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概况(2002)
2001年,珠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拓展失业职工就业渠道,不断加强劳动执法监察,注重协调劳资双方关系,大力推进社保“全覆盖”,进一步强化社保基金征缴力度。切实做好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加强对职介机构的管理,拓宽就业渠道。截止年底,全市职业介绍机构为4823家企业和128860名求职者提供中介服务,介绍成功35958人,平均成功率为28%。
全面落实社保全覆盖(2002)
为了增强社会保险费征收的力度,有效地解决社会保险未覆盖全社会和用人单位不如实申报缴费工资等问题,根据《广东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珠海市政府批转市社保局、地税局、财政局制定的《关于珠海市贯彻广东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的实施意见》,新办法从2001年7月份开始执行。
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002)
2001年,珠海市财政收入呈现波浪型走势,上半年初低开高走,在6月份达到第一峰点后,7月份开始下滑,9月走过下滑拐点后,呈现积极回升的良好态势,12月达到第二峰点。从与各项经济指标对比看,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其他经济指标增幅,相对GDP增长呈现较大的弹性。财政支出与时俱进,逐月加快,有力地保障了珠海市特区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年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11.4%,比上年增长30.25%;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7.2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13.72%,比上年增长19.89%,整体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实现了较大的财政收支增长并确保“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2)
截至2001年12月31日,珠海市城乡有6862人纳入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2000年增加1672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2)
2001年在珠海市的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
医疗保险(2002)
珠海市是全国首批百家医改试点城市之一。经过三年的实践,珠海市医疗保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参保职工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和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包括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公务员医疗补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医改达到了预期效果。
市场价格稳中趋降(2002)
2001年,珠海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市场繁荣,价格稳中趋降。与上年同期比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呈低位运行态势。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有升有降。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2)
2001年珠海市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量进一步增大,产品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9.23亿元,增长17.51%。
农业稳步发展(2002)
2001年珠海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依靠科技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农产品流通,积极引进外资,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珠海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据统计,200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3.9亿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750元,比上年增长8%。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2)
2001年是珠海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年份,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珠海市行政区域由斗门、香洲一县一区建制改为设立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三个区的行政建制。珠海市委、市政府带领各级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为动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建设“三基地一中心”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上下共同努力,艰苦奋斗,认真落实“大办实业经济,提升经济结构质量;大办大学园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珠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构筑实业旺市、科教兴市、环境强市三大发展平台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体制创新、扩大开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克服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困难,巩固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是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2001)
据珠海市城调队百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上半年珠海市居民月人均消费性支出1002.7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
劳动就业(2001)
市劳动局与社保、工商、地税、财政、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推进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工作。制定全面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按区域范围分成两大责任区,落实第一、第二责任人,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范围、内容和要求。成立联合宣传组,与新闻单位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影响面广、传播迅速等优势,有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密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大大增强了全社会社会保险意识,极大推动了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加强与工商、地税等部门的协调沟通,联合组成多个调研小组深入到各县区调研检查,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执法大检查,全面摸清、核准、掌握情况,强化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坚持依法行政。设立24小时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进一步完善现行有关办法,全面改善办公场地和条件,加快劳动、社保、工商、地税、财政五局联网进程,推进社会保险工作规范化、现代化、社会化。截止年底全市企业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28829人,占全市参保人数的82.44%,比上年末增加105083人,增长84.92%,其中,香洲区增长4.71倍,斗门县增长近1.33倍,高新区增长74.22倍;全市企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291698人,比上年末增加185830人,增长175.53%。香洲区、市直单位、高新技术开发区、万山海洋试验区等11个责任单位全部完成年初核定的养老、失业保险扩面任务。
教育综述(2001)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鼓舞下,珠海市委、市政府按“只求所在,所在即所有”的创造性思路,作出与中山大学合作创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举措,实现珠海市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愿望,圆了珠海人民多年的大学梦,开创我国地方政府与异地名牌大学合作办学的先河。
城市建设概况(2001)
2000年,珠海市建设委员会以迎接珠海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和第三届中国国际航展为契机,以抓好“三讲”、“两思”、“三个代表”、警示教育等活动为动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大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加强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市一中高中部、斗门一中高中部、九洲大道改造、垃圾发电厂、淇澳大桥等市重点工程项目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有6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11项工程被评为市优良样板工程,131项工程被评为市优良工程,有4个工地被评为市样板工地。珠海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誉称号;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代表珠海市参展的《南国明珠》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银奖,各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上新台阶。珠海市建委在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考核中被评为较好单位。
国家税务概况(2001)
2000年,珠海市国税局积极贯彻“从经济到税收”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围绕“改革、整顿、稳定、提高”的八字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征管、人事各项改革,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建设,认真开展“两思”、“三讲回头看”、思想作风纪律整顿等教育活动,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喜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国税系统2000年组织工商税收46.8亿元(含海关代征),比1999年增长23.5%,其中国内工商税收23.6亿元,为地方财政组织收入和为企业办理退库14.5亿元。
经济管理概况(2001)
2000年,珠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0.3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2%、14.7%、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亿元,增长8.9%;外贸出口总额36.5亿元,增长35.1%;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增长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7亿元,下降18.1%。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4.23亿元,增长20.2%;一般预算支出31.07亿元,增长18.3%。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和省分税返还收入专项补助等,与支出相抵,结余0.59亿元,实现收支平衡。此外,全市上划中央两税16.53亿元,增长30.5%;省四税6.5亿元,增长17.6%。
社会保险概况(2001)
2000年,珠海市社会保险工作,以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为中心工作,围绕“两个95%和一个100%”的目标,全额完成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对外经济贸易(2001)
2000年珠海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6%。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544项,比上年增长1.3倍;合同投资总额9.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58%;合同外资金额5.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2%。
农林渔牧业概述(2001)
2000年珠海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抓住机遇,加强领导,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各项改革,坚持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外向型发展的路子,农村经济运行与市场经济基本接轨,农村经济总量有大幅度提高。
水陆交通概述(2001)
2000年,珠海交通委员会努力适应形势的要求,积极实现职能的转变,加强行业管理,认真履行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调研、立法、监管和服务上。以抓好运力投放为重点,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增和改造营运客车69辆/2507座位、营运货车103辆/737吨、汽车维修业户58家、道路运输业户61家,新增和变更线路89条/线路牌284块;水路新增船舶47艘/23076载重吨、940个客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
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科学技术奖励(2000)
1998年度科技进步奖评奖是珠海市实行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以来的第十三次。1999年1月11日,在《珠海特区报》公告受理科技进步奖申报,至3月底,全市有31项科技成果向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市科技进步奖评委会根据科技进步奖奖励办法,以申报项目的技术水平、技术难度、科学性和实用性、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对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大小为标准组织专家评审,以专家无记名打分和评委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出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评审结果在《珠海特区报》公告一个月。公告期内收到两封异议信,都得到妥善处理。市科技进步奖评委会确定17个项目授予1998年度珠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城市建设概况(2000)
1999年,珠海市建委以庆祝建国50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祖国为契机,积极开拓进取,大力整顿规范建设市场,深入开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整治美化市容环境。当年,珠海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第六次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获得首批“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已通过国家验收;鸿景花园荣获国家建设部试点小区银牌奖;有3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有3个工地被评为省建筑工程文明施工样板工地;获得省优秀设计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三个污水处理厂获得全国及广东省先进单位称号。
社会保险概况(2000)
1999年,珠海市的社会保险工作以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发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契机,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和深化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巩固“两个确保”为中心,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1999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59242人,参保率为60.65%;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05316人,参保率为36.58%;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280363人,参保率为97.39%;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83192人,参保率为28.9%;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82818人,参保率为28.77%。基金征缴总额4.89亿元,征缴率为92.4%,支付3.72亿元,支付率70.6%;离退休人员26188人,增长8.74%,月人平均离退休金794元,增加21.41%。珠海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五大险种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珠海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
对外经济贸易(2000)
1999年珠海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3%。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240项,比上年增长15.94%;合同投资总额6.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39%;合同外资金额3.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92%。
农林渔牧业概述(2000)
1999年,珠海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实现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5%为中心,以稳定农村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依靠科技兴农,推广良种良法,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1999年,农业增加值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农业总产值20.89亿元,增长7.7%;农渔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增长5.6%,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农业主要经济指标。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2000)
出台《珠海市技术成果入股与提成条例》,以激发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区域性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从法律上为科技成果参与分配提供保障和依据。
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2000)
1999年珠海市进一步落实打击与防范犯罪的各项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全市口岸、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秩序良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增加。
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2000)
1999年,珠海市贯彻国务院颁发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保基金收缴率和深化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从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全市的社会保险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2000)
1999年珠海市各级劳动部门把劳动就业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特别是抓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转业训练和再就业指导工作,使全市劳动就业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
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998年100户抽样调查)
指标单位总计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局收入户一、调查户数户10010102020201010二、家庭人口人333.993636.6767.569.1663.5830.0831.00三、就业人口人181.7412.8315.1738.0037.4139.0920.0819.16其中:国有经济职工人108.244.086.0017.3425.6627.0016.0012.16集体经济职工人42.913.837.0013.088.006.921.083.00四、离退休人口人23.681.003.001.924.256.171.006.34五、...
劳动就业(1999)
[概况]1998年珠海市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外来劳动力管理有序,职业介绍稳步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社会保险(1999)
1998年,珠海市社会保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经过社会保险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医疗保险改革顺利展开;全国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险种已经全面启动;社会保险全市统筹后取得明显成效;机关、农村的社会保险配套改革和试点也同时铺开。珠海市社会保险正朝着一体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旅游业概况(1999)
1998年,珠海市旅游企业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知难而上,开拓进取,使珠海市旅游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
市政建设(1999)
1998年,全市市区基础工程计划投资2.89亿元,计划建设项目122个,新开工工程19项,实际拨款7528万元,房产及土地抵顶拨款5.23亿元,合计拨款5.98亿元,截至11月底为止,实际完成实物工作量4.82亿元;西区完成基建投资8.69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1999)
1998年珠海市实际利用外资1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新批利用外资合同300项,比上年下降7.7%;合同投资总额12.2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2.7%;合同外资金额7.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8%。其中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07项,比上年增加6.7%;合同投资总额8.12亿美元,经上年下降62.8%;合同外资金额3.7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4.5%。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6.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
农林渔牧业概述(1999)
1998年,珠海市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巩固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水陆交通概述(1999)
1998年,全市交通系统完成客运量159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7亿人公里,货运量546万吨,货运周转量6.6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7%、2.2%、-5.9%和-38.5%。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38万吨,同比下降11.8%;完成集装箱26.3万标准箱,与上年持平。由于宏观经济原因,除公路货运量出现较大增长外,其他指标均有所下降。运量下降的同时,运力结构逐渐得到调整。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1999)
全国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总结1997年先行在斗门县、香洲区实施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这项制度,同时把企业下岗职工和待业、失业、离退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范围,扩大社会救济面,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提前3年达到国务院的要求。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999)
1998年,珠海市工业在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市场需求不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等困难面前,仍然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有所增强,效益有所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4.7亿元,对珠海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5%,为珠海市基本实现年初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作出较大贡献。完成工业总产值491.99亿元,比1997年增长18.2%,比全省16.5%的增幅高1.7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概况(1998)
1997年是珠海市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这一年,先后实施机关养老保险、筹备医疗保险、开展社会保险全市统筹并对《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进行修改补充等。同时完成社会保险的日常业务工作,截止1997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559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59个,增长6.86%;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71124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045人,增长2.42%;征收养老保险基金1745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4049万元,增长30.3%。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55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300个,增长5.73%;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227166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945人,增长6.54%;征收工伤保险基金2081.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401.43万元,增长23.89%。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4869个,职工108910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1072.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支付待遇方面,全年为19751名离退休职工准时、足额支付11468.5万元养老金,为3247名失业职工支付626.4万元失业救济金,为718名工伤职工支付医药费、残废保偿金、丧葬费、抚恤金等工伤待遇429.64万元。
对外经济贸易(1998)
1997年,珠海市积极适应国家外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形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市新批利用外资合同325项,比上年下降7.1%,合同投资总额25.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合同利用外资9.8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5%,实际利用外资10.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
农林渔牧业概述(1998)
1997年珠海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总产9.72万吨,较上年增加3380吨。农渔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均纯收入3561元,比上年增长12%。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1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农委直属企业经济总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
珠海机场概况(1998)
1997年是珠海机场的第二个航空安全年。一年中,机场集团公司保障航空器起降1258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37570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10353.1吨。在机场作业的承运人达18家,航线通达37个城市,平均每周运输航班84班,航油供应16130.65吨,地面运输旅客119292人次,集团公司航班保障正点率99.79%,实现了公司第二个航空安全年的目标。全年实现经营收入6191.43万元,其中航空业务收入4604.25万元,非航空收入业务收入709.08万元,二级公司完成上交878.10万元。
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8)
重点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伶仃洋大桥工程项目在1997年12月30日获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伶仃洋大桥的起步工程——淇澳大桥,省交通厅借款予以大力支持,目前已完成工程量60%左右。
节电工作继续列入全省先进(1998)
997年,珠海市继续加强节电基础管理,不断完善节电管理机制,坚持开展节电技术改造和节电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提高全社会节电意识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好成绩,使珠海市节电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先进行列。
纺织工业概况(1998)
1997年,珠海市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主要产品产量:切片16700吨,涤纶长丝4800吨,无纺布3500万米,化纤、棉布4600万米,服装、服饰1800万件。
电子工业概况(1998)
1997年,珠海市电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02.0亿元,其中投资类产品产值37.7亿元,占总产值的37%,消费类产品产值25.6亿元,占总产值的25.1%,元器件类产品产值38.7亿元,占总产值的37.9%。主要产品产量全年完成情况:传真机82.1万部,电话机87.4万部,光盘驱动器(CDROM)54万部,打印机169万部,彩色显示器35.9万部,计算机软盘11061万片,电视机38.9万部,收录机(含音响)298.2万部,电子元件21.9459亿只,电子器件1.7502亿只。
工业经济发展概况(1998)
1997年珠海市(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65.3亿元,不变价产值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产值增幅在全省21个市中的排名从上年的第11位跃居第4位。从经济类型上看,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26.1%,其中三资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七成,增长29.1%。集体工业增长18.7%、国有工业增长12.8%;从地区看,斗门县、三灶区的增长分别高达46.8%和44.3%,产值占全市60%、增长23.6%的市直属工业仍居珠海市工业的主力地位,其余各区除横琴外完成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社会救灾救济(1998)
〔社会救灾救济〕 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7年1月1日起在香洲区和斗门县的村(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纳入制度化的范畴,使传统的救济工作逐步规范化和社会化。1997年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为:市区每人每月220元,香洲区属5镇1场180元,斗门县城区200元,农村100元。全年审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对象累计达2475户、4619人次,总支出保障金109.295万元,保障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分担,市政府设500万元保障金。同时,积极调查研究在三灶、红旗、平沙、珠海港、万山、淇澳、横琴等7个管理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方案,并报市政府决定后从1998年1月1日起在珠海市全面实行城乡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全面推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新体制,改变过去单一依靠上级政府负担救灾经费的状况,大大提高了抗灾能力。1997年各级政府落实救灾款433.5万元,冬令救济发送3048件衣被、50500公斤粮油和75.5万元救济金。在农村实施安居工程,为困难群众改造危房。1997年改造232户,943人,建筑面积9250平方米。改造资金采取“以个人为主,市县(区)财政补助为辅”的办法筹集,市财政投入139.2万元,给每户贫困户补助4000元。