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
2019年7月,经广东省委深改委批准,东莞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实验区
中共东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召开
全会全面分析了东莞在城市化格局、创新格局、开放格局、产业格局、社会格局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了“高质量发展战略”。
滨海湾新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滨海湾新区确立了“一廊两轴三板块”空间格局,大力构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1+2+1”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未来将重点打造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大湾区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滨海湾青创城等平台。
中共东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2016年12月21日至23日,中共东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2020年10月20日,东莞以广东省排名第二的优势,第九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称号。
水乡功能区发展
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统筹水乡地区发展的决策。2013年2月,省政府批准设立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统筹水乡发展成为省级区域发展战略。
中共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12月26日至28日,中共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东莞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
东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10年,东莞经济全面复苏,与2009年相比,一般财政预算收入258.5亿元,增长11.8%;合同利用外资26亿美元,增长60.9%;出口总额690亿美元,增长25%。
东莞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2011年5月23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东莞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广东省首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06年3月,东莞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获此荣誉的地级市。
摩托车综合整治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加大社会管理力度,把整治摩托车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同年4月立下“年内实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的“军令状”。
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部分
松山湖科学城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体部分,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设立松山湖功能区
松山湖与石龙、寮步、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横沥、东坑、企石组成松山湖功能区,统筹发展“一园九镇”发展规划、区域开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领域工作。
松山湖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9月,园区成功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松山湖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0年9月,松山湖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东莞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2001年,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建城修路整山治水
2001年,东莞市委提出“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的城市建设八字方针。建城——大力推进城市新区龙头工程、市区道路畅通工程、城市环境艺术工程、市域道路升级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灯光夜景工程等八大系列工程,形成市中心区功能强大、中心镇地位突出、其他镇优势互补的现代化组团式城市格局。
中共东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5月18日至21日,中共东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
东莞被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
1996年1月5日,东莞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
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1994年10月20至23日,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共东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1991年6月26日至30日,中共东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共东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8年6月7日至11日,中共东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共东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5月8日至10日,中共东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4年9月23日至26日,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虎门驻军抢险救灾
1983年9月9日,强台风袭击虎门等地,全县海堤浸顶,冲崩决口总长42公里,浸田25.14万亩,3个村庄被淹,倒塌房屋605间。
中共东莞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0年6月19日至23日,中共东莞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提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任务
东莞顺应湾区时代城市群发展潮流,在坚持“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定位基础上,突出以品质取胜,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推进乡村振兴
东莞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提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对策,形成《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东莞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造,总投资约23亿元。这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是有着“超级显微镜”之称的“国之重器”。
实施“倍增计划”
选取了214家市级试点企业,全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东莞于2017年7月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制造中心的角色定位。2018年10月,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高标准建设滨海湾新区
滨海湾新区是东莞对接粤港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西接南沙自贸区,东临深圳的大空港和前海自贸区,形成了连接广深、港澳等创新高地的有力联系纽带。
东莞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主体建设城市
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东莞被省政府列为与广深并列的三大建设主体。
东莞成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城市之一
2016年5月,东莞入选12个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也是广东省唯一入选城市。
东莞首部实体法《东莞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施行
2018年3月30日,东莞首部实体法《东莞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实施,并于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东莞首部地方性法规《东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正式施行
通过条例的形式,保障东莞立法的质量,以程序先行推动地方立法合法有序进行。
获得地方立法权
2015年,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广东省人大的决定,东莞获得地方立法权。
东莞率先推行“三互”通关模式
2015年4月10日,东莞在寮步进出境货运车辆检查场启动陆运口岸“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模式。
东莞作出“三重”建设战略部署
围绕“三重”建设,东莞市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举措。
东莞启动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
2014年1月,东莞启动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出台《东莞市项目投资建设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东莞在全国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
东莞坚持以法治思维引领改革创新,通过“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模式等开创性改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00多项,市场主体从2012年底的54.13万户增加至2020年10月底的131.9万户。
穗莞深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19年12月,穗莞深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莞惠城铁全线通车
2017年12月,莞惠城铁全线通车。
东莞地铁2号线开通
地铁2号线是实现东莞市轨道交通“内聚外联”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了东莞同穗、深、港之间的联系。
虎门高铁站正式开通
虎门站是集高铁、城轨和地铁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广深港高速铁路在东莞市境内设置的唯一站点。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
根据五次联席会议的精神,深莞惠三市将从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区域创新、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城市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对接,率先在珠三角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打造成珠三角开放度最高、辐射力最强的经济合作区域。
支援映秀恢复重建
短短两年间,东莞共无偿投入援建资金11.1519亿元,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包括安居房、市政道路和震中纪念馆等在内的55个援建项目,将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广东援建典范”、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防震减灾示范区”、独具藏羌民族风情的精美小镇和5A级旅游景区。
东莞成为首批“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2010年11月,国家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三部门把东莞确定为首批“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东莞成为广东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
2008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把东莞定为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