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汕头老字号经济和文化价值
汕头是百载商埠,有不少老字号久负盛名,如何保育活化、传承创新汕头老字号,充分挖掘和发挥汕头老字号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振兴发展 交通先行
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地区上升为广东全省战略,近日,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胡春华强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显著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那么,如何振兴汕头发展?根据会议精神,笔者认为振兴发展,交通先行。
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汕头和谐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汕头来讲很重要。2003年汕头市行政区划调整、市区范围扩大,2011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整个汕头是一座城市、是经济特区,但至今汕头很多地方实质上还是农村,汕头城镇化任务非常紧迫,汕头应借此机会,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汕头和谐发展。
让它们如明珠熠熠发光——关于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思考
在一本印刷精美的《广东古村落》的书里,顾作义先生有这么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古村落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广东古村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丰富深邃,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其表现形态多姿多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南粤大地。”这些话高度概括了古村落的重要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下的文化历史民俗建筑等等的价值与意义。
奏响科学发展主旋律
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发展相伴的时代,更能彰显领导科学发展的集体智慧,更能体现驾驭复杂局面的执政水平。“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使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这就是汕头迎难而上,破解诸多难题的切入口与着力处。
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
1991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前,汕潮揭(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本属同一地区,本来就是一家人,三市同根同源,地缘相接、人文相亲,语言文化互通,资源相关,优势各异,加强合作发展具有天然优势。汕潮揭同城化必将促使汕潮揭加深合作,取长补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推动粤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汕潮揭同城化客观地摆在了三地政府的面前,同城化也是三地百姓的共同愿望,势在必行。现代化交通体系是汕潮揭同城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我们要努力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大力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
拓宽养老渠道 助推幸福汕头
毋庸置疑,幸福汕头的内涵应该包括养老。汕头市几年前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城市,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虑,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笔者认为,老龄问题,是城市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建设幸福城市的重中之重。
活化 再生 利用——汕头旧城改造思路
加快旧城改造,实现城乡面貌大变化,是建设幸福汕头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小公园为中心的汕头老城区,是老一代市民们共同的记忆,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印记。作为最早的灯光夜市,老城区曾经是举足轻重的商业中心,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都名声显赫。而今,随着城区东移和人口变迁,夜市日渐式微,曾经的商业中心已繁华殆尽。复活老城区是一条漫长而复杂的道路,既需要政府的全面规划改造,也需要民间的自发参与,运用活化、再生和利用历史性建筑的手法,分三步走,循序渐进,一步不漏地实现旧城改造。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生态道德建设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深入人心,变成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抢抓机遇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
汕头主城区周边40公里半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大量的制造业专业镇和产业集群,汕潮揭三市应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促进产业、人才优势互补,合力打造潮汕品牌,强三点带全面,共谋发展三市经济。
把“初心”和“使命”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
基层党员干部身处改革攻坚和服务群众第一线,要以奋斗的姿态投入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把“初心”和“使命”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聚发展正能量。
建设数字乡村正其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描绘数字乡村图景: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初步建成一批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培育形成一批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在注重“绿色、共享”的今天,数字乡村建设令人期待。
多元投入推动汕头乡村振兴
汕头乡村振兴面临资金压力大等问题,要构建政府、社会、城市、企业、集体、农户等“多位一体”的资金投入体系,多方发力、多渠道筹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增强文化自信 繁荣澄海文艺
澄海文艺的发展,也要秉承规律性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以及在其他重要讲话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要求,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既立足自我,增强文化自信,又要超越自我,把“小我”融入“大我”,把时代使命内化为自己的文学情趣与艺术追求,用心写好身边的一人一物、一事一情,真正使自己的文艺创作,接地气,有生气,扬正气,感知人民声息,感应时代脉搏,努力为伟大的新时代放歌,讲好“澄海故事”,传播“澄海好声音”。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推动汕头全面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举旗定向,向全党、全国上下发出了进入新时代、迎接新使命、迈向新征程的强力号召。下来关键是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突出抓好六方面工作,推动汕头全面振兴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需乡贤给力
乡贤,顾名思义,就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并且深被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包括退休返乡的政府官员、德高望重的基层干部、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反哺桑梓的业界精英等。笔者认为,挂出“欢迎乡贤回家过年”标语,是一种真诚的呼唤,也是一种真切的期盼。乡贤是促进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乡村建设需要乡贤给力。
多措并举推动汕头乡村振兴
汕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既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有计划有措施分步骤实施。
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促进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园区的高质高效发展,关系到汕头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总量,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要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园区。2019年是汕头的“落实发展年”,汕头要时不我待,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乡村振兴的汕头路径探索
汕头是一个浓缩中国国情的典型经济特区,其中城市部分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9,其余都是大片的欠发达农村。汕头人多地少,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城乡差别,制约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当前,我们要立足市情农情,顺势而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汕头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强化“镇能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了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工作要求。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汕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镇能量”,是做强区县经济的基础,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
为潮汕大地留下一抹乡愁
“记得住乡愁”体现出的不仅是诗意生存,更是以发展为内核,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此心安处是吾乡”,乡愁正点亮更多人的回乡路、创业路,正让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快汕头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2019年是汕头的“落实发展年”,在外贸工作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促进外贸增长。提出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建立与自由贸易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培育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谋划建设集跨境电商、保税仓储、进口商品展示、国际供应链为一体的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等。
发挥职能创新机制 推动投资促进工作跨越发展
汕头市投资促进局是此次机构改革中汕头市因地制宜设立的政府工作部门之一,承担着统筹指导、管理协调和督促检查全市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责,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汕头市投资促进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谋划好汕头市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各项工作,是充分发挥职能、扩大有效投资、增强汕头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
汕头构建区域文化高地的途径探索
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赋予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支持汕头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以及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带动汕潮揭城市群整体跃升。汕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打造教育高地、文化高地、医疗高地和商贸高地“四个高地”。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40年前,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和汕头特区凝结着老一辈改革者的心血。40年后的今天,又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对于正处在爬坡过坎、蓄势待发的汕头来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士气,增强了我们做好新时代汕头各项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打造潮文化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谈到潮州(汕)文化,称其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菜、潮剧、民间艺术都很有特色;在汕头,谈到了“过番”和“侨批”,盛赞潮人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这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将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体潮汕人民遵照习总书记的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而这对于潮汕文化研究者来说,也是极大地鼓舞和鞭策,引导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内涵来观照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里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谈谈潮汕文化研究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把华侨试验区打造成汕头发展极
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汕头又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我们要好好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成汕头发展极。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辩证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辩证思维体现在:用合理的“破坏”对“建设”起推动的作用;用“顶层设计”来积极引导“基层探索”;“现代人”要把“未来人”纳入视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治理精细化转型路径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模的加快与扩大,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代化公共管理的要求,实施精细化治理能够实现对城市管理力量的有效整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城市治理精细化转型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城市治理精细化的路径选择是实现治理主体由单一到复合、治理手段由传统到现代、治理标准由粗放到精细、治理机制由突击到长效的四大转变。
基于工作嵌入角度的新生代农民工保留问题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四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嵌入和社区嵌入程度均相对较低,导致其回乡工作意愿相对较高。要降低其回乡工作意愿,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应从组织和社区两个层面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生态文明城市法治保障路径研究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法治作支撑。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立法方面,还是在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方面,都存在一些困境。在对珠海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法治化作实证分析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初步探索珠海生态文明城市法治保障的基本路径。做到树立现代生态文明法治理念,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创新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强化执法监督保障机制;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大力推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如何理解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我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不仅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也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制度规范化与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改革创新能力、制度建构能力与科学发展能力。在当代中国,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国家治理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善于学习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好经验,以及改革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等,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寻
鉴于历史遗留和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配置效率低下,同质化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与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产业布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甚至被替代消亡的经历,适时把握产业布局变化的新动态,优化地安排产业布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当大力推行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我国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政策的内输入问题研究
政府加快农地流转进程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政策推进,因此,我国农地流转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是由作为权力精英的党政干部或三农专家通过走群众路线考察和聚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向决策系统输入的过程,是典型的政策内输入,这种政策模式的运行机理取决于政府内输入机制和公民利益外部输入的有限性。但是,内输入机制在降低决策成本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削弱了政策的公共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推进农地健康有序流转,政府必须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改善政府行为,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网络。
城市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新型城市治理模式下,"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使得城市社区组织承担了过去由单位负责的安全保障职能,社区已成为我国协调城市治理和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础性载体。尤其是面临各种难以预知的突发灾害时,其社会防灾救灾功能就显得日益重要。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作为城市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理应成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优先发展的方向。针对当前我国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现状,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导性作用,采取多种对策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依法治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力量的法治化建设
依法治党,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力量建设的重要课题。从正当性看,依法治党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框架内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要求;从应然性看,依法治党是国家法治化延伸下的政党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考量正当性与应然性基础上,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依法治党宏观构想,可以制定一部国家政党法,使党的建设法治化;要探索党内法规的法律化,使国家法律介入对党权的监督和约束;要加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相互衔接,使党内管理与法律治理紧密配合。
珠海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本文通过分析 2011 2017 年珠海经济发展数据,阐述珠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积极成效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整理国内外有关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获得启示,提出珠海进一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以推动新时代珠海经济持续发展。
第一届“国际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沿”学术论坛在珠海召开
由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主办的第一届 “国际经济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沿” 学术论坛于2018 年 6 月 17 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伍舜德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论坛就 “世界经济与中国” “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政策与中国经济”“国际金融与企业投资”“‘一带一路’与企业 ‘走出去’”“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域经济” 等专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视角聚焦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过程中,面对国际经济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加剧等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交了多份深入研究的科研报告。
湾区经济开放度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基于现有的湾区经济发展实践和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剖析湾区经济的形成条件及不同湾区经济间的异同点,归纳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经济开放特征,比较国内湾区经济和世界三大湾区的异同,采用对外开放度指标,使用主观赋权法和相应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源水平、交通便利性、市场化水平和文化包容度与湾区经济的开放程度正相关,而经济发展水平与湾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可能负相关。
珠澳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珠澳科技创新合作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环节。本文立足珠澳科创合作的现状,发现珠澳科创合作面临科创合作定位不明确、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科创资源储备不足、科创动能供给匮乏、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国际科创资源集聚效应较弱等挑战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合作机制建设、部门间多层联动、优化创新生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全球布局、重点突破要素流动藩篱六方面切入,围绕加强珠澳科创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城市 2000 ~ 2017 年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短期及长期影响,结果表明: ①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②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倒 U 形关系。金融集聚经济增长作用随着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减弱,当金融集聚超过一定水平后,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抑制作用,金融集聚并不总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论,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游客与居民关于珠海旅游形象水平评估和感知偏差分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目标要求珠海积极提升珠海旅游形象水平以参与国际化竞争。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和居民两类人群关于珠海旅游形象、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感知水平和感知偏差开展调查,发现游客和居民关于珠海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珠海认知形象的 “发展不足” 和 “不安全” 两个方面存在显著的感知偏差,在珠海情感形象的 “沮丧”方面存在显著的感知偏差。通过对两类人群感知偏差和珠海旅游形象的 “短板”进行分析,本文提出提升旅游形象和减少感知偏差的针对性措施和传播策略。
首尔都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描绘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且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现存的主要障碍在于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企业比重不高、高端产业不健全。而韩国政府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 (RIS) 的创建和发展,成功地促进了首尔都市圈内科技创新企业、高端产业的良性发展。这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可通过加强政府、半公共组织 (高校、研究机构、公共企业) 与私营组织的对接,根据各城市区域创新系统三大主体 “政府、高校等研究机构、产业”不同的比较优势,形成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 “领军城市”、反映区域鲜明特点的 “特色城市”、居住环境一流的环境友好型 “绿色城市” 以及教育实力雄厚的知识密集型 “科教城市”。
珠海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珠海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处于较好的水平,但与先进国家、地区和自身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法治观念不强、创新性法规缺失、行政干预较多、解决经济纠纷的渠道不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待加强。创建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必须树立“良法善治”理念,创新立法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和引导功能。
试论在开创横琴新区工作新局面中必须具备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
要实现横琴新区跨越式的发展,珠海市必须举全市之力,在推进横琴新区自身制度改革方面要有新措施,通过自身制度改革来创造制度红利让横琴新区分享,进而让珠海人民共享。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我国地方政府合作问题研究
前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恶性竞争的困境。以协同学为理论指导,自组织(性)是我国地方政府实现协同合作的动力;确定相关变量尤其是序参量是我国地方政府实现协同合作的关键;树立开放型行政文化是我国地方政府实现协同合作的前提。
以行政区划调整助推广东茂名滨海新区体制机制创新
广东茂名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对茂名加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序幕的拉开,体制机制障碍问题日益显现。电白撤县建区,为推进滨海新茂名大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如何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助推滨海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茂名加快发展、振兴发展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地级市城区发展的体制困境与出路
长期以来,汕尾市与城区体制不顺,存在区政府主体地位不明确、市与区权责利不对等、职能配置不合理、行政执法不独立、运行机制不顺畅等体制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当前地级市与城区在体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合理界定市、区政府职能,明确城区政府的主体地位;理清市、区的权责关系,市下放给城区政府应有的职权;调整市、区政府财税分配,使城区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匹配。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将管理重心和管理权限下移,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管理职能,使市、区两级能尽快形成建立分工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规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条件及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过去的形式和途径的单一到现代的多元而丰富,是中共探索民主执政道路的有效途径,对中国发展民主政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协商民主”一词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强调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重要理论观点。由此可见,发展协商民主具有时代的重要价值。目前,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条件,进一步拓宽其实现途径,对中国深化民主制度的玫革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跑步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进步状态的标志,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跑步城市化”会造成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问题,城市发展也会失去人文情怀。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过分看重城市而忽视农村;城市发展过多施加行政命令;没有形成新型城乡关系;将高楼视为城市的唯一标志;忽视居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文娱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同步。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