湾一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好妻子”王燕玲:当好飞行员丈夫的“铁杆僚机”
王燕玲,广州市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级主任科员。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默默付出的军嫂。王燕玲的丈夫胡波是南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特级飞行员、指挥员。为了爱人的飞行事业和强军梦想,王燕玲一路追随支持。
广州白区农林局牲畜屠宰管理执法大队队长邓亮:守好肉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采访邓亮是一个临时决定,近日上午9:30,记者来到邓亮的办公室,他笑说:“你真会挑时间啊,碰巧我在办公室。平时的这个时间点,我要不就去踩点,要不就去巡查了。”
这名80后的区农林局牲畜屠宰管理执法大队队长,戴着斯文的细框眼镜,中等身高皮肤白皙,很难想象他经常与臭气熏天的私宰窝点打交道。“我们大队有十多个人,都是80后的大学生,虽然外表斯斯文文,但是执法绝不手软。”基于我区肉品供应量占据全市60%以上的实情,邓亮称他们的工作是,守好千万广州市民舌尖肉品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名80后的区农林局牲畜屠宰管理执法大队队长,戴着斯文的细框眼镜,中等身高皮肤白皙,很难想象他经常与臭气熏天的私宰窝点打交道。“我们大队有十多个人,都是80后的大学生,虽然外表斯斯文文,但是执法绝不手软。”基于我区肉品供应量占据全市60%以上的实情,邓亮称他们的工作是,守好千万广州市民舌尖肉品的最后一道防线。
谢奕:将生命的句号画在助学路上
6月3日晚上9时20分,1986年出生、土生土长的白云青年谢奕,在广西山区助学回程中,因中暑严重脱水而休克倒下了,经抢救无效离世,将生命的句号画在了他心心念念的山区助学路上。
区公安分局警犬队女民警陈阳阳:她和她的警犬“尖刀”
近年来,在我区安保、清查、禁毒整治等维护社会安宁前线,经常能看到民警带着警犬排查安全隐患的身影,无论是人多嘈杂,还是酷暑难耐,都丝毫不会影响这些训练有素警犬的专业“作战”。仅在去年全区禁毒攻坚战中,区公安分局警犬队就配合禁毒清查行动等62次,出动警犬138次,为建立无毒、无害白云默默奉献。
爱国华侨黎兆麟:我只是为家乡做了微不足道的事
进入夏季,广州暴雨连连。嘉禾街西岭社区的西岭路,却全然不见过去“水浸街”的现象。推动这一改变的,正是在村内享有声誉、被村民亲切唤为“五公”的黎兆麟。
盲人青年王子安:我要让这个世界看见我!
世界为你关上一道门,却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第九届羊城小市长、第十一届中国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2015广州形象宣传片音乐演奏者……在我区京溪街盲人青年王子安的身上,有着丰富的经历,在音乐帮助下逐渐走出黑暗的阴霾,紧紧抓住梦想的翅膀。
白云区花卉协会会长、区农业产业化协会秘书长黄文征: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商机的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随便在路边摆个摊都有可能成为万元户。” 黄文征形容道。当时,国内掀起下海经商热潮,不安于现状、敢于闯一闯的黄文征也放弃了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投身花卉生意,巅峰期公司年营业额达500多万元。“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商机的时代。”他说。如今,随着花卉市场逐渐萎缩,黄文征也实施了转型发展,建起时兴的生态园,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广州市丰华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汉华:都市农业让我爱上农民这个职业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人和农业转型的40年,从传统农业的辛劳,到现代都市农业的多元化,不得不提其中的代表人物――广州市丰华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汉华,他带动了人和农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自己也从曾急于逃离农业的年轻人,变得热爱农民这个职业
广州白云区治安积极分子、新市街开锁匠李安明:只有“锁”住心才能开好锁
开锁、理发、打铁等群体,习惯被人们冠以“匠”字。他们也许只是小人物,但却用质朴的方式阐释着工匠精神。在不少新市街坊甚至民警的眼里,李安明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开锁匠。因为只要一说起锁的“疑难杂症”,许多人都会朝李安明竖起大拇指。
江高镇鹤岗村渡工周启铸:架起巴江河上的“便民桥”
傍晚时分,夕阳在巴江河洒下一抹余晖。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艘渡船缓缓而至。甲板上,是从忙碌了一天的田野里乘船疲惫归来的村民。“砰――”船头靠岸,村民下船归家。而驾驶室里,渡工周启铸又准备返航,搭载仍在对岸等候的耕作者。
广州名花香料有限公司调香师黄香兰:车间女工十年磨一剑成首席调香师
别人都下班了,她还在工作;别人在休息,她还在学习。过去的11年间,她将自己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工作中,并在工作中找到了最单纯的快乐,也让自己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女工,逆袭成为了公司的优秀调香师。她就是黄香兰,广州名花香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花公司)的首席调香师。
山东老家黄石总店总厨师长钟辉:烹饪是门艺术,每道菜都有灵魂
钟辉17岁开始学习厨艺,至今21年,入职山东老家就有13年,为该企业培养了近40名优秀厨师,自主研发了70多道客户欢迎的新菜式,并多次参加我区美食节烹饪大赛获得金奖、特金奖,是该企业厨师中公认的能工巧匠。
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郑明辉:忙碌在骨科一线的“发明哥”
工作11年,年仅35岁,已获得9个国家发明专利和45个国家实用发明专利,被同事们称为“发明哥”,发表中华核心期刊论文4篇、SCI 期刊论文5篇,获2015年度、2016年度全国骨科“最具价值设计全国十佳”各一项……这一组数据,就是对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郑明辉杰出技艺的有力说明。
冯景云:单手于方寸之间刻春秋
一张陈旧的木桌上,亮着一盏昏黄的灯。灯光下,一位老人专注低头,左手执着一把雕刻刀,右臂扶着一枚章坯,一坐就是大半天,只为在方寸间刻出字来。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是钟落潭镇竹一村刻章老人冯景云。在过去40多年里,这是他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残缺的右手并没有成为他的绊脚石,而是转化为开启写书作画、刻章行当大门的钥匙。在电脑刻章出现、手工刻章逐渐没落的当前,老人仍坚守传统,单手耕耘于方寸之间。
乡村振兴,她们能撑“半边天”
1994年,钟落潭镇的谢赛英成立了一家花卉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转型升级为集种养、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笔者了解到,在白云区还有很多像谢赛英这样的女企业家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接下来,区妇联将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和妇女“半边天”作用,推动白云区“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李世全:他用责任担当丈量“生命的宽度”
2020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个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的传统节日。而这一天,三万广州公安民警,却迎来了痛失战友的悲恸时刻。10月24日20时50分,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李世全在广州白云山重阳节登高活动安保工作现场,突发心脏疾病倒地。因抢救无效,于10月25日17时55分溘然长逝,终年52岁。
市65中教务处主任、高三物理老师郑冬梅:她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教
“这次真的是机缘巧合,成就了我的支教之梦,这可能是我援疆支教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我想抓住,能给新疆的孩子带去快乐甚至是命运的改变。”她就是新疆支教即将启程的市65中教务处主任、高三物理高级老师郑冬梅。
太和镇和龙村河长谢展权:守好脚下每一公里 让河岸常绿水常清
去年9月1日,谢展权正式担任太和镇和龙村的村级河长,负责巡查大窝坑涌(大窝村至和龙水库和龙段)、白山洞坑(和龙段)、和龙支流(和龙水库至沙坑涌和龙段)以及和龙水库(和龙段),共计约2公里的河道。他告诉笔者,自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自己除了白天正常上班时间巡查和村里专职巡查员巡查外,上下班前后、节假日也会不定期巡查。
原先只想玩玩 结果成了技术顾问
朱镇成是我区钟落潭镇人,身上同样有着广州人务实又敢拼敢闯的个性。如今的他除了打理基地的火龙果,还成为了一名经常输出技术指导的火龙果种植技术顾问,无论是种苗培育,还是种植技术管理,都难不倒他。
环卫工人刘亚:扮靓花城21年 见证城市管理巨变
刘亚是广州天河区第一保洁所体育西路环卫班班长,从业21年,见证了广州的发展,也见证了广州城市管理的进步。
在网络世界里守护一方平安
每天早上6点,区公安分局网警大队三级警长宋虎森都会准时到办公室,在不到3平方米的办公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早到晚归的习惯,他保持了30多年。宋虎森1984年入伍, 2006年转业到区公安分局,先后在刑警大队、指挥中心、网警大队工作,多次荣立嘉奖等荣誉,2011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正如其所说,10年前他和军装挥别,但军人的品格却早已融入了血液与生命。
广州白云:把青春和汗水洒在青山绿水间
近日,广东省农业厅公布了《关于表彰2017年“广东省最美农技员”的决定》,授予全省100名基层农技人员“2017年广东省最美农技员”荣誉称号。我区冯亦远、苏志强两名农技员获此殊荣。
升威实业创始人何宝仪:种花17年,还要一直种下去
在广东升威实业有限公司的花卉基地里,桃红月季、雪山月季、菊花、百合等各种优质花卉每到开放季节,便尽情绽放它们的美丽。其中,菊花是基地中质量最优的鲜切花,大量出口韩国日本。近日,笔者来到了广东升威实业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的创始人何宝仪,听她讲述种花背后的故事。
区林业综合管理中心主任张锦钟:21年青春献给白云林业
张锦钟,区林业综合管理中心主任,才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头发已有些花白。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肩上的责任大啊,头发都变白了。”的确如此,虽说8月并非森林特别防火期,可持续高温少雨,让张锦钟不敢有丝毫放松,即便是周末,也时常到各个山头走一走、看一看,督查太和镇、钟落潭镇森林消防工作。
谢谢你,白云“城市美容师”!
在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记者跟随环卫工人的脚步,实地走访了垃圾量较大的机场路新市墟段、白云新城等重点区域,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状态以及背后的故事。在这整个过程中,记者没有听到他们诉说怨言,只是想着怎么把本职工作做好。他们憨厚、朴实、任劳任怨,面对镜头时还有点害羞。在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让我们衷心地对这群“城市美容师”说声:“谢谢!”
白云区驻英德扶贫女干部谢以洪:扶贫路上谱写一曲巾帼篇章
漫漫扶贫路上,巾帼不让须眉!谢以洪是钟落潭镇计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2016年5月,作为35名驻村干部中唯一的女干部,她来到英德市石牯塘镇鲤鱼村任驻村队长,开始了光荣而艰巨的扶贫攻坚工作。扶贫路上,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助力脱贫,为石牯塘镇的脱贫攻坚工作谱写了一曲巾帼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