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就業槪況(1992)
1991年,全市共有城鎭待業人員25367人(包括上年結轉數18199人),已安置就業19330人,其中市區17456人、斗門縣1874人。安置率達76.2%,與去年相比上升12.5%。全市安置就業人數與1990年相比增加5970人,增加44.7%。招收本市城鎭合同制工人3366人,其中全民2682人,集體477人,外資企業207人,從事個體勞動者984人,其他各類集體289人,私營企業206人,安排臨時工14485人(其中市區13316人,斗門縣1169人);年末全市實有待業人員5974人。
教育綜述1991年工作述評
1991年,珠海市敎育戰線進一步端正辦學方向,深化敎育改革,提高敎學質量,鞏固提高“普九”,加强督導評估,調整結構,强化管理。全市敎育事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輕工業槪況(1992)
1991年,珠海市輕工業生產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全市輕工業企業發展到702家,佔全市工業企業總數(964家)的72.82%;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下同)76.54億元,比1990年增長67.1%。其中,出口產品產値達40.22億元,有一半以上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出口產品產値佔全市輕工業總產値的52.9%。
紡織工業(1992)
1991年,全市紡織工業企業有75家,比上年(62家)凈增13家,增幅8.3%。
機械工業槪況(1992)
1991年,是珠海市機械工業取得較快發展的一年。目前,全市機械製造工業系統共有163家企業,比1990年(147家)凈增16家,增幅爲9%。全市機械製造工業總產値達12.71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比上年(5.57億元)凈增7.14億元,增幅高達1.18倍。其中出口產品產値3.87億元,佔機械工業總產值的30.45%。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1992)
1991年珠海電子工業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新增加了16家電子工業企業,全市電子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39家。
1991年珠海金融現狀分析
1991年珠海金融形勢是:存款大幅度增長,尤其是企業存款增長勢頭迅猛,但資金運用受到嚴格控制,因此貸款增長速度遠低於存款。
1991年珠海工業持續穩定發展
1991年是“八五”計劃的第一年,也是珠海市工業經濟開始由投入型向產出型發展轉變的關鍵之年,市委、市政府認眞貫徹執行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精神,在工業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積極地和廣泛地開展“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以改革開放促發展,大力吸引外資和與內地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辦工業企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强經營管理,精心組織生產調度,不斷開發新產品,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促使全市工業經濟以較高的速度持續穩定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年工業總產値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
社會福利事業(1990-1991)
珠海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辦好社會福利事業,尤其注意做好突發性自然灾害的救灾工作。
勞動工資(1990-1991)
由於工業生產的復甦,珠海市就業程度亦相對提高。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職工16.2萬人,全年發放工資總額5.58億元,人均年工資收入3633元。
勞動就業(1990-1991)
1990年,全市待業人員總數2.0984萬人(其中市區1.8622萬人,斗門縣2362人),比1989年同期增加2698人。1989年末,待業人數爲1.5814萬人,1990年新增待業人員5170人(市區4333人,斗門縣837人,其中由就業轉待業的人數842人。
人民生活(1990-1991)
價格改革對珠海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人民羣衆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據城市居民抽樣調查資料,1990年每月人均實際收入由1986年的123.70元上升到284.78元,“七五”期間平均每年遞增23.2%,剔除物價上漲年均17.3%後,仍以5.9%的速度遞增。1990年實際生活費收入爲254.03元,比全省的177.9元和廣州市的216.09元分別高出79.13元和37.94元。年末城鄕居民人均存款由1980年的36.68元上升到3765.9元,平均年增長58.9%
旅遊業走出低谷(1990-1991)
1990年,珠海市旅遊業已從低谷走出來並向前發展,佳績屢出,成效不凡。
對外貿易(專業外貿1990-1991)
1989年外貿系統對外貿易槪况、1990年外貿系統對外貿易綜述
農漁業(1990-1991)
1989年和1990年是珠海市農業“七五”計劃圓滿實施的兩年。全市在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經營和雙層經營體制,穩定現有生產規模和完成國家計劃任務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特區和珠海市固有的農業資源優勢,狠抓現代化農業企業和商品基地的建設,爲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外向型商品農業體系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3.27億元(1980年不變價),比上年3.06億元增長7%;農漁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含鄕鎭企業收入)22.37億元,比上年18.08億元增長23.7%;農漁民人均年收入1230元,比上年1096元增長12%,其中農民人均收入1174元,比上年1038元增長13%,漁民人均收入3032元,比上年2895元增長5%;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創滙7101萬美元,比上年5034萬美元增長41%;農業商品率達到75%以上。按199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計算,人均佔有糧食342公斤、食糖261公斤、水果72公斤、蔬菜156公斤、肉類42公斤、禽蛋12.6公斤、水產品101公斤。
食品工業(1990-1991)
[1989年發展概况]、[1990年發展概况]
輕工業發展概况(1990-1991)
珠海輕工行業歷史悠久,有的輕工業工廠有20多年歷史,但是生產設備一般都比較簡單,技術落後,機械化程度也不高,生產效率低,產品檔次低,經濟效益也不高。1979年建立珠海市後,尤其是1980年設立珠海經濟特區以來,輕工行業借助對外開放政策和珠海有利的地理優勢,大力開展外引內聯、引進先進設備、招聘人才等工作,積極開發外向型輕工產業,在提高傳統產品質量和擴大規模生產的同時,努力開發新產品,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縫紉服裝工業(1990-1991)
[1989年發展概况]、[1990年發展概况]
紡織工業(1990-1991)
[1989年發展概况]、[1990年發展概况]
機械工業(1990-1991)
[1989年發展概况]、[1990年發展概况]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1990-1991)
[1989年發展概况]、[1990年發展概况]
1990年工業發展槪况
1990年是“七五”時期的最後一年,是珠海市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困難較多、工作難度較大的一年,全市工業經濟是在一個比較困難的環境中求得發展的。由於從1989年下半年全國開始出現的市場結構性疲軟、流通不暢、工業生產速度回落、企業經濟效益下降等問題,珠海市工業發展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1989年工業發展概况
1989年,珠海市和珠海經濟特區認眞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治理、整頓的有關指示精神,在國家對經濟環境、經濟秩序加强宏觀控制,抽緊了銀根,調整了一些經濟政策的情况下,雖然遇到一些暫時的困難,但是,珠海市在服從國家宏觀調控的前提下,積極採取措施,克服困難,堅持“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的方針,大力興辦實業,加强工業企業的管理,提高工業技術檔次,使全市工業生產能夠協調、迅速發展,生產後勁進一步得到增强。截至1989年末,珠海市區實現工業總產値達24.7億元(1980年不變價,除注明外下同),比1988年增長21.7%,是1979年珠海工業總產値的40倍。全市工業企業有765家,比1988年增長26%,比1979年增長1.8倍。
城市建設(珠海十年专号)
珠海市重視城市基礎工程的建設。1988年取得如下四方面的成績。
精神文明建設(珠海十年专号)
1988年是珠海市各級黨政部門認眞貫徹《珠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網》的頭一年。全市上下普遍進行“四有”教育,致力培育“四有”新人。通過教育,加强了道德建設,傳播了文明新風。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特區建設的軟環境不斷得到完善。
1988年城鎮就業概况
全市總待業人數:15032人,其中:市區13295人,斗門1737人;比上年增加待業人員2518人(市區2376人,斗門142人)。在待業總數中已除其他原因減少的待業人員數747人(市區)。
農·漁·牧·林業10年發展概述
[農業生產闖出新路,農村經濟日趨活躍]、[漁業生產的新發展]
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擴大外引内聯,積極發展工業生產力
近年來,珠海市利用毗鄰港澳和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認眞落實國務院鼓勵外商投資的22條規定和進一步推動横向經濟聯合的30條規定,努力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充分利用内地資源、技術及資金優勢,積極開展橫向聯合,發展外向型工業經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形式和渠道也日益多元化,除“三來一補”外,已發展到獨資、合資、合作、租賃等方面。
珠海工業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珠海十年专号)
珠海建市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只有少量爲農漁業服務的工業企業,如製冰廠、小型水泥廠、漁船修造廠、農機廠等,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水平低,產品檔次不高,1978年市區工業總產値只有4000多萬元。
特區10年建設成就
1979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珠海成爲廣東省轄市,1980年8月,試辦經濟特區,經過兩次調整,特區面積從6.8平方公里、15.16平方公里,擴大爲121平方公里。珠海經濟特區創辦10年來,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沿着外向型經濟的軌道不斷前進,特區建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實現了國民經濟穩步、持續、全面發展,初步發揮了“四個窗口”和“兩個輻射扇面”的作用。
就業概况(1988)
1987年珠海市共有城鎭待業人員1.2514萬人(包括1986年末結轉待業、臨時工人數6757人),其中斗門縣1595人,比1986年同期增加12%;安置就業1.0476萬人,其中斗門縣1138人;安置就業率84%,比1986年提高2%;年末實有待業人員2038人,其中斗門縣457人。
對外貿易(1988)
1987年,珠海市對外貿易貫徹了“以創匯爲中心,充分發揮內部和外部兩個積極因素,做到開發貨源和開拓國際市場兩翼齊飛”這一經營指導思想,以國家給予珠海的優惠政策爲前提,采取靈活經營措施,加强横向聯合,在企業進行深化改革中積極推行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使出口創匯和經濟效益等各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一年來,出口創匯9817萬美元,完成年計劃的698.6%,比1986年增長236.9%;創利潤爲歷史最高水平。
醫藥工業(1988)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珠海醫藥器械工業已有了一定的基礎。1987年,醫藥器械工業企業繼續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在辦好已開辦的幾個重點外向型醫藥器械工業企業(如麗珠醫藥發展有限公司、幸福注射器製造廠、鳳山製藥廠等)的基礎上,市醫藥聯合總公司采取外引、內聯相結合的方式,與珠華應用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香港新得保集團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聯合籌辦了“新珠藥廠”等企業,現已開始建廠房。
建材工業發展快、創匯多(1988)
1987年我市建築材料工業以改革爲動力,貫徹執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深化企業改革,進一步推行廠長(經理)目標責任制和承包經營責任制;積極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發展內聯企業,開辦“三來一補”企業,促進了行業的發展,速度快、創匯多、效益高。
二輕工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88)
市二輕工業公司屬下共有工業企業20多家,主要有市傢俬廠、風行皮革製品廠、市傢具廠、市服裝廠、鳳凰服裝廠、機電廠、南潤雨傘廠、電熱製品廠、不銹鋼管廠、上海時裝公司、絲花廠、海川服裝廠、石英鐘廠、綜合加工廠、不銹鋼傢具廠等。
輕工業在改革中邁大步(1988)
輕工業是珠海市的支柱工業之一,1987年,在深化改革,進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過程中,給企業帶來了蓬勃的生機,輕工業在改革中邁開大步前進。
紡織製衣業(1988)
我市紡織製衣工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1987年,珠海紡織製衣工業系統各企業以深化改革、搞活企業爲中心,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發展外向型經濟,狠抓技術引進和新投資項目的投入產出,挖掘企業潛力,促進了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其發展勢頭猛,效益好。
機械工業(1988)
1987年,我市機械工業加快了改革步伐,深入開展了“雙增雙節”活動,努力搞好外引內聯,積極開發外向型機電產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目前機械工業企業已發展到39家。1987年工業總產値6531萬元,創匯1364萬元,均比1986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電子工業(1988)
我市的電子工業,1979年建市時只有一家專營電器維修和簡單裝配的無綫電廠。1987年我市電子工業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電子工業迅速發展。
在改革中高速發展的珠海工業(1988)
1987年,我市工業戰綫充分運用經濟特區的特殊政策,深化改革,搞活企業,開展“雙增雙節”活動,挖掘老企業內部潛力,抓好新項目的投入與產出,促使全市工業生產能够持續、高速、穩定、健康地發展,工業產値增長快速,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上繳稅利大幅度上升。
衛生事業(1987)
1986年,珠海市衛生事業有較大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教育事業(1987)
珠海市人民政府對敎育事業比較重視,下撥敎育經費逐年增加。1986年敎育經費共2330萬元,其中敎育事業費1632萬元,比1985年增長16.2%;敎育事業基建投資2098萬元,比1985年增長38.9%。市區普通敎育經費人均182.8元,居全省第一。當年新建中學1所,籌建中學1所,新建校舍面積近4萬平方米,使全市中小學數達228間。其中高級中學13間,初級中學24間,小學191間。中、小學在校學生8052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爲99.70%(市區爲99.97%)。全市中、小學均推廣普通話敎學。
就業(1987)
1986年全市城鎭待業總人數達11304人(其中斗門1487人),新增待業人員6919人(其中斗門887人),比1985年同期新增加3020人,全市共安置待業人員就業9209人(其中斗門713人),佔待業總人數的82%;比1985年同期多安置3075人,年末實有待業人員1834人(其中斗門537人)。在就業中,招收合同制工人1563人(其中斗門379人)。
1986年珠海經濟特區金融業綜述
根據中央關於加强金融宏觀管理,控制信貸規模的指示,爲了做好緩解信貸資金需求過熱的態勢,調整貸款的布局和結構,金融部門採取下列措施。
1986年珠海市對外貿易綜述
1986年,珠海市對外貿易總公司易名,仍稱珠海市對外貿易局。下設:糧油、食品、土產、畜產、紡織品、絲綢、輕工、工藝、五金礦產、化工機械等10個進出口公司。由於認眞開拓横向經濟聯合,已經同國家經貿部、廣東省有關公司聯合興辦了石油化工聯合公司、珠華企業有限公司、珠成海陸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南新實業有限公司、寶隆實業有限公司;並通過外引內聯合資興辦了翔輝鋁材加工工程有限公司、達利金屬壓製廠有限公司、華發商標織造廠等。
1986年個體商業概况
1986年,全市個體商業在市個體勞動者協會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導下,堅持開放、改革和搞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設和深入開展“三自”敎育,認眞宣傳、貫徹全國勞動者代表大會會議精神,取得了一定成績。1986年底,全市共有個體商販7279戶,10191人。商品零售總額1.87億元,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35億元的19.9%,上繳國家稅收1195萬元,比1985年822萬元增長45%。
1986年國營商業槪况
1986年國營商業各項經濟指標是: 總購進:31542萬元,比1985年減少19.51%; 國內純購進:20400萬元,比1985年減少11.82%; 總銷售:35282萬元,比1985年減少16.38%; 國內純銷售:15038萬元,比1985年減少25.32%; 利潤:957.1萬元,比1985年減少42.91%; 費用率:5.32%,比1985年升幅31.03%; 期末庫存:5548萬元,比1985年降6.01%。
交通運輸事業在改革中發展(1987)
珠海市的交通體制,經過反復、全面、審愼的探討,根據市各行業的試點經驗,制定了交通系統的改革方案,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開展横向聯合運輸,加强行業管理,整頓運輸市場,抓企業變型,增强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改革的重點則放在分配制度上。
交通運輸業(1987)
1986年,珠海市交通運輸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市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1.162億元。由於採取了國家、集體、個人辦交通的辦法,實行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以及市政府對交通企業採取了扶持措施,減免了部分困難企業的上繳稅利,幫助他們更新改造設備,另一方面,又採取了地方自籌、民辦公助等辦法,因而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較好地解决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加快了交通設施建設的發展。
農漁業(1987)
1986年全市農漁業生產總的形勢是發展快,成效大,後勁足。表現在:農漁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漁民收入持續增加;專業戶有了新的發展,在發展農業商品生產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創辦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取得可喜成績,爲發展開發性、創滙型的現代農業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