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川: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
郑百川爱读书,爱花爱石爱画画,更爱谜语,在中华谜界,真可谓“天下无人不识郑百川”
寻访潮俗“活字典”郑百川
郑百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海纳百川,他能诗会文,书画颇有工底,篆刻也是拿手把戏,一直以来倾心地方文化研究,特别是对潮汕地区民间语言进行全面考证,收集、整理,集结成册,从古籍中多方引证编成《潮语薮》和《潮话薮》。
郭少俊:精雕细琢 演绎不凡的镌刻人生
一进郭少俊的工作室,木香沁人,工作室内数百件木雕作品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接一段作品展示)
如此精美的木雕作品,无不彰显着郭少俊精湛的技艺,也让我们栏目组倍感潮州木雕这一传承逾千年的民间艺术技艺卓绝。
如此精美的木雕作品,无不彰显着郭少俊精湛的技艺,也让我们栏目组倍感潮州木雕这一传承逾千年的民间艺术技艺卓绝。
前厝社宫粿 添丁又添“火”
潮汕民风淳朴,逢年过节都保留着拜神祭祖的传统民俗,彩塘镇仙二村前厝社至今还保留着在传统的“劳热”节做宫粿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恩和期盼。
李晓丹:飞针走线 情倾潮绣
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垫高、半立体的、浮雕式的,金线、银线、绒线同时使用,潮绣的技艺灵活多变,随表现物象的需要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有 “铺”、 “垫”、“钉”、“贴”、“缀”等五法,常用的材料有金线、银线、花线、各色绒线、纱线、棉絮、纸钉、绸、缎等。
文艺家进校园 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文艺家进校园”活动让文艺家走上课堂,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象埔寨:灵龟福地 皇城缩影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象埔古寨,按象形龟地布局理论营设,各具寓意,惟妙惟肖,匠心独运,寨内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厝”之美称。
陈燕侬:执丹青妙笔 绘艺术人生
青年女画家陈燕侬凭着对绘画的热爱,深入生活,勤于绘画,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真善美。
阳光老人陈克文的书法情缘
阳光老人陈克文钟情书法,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追求他的艺术之路,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许业桐:翰墨寄情写华章
许业桐,广东潮安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院特聘创作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庄世平博物馆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艺坛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潮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潮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潮安区第十届政协委员,潮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潮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第六届潮州市十大优秀青年。
余秀华:艺如其人 潮彩艺术放光芒
余秀华大胆地突破传统陶瓷彩绘技法,采用油画笔技为基,以国画工笔为骨。在作品创作中,她没有单纯采用国画焦、宿、破、积、泼、冲、渍等作画墨法,而是通过融合线、涂、砌、扫、拖等油画笔法,对作品进行充分的构图、着纹、晕色、渲染,赋予作品强烈的色彩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让其每件作品、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神韵飞扬,栩栩如生。
刚正不阿忤权奸 清正廉明民敬仰
吴一贯,字道夫,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彩塘镇水美村)人。明成化十三年广东乡试第十五名,十七年会试第二十二名,殿试成三甲进士,授江西上高县知县,转安徽黟县。他做事勤谨,廉洁自律,修建学宫,兴办义塾,惩治贪吏,成绩显著。因而在上司推荐下,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擢御史。弘治二年(1489)实授福建道、江西道御史,先后巡察福建、浙江、南畿(今江苏、安徽),以“骨鲠之臣”闻名。
修身重德留芳名 辜氏家风代代传
金石辜氏一脉传承着优秀的家风家训,走出了明末清初两位进士辜朝荐和辜文麟,成为优秀家风家训传承的佳话,影响了一代代辜氏后人。
忠于职守解民忧 立坊扬德潮州城
忠于职守解民忧 立坊扬德潮州城“赐锦重光”坊的主人叫做邱轩昂,字元澍,号名亭,是清代潮州府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于清雍正元年中恩科第一百七十三名进士,次年钦补殿试赐进士出身,历任河南深泽县、巩县正堂。
蔡玩希:发扬弹力拳法 传承武术文化
蔡玩希,现为潮安区武术协会会长,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国家社会体育(武术)一级指导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六段,中国少林武术段位制八段,《中国武术段位制》段位指导员、考评员,《中国武术段位制》潮安武协考评点主任,潮安武协国际武术弹力拳研究会常务会长兼总教练,他自幼酷爱武术,师从“弹力拳”创始人陈皆伟老武师,是弹力拳第一代传人。
孚中村:武状元黄仁勇的故里
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传奇,它们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和社会发展轨迹。潮安区古巷镇孚中村是潮汕最早的古村落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江夏黄氏近千年的古代遗风仍保存完好,与状元密切相连的历史文物更是随处可见。
郑元坚:挥毫泼墨显才气 方寸之间抒豪情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郑元坚://篆刻根据专家考证最早是在商代,现存有三方商代的玺印,叫做商玺。//从甲骨文的时候开始,然后接下来是古玺。//比如这方印就是仿古玺的方法去刻的,它大疏大密,字形不是方正的,里面很多弧线斜线,字型起侧、字的大小,//到了秦代的时候,就加了界格,比如这个田字界格,就是尽量把这字规范起来,到了汉代,田字的界格就慢慢脱去,之后就形成了这种形状,这是汉印的特点,这是一方汉印,有满白文的特点,线条比较粗,看起来整方满满都是白的,到了汉印的时候印章就达到了至善至美。
郑锦木和他的书刻艺术
走进郑锦木的工作室,古朴而又充满书法美感的书刻作品迎面而来,这些作品将书法与刻字艺术有机融合,立意精巧,强调各种对比关系,既表现了书法高古质朴的奇趣,又具有强烈的现代审美意味。
沈资源和他的 “纸漆画”
漆画是我国一个古老的画种,潮州推光金漆画采用金、银粉在黑漆板上作画,庄重而朴实,早在唐宋代就初具雏型。到了清代,随着潮汕地区古建筑的兴盛,金漆画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及日用品的装饰之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国传统的漆器髹饰工艺中独树一帜。
一杆传统木秤 称量百年岁月
木杆秤制作是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木杆秤作为最普及的衡量工具,它携带方便,见证了乡村商贸发展演变的过程,被普遍使用。木杆秤制作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从选材料到制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全凭经验和悟性,所用的工具也都是工匠自己制作,表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炉锻造美铜锣 薪火相传方潮盛
方潮盛铜锣,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响铜礼乐圣器。自十八世纪中叶创始,久负盛名,与武汉铜锣、苏州铜锣的制作技艺渊源相承,同属中华民族的响铜礼乐圣器,是人们在喜庆节日中,载歌载舞,呈现太平盛世,赋予人们追求美好,充满活力希望的击打铜器,从而受到潮汕人民所喜爱而世代承继。
秉承传统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
潮安区武术训练基地位于潮安区金石镇。环境怡人,基地内设备先进,配有各种健身器材,散打擂台,跆拳道地垫,场地宽敞,教学完善,管理严谨,形成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全套教学体系,常年开设套路、少儿武术、散打、拳击、少林气功、女子防身术、双节棍、太极拳等武术科目。
后郭“土叽咕” 会响又会“如”
潮州的土叽咕主要是产自潮安龙湖镇的后郭村,后郭村制作“土叽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兴旺时,后郭村不少人家都从事这门手艺,生产的“土叽咕”远销新疆、黑龙江乃至新加坡等国内外市场。不过,现在只剩下郭文生等几户人家还在生产“土叽咕”。
清晖毓秀 怀德养正
潮安区清晖楼书画文化交流中心,办公场地和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展厅包括1个主展厅和2个副展厅。其名取自“松柏有本性,山水含清晖”之句。
刘鹏飞:草情草意写春秋 翰墨凝香谱华章
刘鹏飞,潮安区浮洋镇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区优秀科技人才,作品十几次入选中书协主办专业书法展,并多有斩获。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书法艺术探索的书法家,刘鹏飞其书法以柳体楷书入手,尤精行草,备受书法界广泛好评。
英雄祖宗以为傲 正气精神代代传
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孙当年避难凤凰,数百年来文氏后人从未忘记先祖文天祥,时刻牢记着让“浩然正气”代代相传
“正气堂”是文氏祖祠,大堂四周挂满了以“正气”为主题的牌匾、字画,厅中屹立一尊文天祥塑像,身着官袍的文天祥昂首挺胸,一身凛然正气,呈忧国忧民的神情,塑像后面有一镀金神牌,上刻“宋右丞相赠信国公文公天祥神位”;塑像一侧墙壁里嵌有一块“龛图碑”,刻记着文天祥及其文氏后代的名讳。
“正气堂”是文氏祖祠,大堂四周挂满了以“正气”为主题的牌匾、字画,厅中屹立一尊文天祥塑像,身着官袍的文天祥昂首挺胸,一身凛然正气,呈忧国忧民的神情,塑像后面有一镀金神牌,上刻“宋右丞相赠信国公文公天祥神位”;塑像一侧墙壁里嵌有一块“龛图碑”,刻记着文天祥及其文氏后代的名讳。
脱胎艺人在乐桥 技艺高超非寻常
生漆脱胎主要用于佛教造像,是古代一种塑像工艺,以天然生漆、麻布、金、银、珍珠贝、蛋壳、颜料等为主要材料,经设计、塑坯、脱胎、打底,施以各种脱胎漆艺的装饰工艺后,经罩光、推光、揩漆历经数十至一百多道工序,形成光亮绚丽的“生漆脱胎佛像”
李镇锐:小楷写鸿篇 翰墨抒人生
李镇锐自小就对文学名著《红楼梦》情有独钟,《红楼梦》中包含众多诗词歌赋,写尽人生百态,他认为,用毛笔字抄写《红楼梦》,既能提高文学修养,又能增强书法功底,2009年7月,李镇锐便开始了他书法艺术上的“长跑”,着手将近百万字的《红楼梦》变为白纸上散发着墨香的书法作品。
微型潮剧:潮州铁枝木偶
潮州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中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因采用三段铁枝安在木偶人物背后和双手的竹孔上进行动作操纵,后定名为“铁枝木偶”。铁枝木偶戏舞台布置与其它木偶品种不同,台面装饰华丽精致,多采用潮绣品,有横眉对联,中堂,因演出剧目多与潮剧相同,堪称“微型潮剧”。
金漆铁笔绘春秋 传承创新独树帜
潮州金漆画起源于唐宋,明清时达到鼎盛,其在挂屏、插屏等摆件漆面作画贴金,线条以勾勒为主,用特硬毛笔作画,作画时笔要饱漆慢拖,使线条均匀,柔顺,像铁线般凸起,凹下的线条则用竹尖划开见黑漆底。
核雕艺人郑良枢 方寸间的鬼斧神工
橄榄核雕又称榄雕,是广东地区雕刻艺术之一,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以浮雕、圆雕、镂空雕技法为主。
国球改变人生轨迹 歌曲传递乒乓情缘
元朝,原名郭家源,广东潮安人,知名唱作人,业余乒乓球运动健将,母亲是一位文工团的潮剧演员,父亲是一位业余乒乓球爱好者,也正是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元朝才与乒乓球结缘,虽然开始打球的时间比较晚,但他却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天赋,曾经在广东省和汕头市的业余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高义古村承文脉 廉洁书记永流芳
高义村是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古老的民间传说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脉的沿袭。
鹳巢古乡人文兴 诗书望族名远扬
鹳巢,是我们潮安的一座古乡,如今从行政上,已经分为鹳一、鹳二、鹳三、鹳四共四个行政村,行走在这座古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座座学校,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座由当地乡贤捐资兴办的学校,这足以看出鹳巢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而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自从创乡之初就奠定了基础,历史上鹳巢文风鼎盛,人文蔚起,堪称“文化之乡”。
滴水汇成爱心河 志愿服务暖万家
这是一支颇具专业的救援队伍,队员都是热心公益的户外运动爱好者,救援并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是他们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志愿行动。
金石木雕:能工巧匠造华美 推陈出新永传承
潮州木雕是植根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奇葩,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木雕并称为我国四大木雕。在制作过程中, 潮州木雕的每道工序、各种工艺形式都非常精细, 髹漆贴金作品更是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贴金木雕再配以金漆画、金漆字, 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形式上更显华贵庄重, 从而形成了细腻、精致、纤巧、瑰丽、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风格, 可谓集匠心于一体, 赋玲珑于全身。
十杰笔墨意纵横 育人助学福桑梓
这就是“潮安青年书法群体”品评作品,交流心得的场面,这样的场面,从这群青年才俊聚在一起时,就坚持不断。虽性情各异,经历不同,但对书法艺术的共同追求,让他们彼此相惜相吸,共碰火花。
寻访“茶乡活字典”黄柏梓
采茶季节的凤凰镇一片繁忙,人头攒动的茶园,挤满汽车的山路,成群的采茶工,无不在提醒我们,又是一个春茶采摘的美好季节。
在凤凰镇,黄柏梓是公认的“茶乡活字典”,不费很大工夫,栏目组便寻找到了黄柏梓的家。进屋落座后,我们的采访便在喝茶聊天中开始。
在凤凰镇,黄柏梓是公认的“茶乡活字典”,不费很大工夫,栏目组便寻找到了黄柏梓的家。进屋落座后,我们的采访便在喝茶聊天中开始。
华夏宝库 草根守护
华夏博物馆,位于潮安区浮洋镇,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分一馆、二馆和在建的华夏国际文物展览中心。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综合性私立博物馆。它的馆藏文物包罗万象,有古陶瓷、古玉器、青铜器、古字画、明清宫廷家具等等,有国家级文物数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代的玉器、历朝历代皇帝的玉玺、隋唐的唐三彩、宋代名窑珍品、元明清官窑的青花、珐琅彩、粉彩、五彩瓷器等等,均被誉为闻名遐迩的艺术瑰宝。
北势南韵 山川映涛----画家林映涛的山水艺境
正是凭着这种创作冲动,林映涛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断地追求着。他自幼喜爱书画,毕业于潮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先后师从过知名画家肖映川,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宝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潮汕版画会副会长、潮州画院画家。
近年来,林映涛游学于大江南北,不断吸收中国山水画各个流派的丰富营养,特别是在成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宝林的入室弟子后,他对北派山水题材更是情有独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近年来,林映涛游学于大江南北,不断吸收中国山水画各个流派的丰富营养,特别是在成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宝林的入室弟子后,他对北派山水题材更是情有独钟,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艺术无止境,我们祝愿东泰的珐琅再焕异彩
大吴泥塑源远流长,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773年。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中国三大泥塑。对比鼎盛时期,今天的大吴村还在从事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已是寥寥无几,吴光让和他两个儿子便是其中的从艺者。
走近铜胎掐丝珐琅器艺术
珐琅器又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源于欧洲和西亚部分国家。元朝时期,忽必烈征战西域,带回很多制作珐琅器的能工巧匠,珐琅技艺开始在中国流传扎根。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其制作技艺和创造理念慢慢改变,作品开始出现中国元素。至明代,制作工艺已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清乾隆时期,古代书画名迹被巧妙地运用到器件的图案纹饰上,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完美结合。珐琅作品色彩斑斓,富丽堂皇,有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和瓷器的细腻,艺术上已达到极致。
东泰公司展厅内飘荡着若有若无的陈香气息,珐琅器件雍容华贵,流畅的纹理,粲然的鎏金,精湛的錾刻,站在这里,记者突然就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正置身在金碧辉煌的皇宫,欣赏、把玩精美的艺术品。
东泰公司展厅内飘荡着若有若无的陈香气息,珐琅器件雍容华贵,流畅的纹理,粲然的鎏金,精湛的錾刻,站在这里,记者突然就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正置身在金碧辉煌的皇宫,欣赏、把玩精美的艺术品。
嵌瓷艺术的前世今生
嵌瓷俗称“革饶”,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融潮汕地区民风民俗、传统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体,它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在建筑物屋脊墙体,达到装饰的目的。相传该工艺始于明代,至清代而日臻完美。青龙古庙是潮州市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历代多有修缮。主庙堂屋顶上的嵌瓷建于1990年。二十几年的风吹日晒,当年参与建设的小少年已长成壮年,而屋脊上的嵌瓷流光溢彩,风华依旧。
文里:文化故里话文里
文里村位于是潮安城区所在地,毗邻汕头市。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是一个多姓氏聚居的社区,以杨、谢、郑、蔡、陈、庄、李、柯、许、鄞等十姓为主。文里村始建于南宋,自古民风淳朴,人文鼎盛,英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和印刷包装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去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近十亿。交通路网、商场、酒店、住宅区等社区配套建设一日千里,文明建设再焕生机,一个经济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和谐发展的村落呼之唤出。
潮州市潮安区艺术宣传专题片《印象潮安》
为讴歌新时代,呈现潮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宣传美丽潮安的人文习俗和自然风光,展现潮安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潮安区组织拍摄了潮安艺术之乡宣传片——《印象潮安》。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非遗文化(二)》
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多年的发展中,更孕育出许多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安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6项。为了更好地宣传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潮安非遗,潮安区组织拍摄了非遗项目宣传片《潮安非遗文化(二)》。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非遗文化(一)》
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多年的发展中,更孕育出许多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潮安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6项。为了更好地宣传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潮安非遗,潮安区组织拍摄了非遗项目宣传片《潮安非遗文化(一)》。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红绸花灯制作技艺》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红绸花灯制作技艺》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毛笔制作技艺》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毛笔制作技艺》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竹编技艺·花篮》
潮州市潮安区非遗宣传专题片《潮安竹编技艺·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