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百年奋斗目标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铭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党百年之际,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创造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对小康社会的美好期盼变成生动现实。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贡献,具有前无古人的历史意义。
小康”与“大同”:美好生活的古风图式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文明前行的动力。中国最早系统阐释“美好生活”愿景和相应社会形态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和“小康”的阐述,这成为最早对相关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系统构图。
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建设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新的局面。它重申了既定的发展目标,并从顶层设计了振兴中华,走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我们离全面小康有多远
2000年的时候我国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经过前一个十年的发展,我国小康社会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可是,在看到成绩并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初级阶段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 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个重要讲话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要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党奋斗80多年和执政50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今后20年、50年不管前进道路上将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任何力量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坚强意志。
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逐步迈向文化扩张时代,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丰富的指向性,包括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的诸多内容。因此,不仅要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还要全面理解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
社会消费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
什么是消费水平?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同样一种消费品,质量差别很大,价格差别很大,消费水平也就差别很大。而更广义的消费水平则更是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
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文明观上具有革命性的进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发展理念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现代发展理念与中国式发展道路的有机结合。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阐述了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者指出,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要发展为高水平的、全面的、较为平衡的小康,这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谓“全面建设”,既包括要改变现有小康状况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局面,还包括小康内容的拓宽。
先进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把建设先进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用殷实富足的小康社会来激励和引领先进文化的建设,用昂扬奋进的先进文化来推动和擎托起小康社会的建设,应该说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和重要论点。这一重要论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科学性,又内蕴着深刻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提升小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是要从量和质的方面大力提升中国的小康水平。在未来的20年里,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对深圳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仍是十分重要的。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避免两种倾向:看不到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也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增强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向开放型经济质的飞跃
如果说过去的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率先配置了全国优质的经济资源并成为经济强市,那么我们未来需要率先在全国建立国际化、开放型的体制与机制,率先配置世界性的优质资源并成为全球性的创新型城市;如果说过去的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完备的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政策体系和加工制造体系,那么我们未来需要率先在全国建立适应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政策体系和创新产业体系。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广东工作作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东在我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先锋作用的明确指示,也是继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再次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殷切期望和有力鞭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为广东未来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理论的升华 实践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完全一致,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小康水平和人均GNP
本文论述了小康水平和人均GNP的关系,对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