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成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城市
2008年2月,党中央直接指定东莞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城市,成为全国23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之一。
确定“新莞人”为“外来工”新称谓
2007年4月16日,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确定把“外来工”称谓改为“新莞人”。同年5月,市政府承诺为新莞人办好“统筹解决保护新莞人权益、新莞人子女就学、建设新莞人廉租公寓”等10件实事。
东莞确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
2007年1月,中共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
确立“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城市精神
东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月正式公布东莞精神的表述词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实现普及高等教育 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一
2007年,东莞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9%,实现普及高等教育,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名列第一。
东莞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学生全免费义务教育
2007年9月1日起,东莞免收本市户籍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学生全免费义务教育。
免除本市户籍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
2006年9月1日起,东莞市免除本市户籍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
东莞获“广东教育强市”称号
经省评估验收,广东省人民政府与2006年1月23日授予东莞市“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东莞成为继深圳、佛山、中山之后的全省第四个教育强市。
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
201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这是东莞首个综合保税区,也是东莞市正式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开发区。
省编办批复成立东莞港(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
2017年7月12日,省编办批复成立东莞港(滨海湾新区)管理委员会
虎门港更名为“东莞港”
虎门港更名为“东莞港”
虎门港首条对台湾直航班轮航线正式开通
2010年3月,东莞虎门港首条对台湾直航班轮航线正式开通。
虎门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 正式对外开放
2003年8月,虎门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9月28日经国家交通部同意,正式对外开放。
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定名为虎门港
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建设国家一类口岸,定名为虎门港。
东莞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2003年,东莞承担党中央下达的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任务,探索研究“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同年,在广东省率先成立市、镇(街道)两级企业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莞
2003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东莞视察指导工作。他对东莞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东莞确立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
2002年12月,中共东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东莞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
东莞实施“村改居”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10月,东莞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推进村委会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意见》,在东城开展“村改居”试点。2003年,“村改居”试点区域扩展到莞城、南城、万江。
东莞持续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东莞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市民营经济发展体量不断增大。近年来贡献了全市五成的生产总值、六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七成的税收、八成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九成的企业总数,成为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东莞启动文化名城建设
2010年8月,东莞宣告历时十年的东莞市文化新城建设告一段落,确立了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正式启动文化名城建设工作。
东莞启动文化新城建设
2001年9月,东莞全面拉开建设“文化新城”的序幕。
东莞确立“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思路
2004年4月,中共东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思路,延续和深化“一网两区三张牌”战略思路。
东莞确立“一网两区三张牌”战略思路
2001年5月,东莞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战略目标,确定“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思路。
港商、台商与东莞同成长、共转型
2000年前后,全市引进港商1万余家、台商4000余家在莞投资落户,大型电脑产品制造商纷至沓来,推动了东莞成为IT新都。
东莞在全国率先推行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000年12月25日,《东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农民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地级市率先覆盖全社会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东莞建成全国首条地级市投资兴建的高速公路
2000年9月28日,东莞市自行投资、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东)莞深(圳)高速公路竣工通车。这是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自行规划、自行建设的高速公路。
东莞确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
1999年5月,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制定要把东莞建成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总目标以及各项具体目标。东莞从此启动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工程。
虎门大桥建成通车
1997年6月9日,虎门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其主航道跨径888米,在当时居全国前列,被誉为“世界第一跨”。
东莞进行清产核资加强经济管理
1995年,东莞市对市、镇、管理区三级公有制经济全面进行清产核资。
东莞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
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使“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这标志着东莞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了升级转型。
东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挂牌上市
东莞宏远工业区股份有限公司是东莞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国第一批上市的乡镇企业。
东莞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
2013年10月,东莞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形成面向全民的公平医保制度体系,覆盖全市所有的人群,通过打破所有制界限、用工形式界限、户籍界限、城乡界限、就业状态界限,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保险制度。
东莞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8年,东莞市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所有社会医保参保人员按相同的标准缴纳医保费和享受医保待遇。
东莞实现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2004年1月,东莞出台《东莞市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2004年6月1日开始,实现了全市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东莞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
1992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实施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鸦片战争博物馆
1990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东莞视察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和沙角海军基地。
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
1987年5月27日,东莞市首批开通包括莞城和17个镇(区)12个交换点的程控电话2万门;1989年6月完成其余17个镇(区)扩容3.3万门,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网,长途电话可直拨国内250多个大中城市和海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莞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5年9月5日,国务院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国务院关于广东省惠阳、肇庆、梅县三地区行政体制问题的批复》函,同意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将东莞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东莞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2月18日,东莞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奠定了东莞对外开放的格局。
确立“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
1984年9月,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朝着“翻两番”的目标,大力发展生产力,争取经济起飞,逐步提高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建造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
1981年,东莞县高埗公社由集体和个人集资、总投资250万元兴建高埗大桥。1984年1月27日,高埗大桥竣工通车。
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7月,全县大部分农村建立各项生产责任制,其中56%的生产队实行了联系产量责任制。
东莞创办中国内地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和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
1978年9月15日,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这是中国内地最早开办的对外来料加工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